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稅務貸款

相熟銀行有見敝公司交稅期近,乘機推銷稅務貸款,並建議公司如果本身已有現金付稅,可以將借來貸款存入高息定期,因為稅局容許將貸款利息扣稅,此計劃可以幫公司賺取額外收入云云。

大老闆及會計部對銀行的意見相當信服,雖然公司沒有現金流問題,但既可有額外收入,便遊說我也同意參加此計劃。波蘿游多年前亦有參加私人稅務貸款,主要並非為了交稅,而是見稅貸息率吸引,固將其用作短線投機(既然是短線,應該定性為投機,不是投資),目的是爭取短期的高回報,所以我對稅務貸款絕不陌生。

既然要求我同意,小弟亦循例問了一些細節,得悉稅貸一年為限,每月定額還款,年率為5%,定期存款年息為3%,再加上扣稅,他們計算到公司會有淨收入。我聽完這些數字,已經條件反射地否定淨收入的可能,稅率5%,扣除公司稅後,仍要淨付4%有多,比定期存款的3%為高,公司不可能有淨收入。同事見我這麼快就否定了其建議,心裏有點不服氣,便拿出他們的詳細計算,重點如下:

1. 借一百萬,年率5%,分十二個月還,銀行規定每月還$85,600。
2. 共付息=$85,600 x 12 - $1,000,000 =$27,200,實付:2.72%
3. 付息$27,200,稅局退稅數額:$27,200 x 16.5% = $4,488
4. 借來$1,000,000放於定期存款,年息3%,一年收息$30,000
5. 12個月後,淨收入 = $30,000 + $4,488 - $27,200 = $7,288
6. 結論:有淨收入,應該參與計劃

我看了這個計算,差點跌落地下,咁都得,與生果批水平何異?我唯有耐心解釋他們計算的偏差,並即時做了一份簡單現金流表,列出每月流入(包括本金,定期利息及稅務回饋),流出(每月供款),及每月結餘,得出12個月後,即使稅局即時退稅,最後結餘只是一個負數,證明這是一個賠錢的計劃。

我不知道坊間有幾多小小企,會被銀行說服,覺得這是一個賺錢的計劃。我同意如果貴公司要改善現金流,可以考慮這個稅貸計劃,但對敝小小企而言,則沒有這個壓力。

如果你喜歡參與投資,但又未能察覺以上計算的謬誤,我建議你要下點工夫,充實一下財務知識了。










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香港失了水準

今天翻閱信報財經月07年12月號,其中一文由浸會大學商管學院撰寫,主要是羅列一些民意調查結果,說明港人對財務策劃的認知程度,和對各項醫療融資方案的接受程度及願意供款百份比。在下閱畢整篇文章,再回想月初理工大學有關西九龍民意調查疏忽事件,不禁也跟陳主教一樣大呼:香港失了水準!

我節錄部份調查結果如下:
1.今年七月以隨機抽樣方法,成功以電話訪問了1,046名成年市民
2.家庭月入三萬以上佔50.4%,家庭入息中位數為三萬五千元
3.過去兩年內曾使用財務策劃服務佔19%
4.接受強制醫療儲蓄戶口為入息的2.6 – 3.0%人士佔40.9%

首先聲明,在下不是主修統計學,但因統計學是自然及社會科學的必修基礎課程,我在大一時也上了一個強制的統計學入門課程,但其實只要對香港稍有認識,及有點統計概念,都看到數字十分偏頗。

眾所週知,香港家庭月入中位數不到二萬元,翻查統計處06年資料,中位數為$17,000,但浸大的統計資料卻是$30,000。很明顯,如果浸大打的電話真是隨機的話(不是找一些高薪教員來盡快完成問卷),很多低薪受訪者都不願意回答調查問題(可能覺得煩瑣或事不關己),最後大部份回答者均為高薪人士。以統計處資料,月入三萬元以上的富戶家庭,約佔全港四份之一。因此,浸大的綜合統計數字,不算是隨機結果,而是一些扭曲的數據,其比理大的誤差更為嚴重。

