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醫療融資系列 (三)公營醫療效率(下)

上文提到根據醫管局年報資料,其住院及門診成本,似乎遠高於私家醫院收費,即意味公營醫院效率遠低於私營,事實是否如此呢?

當我首次讀到這些數字,即時考慮的是資料的準確程度,數字有否被粉飾。我用了一個簡單的反證法,就是利用年報羅列的各項服務單位成本,再乘以報告中的服務次數,當中主要是各類住院,還有普通及專科門診、急症、綜合醫療及各種到訪服務,最後得出總和約為290億元,與醫管局該年的總支出相若,即是單位成本大致與事實相符,沒有被人為扭曲。

接下來要比較的,是服務的內容,會否與私營相若。首先是佔了支出七成的住院服務,我近年有不少近親光顧私院經驗,雖然私院床位每晚只為兩三千元,但入得醫院當然不是齋睡,而是有跟進服務,就以一個小手術個案,第二日就可以出院,床位費一晚雖然只是三千元,但還有手術二萬,手術房一萬,麻醉師一萬,一些化驗幾千,雜費又是幾千,最後盛惠五萬大元。但相比之下,醫管局的平均成本只為是每天三千多元,但已經包含所有檢驗、手術及相關支出。

根據報告,醫管局住院病人平均要留院六天,要在醫院住上六天,相信病情都相當嚴重,普遍的驗血、驗乜驗物,CT或MRI,恐怕是指定動作,再加上醫生巡房,在私院最少都要花上兩三萬元,而且要做手術的話(機會相當高),最簡單的都要再加兩三萬元,相對於醫管局的二萬元平均支出(六天成本),私院收費最少高出一兩倍。

同樣情況亦發生在門診,醫管局專科門診多為長期病人,而以老人佔多數。長期病人每次覆診,都會獲發三個月藥物,有時還要接受一些照射或化驗,檢查病情進展,亦可能包括無需住院的小手術,而這些支出都包括在$740的單位成本內。私家醫生根本不會發放三個月藥物,而會要求病人一個月內覆診,單計算三個月藥費,恐怕已經要付上一兩千元,再加上一些化驗費就更不得了,平均收費必遠高於醫管局門診成本。

從上面數字,不難看出私家醫療收費遠高於公營成本,我估計最少貴上一兩倍。以另一說法,亦可謂公營醫療效率遠高於私營對手。

公營效率之高,主要有賴低廉收費,吸引大量病人,達到規模效益,令效率提升。加上公營醫生人工普遍低過私營,就以公營最高薪的的顧問醫生為例,他們的收入與高檔私營醫院醫生相比,亦只能敬陪末座。最後的原因,當然還包括公營醫護,普遍做到冇停手的因素使然。儘管如此,公營醫療支出倚賴稅收支持,有責任不斷提升效率,以向納稅人交待。


我以為公營醫療效率雖然相對較高,但在效益方面就有很多改進空間。公營醫療就好像收費低廉的快餐一樣,以規模效益減低成本,提供千篇一律的服務,沒有為病人給予快捷及個人化的服務。隨著人口老化,實質醫療支出增加,醫管局應該加強與私營合作,通過資助部份有能力負擔的中產,誘使他們投向私營。一方面可以減省公營支出(前提是資助金額必須低於本身成本),亦可帶動私營趨向規模效益,令私營效率相對提高,以應付因為人口老化,而不斷上升的醫療服務需求。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醫療融資系列(二) 公營醫療效率(上)

要照顧將來老人醫療,除了加錢融資以外,當然就是提升效率,以更少資源,完成更多工作。今期要分析的,是醫管局的效率如何,她的工作是否應該被私營取替。首先聲明,在下及近親都沒有在公營醫療體系工作,所見所知同大家一樣。

如果你是生果批信徒,你一定痛恨官僚浪費。生果報昨天
「問題出在醫管局,笨蛋」一文,更列出醫管局經常支出佔政府支出圖表。從90年的3.7%,,增至95年的15%,近十年又回落至14.2%。單看圖表,你一定媽媽聲,點解90-95支出年增加了3倍,肯定洗腳唔抹腳。