因為對象側重富戶,接下來的調查結果,包括:財務策劃服務使用率,或對強制醫療儲蓄的接受程度等等,都是基於一些「非隨機」的調查。而且調查項目都是反映經濟取向,受訪者的經濟條件對結果會有重大影響。例如富戶一定比低薪人士較多採用財務策劃服務,或更願意參與醫療融資。如果以浸大的資料作為全港住戶意見取向,將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而且,受訪者不單只有高薪戶,還包括部份願意回答的低薪一族,其結果亦不能分類為高薪人士的意見調查。

中位數的定義是以50%分界,浸大稱其中位數為三萬五千,而又有50.4%月入三萬以上,即有0.4%人士為兩者之間。對於有統計概念的人,都意會到這0.4%實在太少了,可以說是statistically impossible。如參考統計處資料,該段入息的住戶人數應佔6%。看來浸大在數據抽取及核實方法,都有不少令人存疑的地方。

總括而言,作為一份出自學界的調查報告,可說是一篇沒有水準的作品。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少年配對基金

政府近日推出兒童發展基金,鼓勵兒童每月儲蓄200元,跟商界建立配對供款。波蘿游初見銀碼「細眉細眼」,沒有太留意計劃內容。但因見生果報及某些博客對計劃大加批評,有些更謂要打爆人地個頭。我立刻細看計劃內容,希望有更多了解。一般批評重點主要是強迫兒童供款,剝削他們更有效花錢的權力;又或者懷疑計劃成效,因為銀碼極小也。

首先,波蘿游認為計劃不管大小,如有經濟效益,就應該推行,更可以用不同計劃服務不同對象。很多批評者都以為供款兩年,加上政府的$3000獎勵,總和祇是$12,600,對兒童幫助不大。但不少人都忽略這個計劃對象不是所有兒童,而是12-16歲少年(此年紀應稱作少年,不再是兒童),藉以幫助這些反叛期的少年繼續求學、發展或工作先導。如再加上政府可多付1.5萬元進修津貼,對該批少年的成長肯定有所幫助。

某評論提到少年家庭若要供款,變相強迫他們儲錢,減少其他消費及活動,影響其社交發展云云。波蘿游實難明此理,既然是一個自願計劃,家庭可按需要決定是否參加,如怕影響發展,不參加便可,何來任何損失。波蘿游當然明白窮人如何當家,否則母親也不需
一天工作十六小時(父親也如是)。越懂打算的窮人越會為將來積穀防饑,窮家少年更要舉腳要求參加。每月兩百元對現在窮人家庭來說,不能說是一個大數目,如果家庭連每月兩百元也無法儲起,那應該是當家的問題了。

計劃最大的優點,是誘使商界及富豪參與。以家庭收入低於中位數的75%為限,即普遍月入萬五以下的家庭,我估計有十萬名左右的12-16歲少年吧(此估計非常粗略,歡迎修正)。以兩年為限,商界等需要貢獻約五億元,政府則要付出三億的獎勵。如果計劃成功,這是一個不錯的數目。而且公司或個人可以自己名字成立配對基金,就好像港大的
何鴻燊校友挑戰計劃一樣,每年可以累積2億元。再考慮本港富豪及大型企業之多,配對基金作為扶貧的方法,甚具發展潛力,絕對值得推廣。

我認為計劃值得改善的地方,是對於用款方面的限制.我們固然希望其用得其所,但同時要提供彈性予用家,切合他們實際需要,更要減少政府的介入而變得架床疊屋,增加行政支出,這些都是要多加研究的地方。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性別探測器

上星期閱讀信報,很高興見到新增的練乙錚專欄 – 香島論叢,每天評論政經要事。我知道練教授除了曾任教大學外,多年前亦於信報擔當要職。○三年時更是港府中央政策研究組成員,但因為參加了當年的七一遊行,與政府關係變壞,最後離開官場。作為一位有風骨的學者,練教授亦曾對我有所啟發。

我與練教授只有一面之緣,他作為桃李滿門的老師,是不可能記得我的。話說我讀工科出身,畢業後於政府及大企業做事,一直從事技術工作,因為公司的規範及工作性質,思考方法比較單向而缺乏立體感。工作了幾年,有感自己技術以外的不足,就報讀本地大學的一個商管課程,練教授正是我面試時其中一位考官。之後雖然沒有再親身見過他,但練教授的小鬍子形象,我是永遠忘不了的。

記得面試當時,練教授見我一直從事技術工作,就問我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假設你下屬發明了一部「性別探測器」,好像機場的金屬探測器一樣,任何人從中間走過,不管那人如何裝扮或甚至易容,機器都能自動探測到其性別,知道是男是女。好了,有了這套機器,你認為它有甚麼實質用處,你會有何營銷策略?

當時我被這樣一問,即時想不出它在生活上有何應用之處,但又不願自認不懂,唯有拖拖拉拉,反問教授以現今科技,怎可能遙距測度性別。但教授不願跟我爭拗技術範疇,只強調作為商管人,我應該重多方面考慮事情,今天就是要你應付營銷的事情。我最後還是想不出其用處,唯有不恥下問,教授原來也不是天馬行空,並給了我一個相當信服的答案。

感謝教授沒有因為我當時的無知而把我拒諸校外,而這個商管課程也給我不少啟發,對往後的工作亦有深遠影響。或許如果沒有上過那課程,我今天恐怕會在政府終老。But,who knows ?

講開又講,對於教授的問題,我今天也沒有想到更佳的應用地方,未知各位有何建議呢?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消失的指紋

母親雖然已經七十多歲,每年仍然會與親戚回鄉探親。昨天與她談起回鄉一事,我問她會否用E-道過關,她回應說自己早已沒有指紋,幾年前申請身份證時,職員已沒有記錄她的指紋,又怎能用E-道過關呢?我奇怪問她為甚麼沒有指紋,她伸出雙手,笑著對我說:「是多年前捆電線時磨蝕的,忘了嗎?」。我即時心頭一酸,意會到是甚麼一回事。

那已經是七十年代的事情了,父親要辛勤在外工作,養育七名子女,母親為了幫補家計,除了擔當主婦外,亦有在家裏接辦一些手作。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已有在家裏穿膠花來增加收入,亦要求我們分擔一下這些工作。她雖然沒有受過教育,亦明瞭到知識可以脫貧的道理,如果我們是要溫習或做功課的話,就可以豁免不用穿膠花。

後來我升上中學,母親停了穿膠花,轉型到拿電線回家處理,因為可以賺取較多收入,與香港工業同步轉型。要處理一條電線,可以分為數個工序:有穿珠仔,加保護套,剪線(於不同位置剪除外層膠皮,露出鋼線),最後是捆線(把二十呎長的電線捆成一團)。以我們一家之力,一天可以完成幾百條吧。

我當時正在讀中一,已懂得資本主義及Division of Labour的道理,我將不同工序的難度分級,再考慮每個工序所需時間,參照製成品的價錢,將每個工序訂出「合理」單價,要求母親以此單價外判給我們,以多勞多得的型式付錢給我們。母親見我們願意幫手,平時亦沒有給零用錢,就聘請了我們這些小工。

家中兄弟姐妹都按自己的能力及時間,自由選擇各工序。連幼稚園的小妹也找到合適的工作:穿珠仔,這是最低技術要求的工作,工資也最低,但也能掙到一點錢,令大家體會到自由市場的道理。我就主攻技術要求最高的剪線,每件工資最高,加上我掌握到較快的技術,變成時薪最高的一員。那時我們一天大約會幫上一兩小時,我一天可以賺上幾毫吧,足夠應付買公仔書的開支。