且慢生氣,圖表只可能反映作者無知,又或者刻意誤導讀者。如果醫管局一直都係大花同,點解95-06年支出又會稍微下降。主因是九○年前,未有醫管局,醫院及診所屬衛生處管理,然後於90年初逐步交予醫管局管理,醫管局初期開支急劇增加,主要是擔起之前衛生處的醫院及診所。當然,期間亦有新建醫院(東區醫院及大埔療養院等),支出自然增加。另外,醫院服務在90年代大幅改善,亦是有目共睹,過程中自然要增加使費。至於95-06年支出下降,則因為經濟不景,公營機構亦要資源增值,雖然期間人口及病人增加,支出反而輕微下降。可能你仍不滿下降幅度,但亦須承認期間效率確有所提升。

所以,生果作者光看醫管局90-95年支出,以證實其浪費,又或太過倚重公營醫療,都是以偏概全,或者故意誤導的講法。要比對的話,應以所有公營醫療支出作準,然後再列出各年的支出,比對期間人口增長(特別是極高支出的長者一族),才算是客觀及全面的分析。

但你可能唔順氣,經常聽到咁多醫管局浪費事件,其效率如何會高。要研究醫管局效率,一定要查看其最新
06-07年報,先有客觀資料分析。以下是醫管局的一些有趣的成本數字:

1.一般醫院病人費用:每天 $3,290
2.專科門診: 每次 $740
3.普通科門診: 每次 $260

根據在下經驗,現在本港私家醫院病床,每天床位費用約為:三等:$1k-1.5k, 二等:$1.5k-3k, 頭等: $3k以上。而比較好的私家醫生門診,專科門診約$300-400,普通科門診: $100-200。。看見以上數字,你可能又眼火爆,並且大,點解貴過私家醫生咁多,醫管局效率低劣,還不證據確鑿。

波蘿游好似巴菲特一樣,都喜歡閱讀上市公司年報,電腦裏面冇一千都有幾百個不同公司及年份的年報檔案。對於年報上面的數字,深知有人為意志作梗的成份,自己絕不會輕言盡信。我作為一個連
統計處報告都可以質疑的的人,對醫管局報告中的數字,亦有另一番見解。因為復活節要放假出外,假後再作討論,將事實真相剖開。


PS: Blog友
藍天蔚兄最近有不少文章,討論醫療融資,小弟因為與他看法有別,多番在其Blog留言,與藍兄有不少交流。有興趣討論醫療融資的朋友,可到藍兄處一遊。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醫療融資系列 (一) 人口老化

對於政府醫療諮詢出台,波蘿游作為小企僱主,乃見錢開眼之流,見到融資二字,當然有興趣多加了解。我在前文「400億從那裏來?」,曾試圖計算一下人口老化對政府支出的影響。政府提到的人口老化問題,強調2030年最為嚴重。原因是六十年代,國內大批年青男女因為生活艱難而偷渡來港,生活安頓下來,並誕下大量嬰兒,包括波蘿游及波太,一家八口通街都係,令今天的40-50歲的成為人口中堅分子,佔了全港的20%。

七十年代,政府見通街都係細佬,就成立家計會,宣傳「兩個夠晒數」,令出生率減慢,又乃至九十年代市民知識水平提高,傾向道遲婚及少生,再加上九七之後經濟不景,令本地出生率更大幅下滑,直到近兩年經濟好轉,出生率才得以回升。另外,過去十多年的入境政策,令每年有五萬國內同胞以單程證入境,其中一半為港男的年青配偶,再加上部份國內出生的小童,補充了本地超低出生率,令人口總數輕微上升。

二三十年後,今天40-50歲的人將會垂垂老矣,因為人數眾多,如果他們屆時未能自己負責醫療費用,會對社會做成龐大的負擔,此亦令政府要會將來醫療融資作出打算。以人口統計數字來看,除非這些中年人突然消失,否則老年數目將會急增加就不容爭辯。而且近年本地醫療服務水平提升,令人均壽命更長,成為世界一二,以醫療科技的發展,人均壽命肯定會繼續增加。