我們每天會幫上一兩小時,只佔了部份產量,其餘大部份還是由朝六晚十二的母親完成。而且我們都會避開艱難的捆線工作,這工序技術要求不高,但要蹲下把長長的電線捆起,但就非常耗力,過程中電線會高速與手指磨擦,而且工資定得不高,。這工序我可以做得比母親快,但不消一小時我就會手指紅腫,腰酸背痛,不能維持下去。這樣刻苦的工作,最終當然由母親獨力承擔。

這些電線工作我們幹了好幾年,但母親後期才懂戴上手套捆線,但之前每天十多小時的工作,大概就把她的指紋磨掉了,而且因為長期蹲下工作,背脊也曲了不少。

我觸摸母親伸出的雙手,指紋確是消失了。身為男人老狗,長大後從沒拖過她的手,今次算是最親密的接觸。也不知是天生還是後天磨蝕,她雙手整體還是很滑,而且手掌亦很多肉。根據一些手相理論,這是代表她的福份不錯,想她上半生是捱透了,今天兒孫滿堂,但願她盡享餘下的福蔭。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400億從哪裡來 – 補充資料

多謝藍天蔚對我前文的回應文章,並提點小弟的白字,在下有一點補充回應:


1. 醫療開支增幅:

首先,我原來的計算已經包括少壯人口及其醫療增幅(我的數學知識還保持中學水平吧)。但少壯人口其間只增加了2.5%,對整體影響不大。
我看過藍兄所指的政府資料,但找不出其940億是如何推算出來,但仍試比對如下:

a) 政府資料預算增幅:6.4% / 2.8% - 1 = 129%
b) 藍兄推算增幅:940/320 – 1 = 190 %
c) 波蘿游原來計算增幅:220/300 = 73%


但政府資料提出醫療淨支出會按年增加1%,(即政府還是要再提升服務水平),累計26年會變成26%,而且政府以2033年計算,我則以2030年計算,若再考慮到那三年老人增幅,波蘿游的數字會約多加30%-40%,則我的計算增幅會變成:
(1+73%)x 1.3 - 1 = 125%,
數字與政府的差不多,但對於藍兄的190%,小弟就不明所以。


2. 老人綜援及生果金

我有感政府對於人口老化問題,所見的都是局部分析,自己則試圖作全面討論,因此把老人綜援及生果金也列入計算。至於藍兄指出生果金領取比率下降,主因是很多都轉了去領更高金額的綜援,其間老人綜援比率增加了超過百份之三十。


3. 要增加的稅收


我所列的一些增加稅項,旨在反映負擔之重,不是我想建議的解決方法。我所提的增加稅收方法,都是一些反話,若強硬施行,恐怕政府也要下台。


4. 強乜金


全文要旨是強調將來老人負擔沉重,增加稅收及盈餘不足以解決問題,只有強乜金才是有效及負責任的辦法。雖然此點明顯與藍兄意見相反,但就未見其有何異議。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400億從那裏來 ? – 下集

上文提到2030年時,政府因為人口老化,會比現在多支出400億。些400億是以現值計算,方便大家理解其份量,如假設每年通脹3.5%,23年後的名義數字會由400億變成880億。以現價計算,政府如何每年多掙400億以應付額外老人支出呢?沒有強乜金的話,加稅恐怕是唯一方法,加稅選擇包括:

1. 薪俸稅
去年薪俸稅收為386億,將其大增100%,即納稅人多交一倍稅,大概可以解決問題。

2. 公司利得稅
去年利得稅收為719億,將其大增55%,而各大企業又不撤走的話,亦可以解決問題。


3. 印花稅
去年印花稅收為250億,將其大增160%亦可。或者股市每天成交增加到2500億,都會令問題自動解決。

政府去年總稅收2300億,要多付400億老人開支,整體加稅17%在所難免。儘管2030年時人口增加了20%,但增加部份主要以老人或來港定居婦女為主,實質工作人口估計不增反減,每個工作人口要背負的社會擔子,肯定遠重於今天的在職人士。

報評人都喜歡責備官僚浪費,因為慳水慳力,不用費神找理據。正如前生果報主編蕭滿章在其「
感慨」一文中提到,前肥老闆要求他不用在文章內講邏輯說道理,光駡人就行。我同意官僚經常浪費,要求其增加效率及透明度,是市民大眾永遠的目標。但以未來老人支出為例,要求醫管局將480億支出壓縮回現在的280億,即要將效率提升70%,是否太過不切實際。

坊間亦有觀點認為政府庫房水浸,就算沒有強乜金,政府亦可靠儲備應付未來老人支出。儘管今年庫房會有幾百到千億盈餘,但政府肯定要減稅抗衡民間要求,變相令明年收益受壓。再者,今年的好景一般是十年一遇(上次要算是96/97年吧),難道你相信明年恒指會升穿四萬點,麗港城呎價會破萬元大關嗎?99-02年時的年年財赤大家已經忘記了嗎?不要忘記那400億的額外支出,是要年年進貢,不是十年一遇的呀。

正如在下「
中產更要強X金」一文提到,如果沒有強乜金,未來老人重擔將由下一代一力承擔,而中產子女最為受害,因為他們都是最有能力交稅的一族。如果你是基層市民,我認為你應該全力反對強乜金,因為廿多年後的老人重擔會由中產及其子女去承擔。但如果閣下有大專教育程度,三十左右的年青才俊,則應為自己及子姪的將來,支持強乜金。若閣下是高薪一族,則收入越高,供款的百份比相應調低,供款負擔亦越少。

因此,我建議生果報的金融才俊,為了自己切身利益,更要支持強乜金。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400億從那裏來 ?– 上集

近日政府及其相關機構都密密做勢,為即將出的強醫金開路。與此同時,強調自由經濟的生果報,亦有多篇評論,高舉反對強醫金的旗幟。觀乎生果報的評論,其引用的數據都十分片面,其中藍天蔚的強醫金的蠱惑一文,更用上「據聞」一語,說政府曾委託港大推算,2033年的公共醫療開支,以現值計算,會比現在增加620億。

波蘿游有感時下報人都只喜歡感性評論,雖然滿口經濟理論,但就沒做好基本的調查及分析。自己看不過眼,今日試行動手動腦,僅以中學時學到的數學知識〈因為大學讀到的已回歸教授〉,估算2030年時,政府因為人口老化而要增加的開支,一切都以現值計算,數字未有包括通脹因素:

1. 公共醫療
根據
醫管局06-07年報 ,政府一年資助280億,年報中提到其中老人醫療(65歲以上)佔了45.5%支出。再根據統計處2007-2036人口估計,2030年人口會由現在的690萬增加到830萬,其中老人會由現在的12%增至25%。以現值計算,假設醫管局維持現有醫療水平,不會把現有的「翡翠級」服務水平,再提升到「鑽石級」,即到時每人的醫療開支與現在相若,不難算出到時醫管局開支約為480億,比現在多了200億,另根據統計處07年資料,衛生處醫療開支約為醫管局10%,即到時公營醫療開支會增加了220億,生果報提到的620億未知有否老屈港大。

2. 老人綜援
根據
統計處07年資料,申請老人綜援人數為15萬,佔了老人約17%,以每人每年約三萬元援助,現時一年支出45億。我估計現今老人,比起廿多年後的老人,已經更會早作準備,為老來打算,需要綜援的機會亦較低。原因包括他們經歷戰亂及大躍進等饑荒,憂患意識很強,深明積穀防饑的道理。加上普遍兒女眾多,多少都會在經濟上幫補,不需要求助政府。而且其年青時根本沒有社會保障概念,只知手停口停,本身亦非常捱得,不會想過老來可以靠政府養。反之現在的一輩中年,因為知道老時有政府保障,更傾向於觸犯「道德風險」,年青時不作打算。我以為到達2030年時,如果當時沒有足夠強積金或強醫金,需要綜援老人肯定超過17%,為方便計算起見,就當會多30%機會率吧。再加上到時老人數目會增加1.5倍,到時每年的老人綜援金會增至145億,比現在多了100億。

3. 生果金
現時有46萬老人申領生果金,以每人每年約一萬元計,即共46億。2003年老人數目增加1.5倍,到時每年生果金約需為115億,共多了69億。


把上面三個數字(220+100+69)加起來,2030年政府的老人支出會增加了389億,方便記憶,就算是400億吧!

雖然政府經常強調人口老化問題,但我就從未見其將問題量化,告訴市民到時政府要增加多少開支,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問題。今日我計出的400億,未知是否突破(一笑)。

400億從那裏來? 下集再講。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弱勢理財

獅子銀行因打算將櫃員機提款下限由一百加到三百元,受到各界不少批評,連田少這位可能不用櫃員機的富貴議員,也忽然民生起來,到銀行身上抽抽水,反之以民生為口號的民主黨則落後形勢,給其他政黨喝了頭啖渴。一面倒的輿論,不消一天的時間,就迫使銀行放棄計劃。

在銀行考慮改動之前,我不知他們做了多少統計,估計將限額增加之後,可減短多少櫃員機人龍。以個人觀察,大多數人提款都超過三百,只提一、二百元的甚為少見,而最阻慢進度的是轉帳或付費人仕。銀行要加快進度,應利用科技及改善程式,或使用體積較少的付費專櫃,以加快該類客流,效果相信更為顯著,亦用不著因為此等小事而影響商譽。今次獅子銀行及之前百佳的遭遇,都顯示大企業今後要改動民生政策都要看清形勢,配合適當的宣傳手法,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我以為就算對基層而言,每星期都要用上幾百元,每次提取三幾百,無需天天去排隊,自己亦可以得個方便,因此就算把提款額增至三百元,對用家不會做成甚麼不便。只是對於忽然民生的議員而言,這是一個很好表現的機會。其實好多老人都為了省卻每年幾十元提款咭年費,而寧願排除長時間等候。加上老人大多對科技恐懼,系統又未達所需的「用家友善」地步,令更多老人卻步。我認識的一些長者,就為了減少以上的支出或不便,選擇在家裏暗處藏上幾千元現金。

自己平日因為慣用櫃員機及存票箱,在銀行排除的機會不多。今日因要存入大額支票,原本打算到優越客戶窗口排快隊,到達後卻發現只有長長的普通窗口,專用窗口不見了。幾經找尋,才發現銀行為了加強優越客戶服務,特意在地下隔壁多租了一個單位,專做優越客戶生意。地方相當大,接待處有職員指示按鈕拿取登記票〈實質阻止混水客戶〉,大堂有沙發供輪候客戶,只是未如總行有茶水供應,等了不到一分鐘就輪到自己,同樣坐在沙發上慢慢「享受」銀行職員提供的服務及推介。

在商言商,銀行服務一位百萬元的客戶,遠優於服務二十位五萬元的客戶。如果不是社會道德制約,銀行定想把這基層客戶摒諸門外,那就可減省租金及人手,或撥出資源服務高檔客戶以賺取更大利潤。但對弱勢社有所照顧,亦是銀行的社會企業責任。銀行在加設優越專櫃,減少一般分行之餘,應推廣及裝設更多易用的櫃員機,方便他們打簿、提款或轉帳,除了用密碼以外,可以用指紋或瞳孔識別,方便記憶不佳的老人,更可以提供模擬櫃員機及臨時員工,指導他們使用方法,加強使用的信心。另外與郵局合作,像外國般有小額提款服務,亦是另類選擇。我以為這些設施對銀行負擔輕微,但可加強公司作為對社會企業的形象,絕對是除笨有精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