要改善人口老化問題,除了考慮融資早作綢繆,還應該通過人口政策,增加年輕人口,以提升社會總生產力,應付老年人口的需要。觀乎本港的情況,大概有以下方法:

1. 鼓勵生育
我認為政府有必要提供更多誘因鼓勵市民生育,例如將子女免稅額從五萬增至十萬。其實到要兩子都盡享免稅額,家庭收入必為四十多萬以上的中產,他們有能力為子女提供優質教育及私家醫療,令政府可以減少支出,減低因稅收減少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長遠效益,這批經過悉心栽培的兒童,很大機會成為未來的社會骨幹,肩負老人支出這個擔子。

政府及NGO應該加強幼兒托管中心服務,令那些還要搏殺的父母,可以放心產子,而繼續日間工作,將孩子交托中心暫時照顧。另外,NGO亦不妨參考新加坡的不同招數(在下不知成效如何),幫助本港適齡男女拍拖、結婚及生仔。

2. 出入境政策
根據既有政策,每年有五萬同胞入境,其中約二萬婦女為港男配偶,二萬為兒童。後者雖然可改善老化,但其母親普遍為低學識人士,亦變相取替了本地婦女產子的機會,可說是針無兩頭利。而因為中港商貿頻繁,越來越多香港行政人員定居內地,改交內地稅,直接令香港庫房損失。

去年醫管局要求內地婦女到港產子,須交付四萬元費用。此措施頗為引起爭議,亦有意見認為會鼓勵內地人來港產子,藉此取得身份證。但我認為四萬元收費,是一個十分有效的篩選機制。以國內生活水平,四萬元約等同本港廿萬購買力,有如此實力及門路的內地家庭,應該是最富裕及有本事的一族,因此我不擔心他們會刻意來港拿兒童福利。反之,他們可能更傾向於在內地接受優質教育,長大後才決定是否來港落籍及發展,從投資角度來看,其預期回報率可以非常高。

3. 輸入專材政策
政府的輸入專材政策十分強差人意,似乎是要求過於嚴苛,令不少有志之士卻步。觀乎香港人口分佈,應該除了放寬學歷及技術要求以外,年青家庭亦應該獲得優惠(難免招來不少反對聲音),令他們更有機會來港發展,落地生根,培育下一代。

以上種種,都可以減低人口老化的壓力,亦直接減低要融資的銀碼。




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

08樓市點睇 ?

文講開樓市,網友又有回應,都係先講講點睇樓市,然後再寫D關於醫療融資既野。首先利益申報,正如我先前「07樓市雜談」一文提到,我於上年底兩次入市,已經上會,現仍持有,一個租出,一個空置,善價而沽,兩者帳面皆有微利,。

前文提到的利好因素,基本上仍然存在,包括利息低,人工上升,供款能力提升,租金上升速度加快,供平過租的樓盤周街都係。而且過往樓市急升動量,都有最少50%升幅,去年至今升了30%,即仍有超過20%動量。港股直通車尚待開通,對股市有支持,令樓市間接受惠。

但過去幾個月,亦出現了不少負面因素:

1。 成交量下降
二月成交登記下跌,預算三月登記會因農曆年假而下跌更多,顯示買賣雙方膠著。根據過去經驗,如非年假因素,而成交連續兩月下跌超過30%,乃急升後急回的訊號。

2. 美國經濟下滑
美國經濟弱過藥煲,拖累港股下滑,盛傳部份Accumulator損手大戶賣樓救股,令貴價單位氣氛變壞。原先我估計市場淡友會顧慮直通車,恒指可守二萬四以上,但去週已跌到二萬二。如此港股走勢,今年直通車可望開通,但最終威力如何,還看中央出手有幾重。

樓市後市點睇?我冇水晶球,只有見步行步,見招拆招,以「一年為限」,我估計有兩個可能:
a) 大致橫行(波幅少於10%)
b)鞏固後再急升(超過20%),然後很快又回順(可達急升的七成)

後市策略,我會分成兩類單位考慮。以六百萬元分界,好多貴價樓已經炒過龍(去年升超過40%),不宜真正買家。而中產樓則升了20-30%,升幅未算離譜。如果已經購入,可以繼續持有,相信以去年「有限」升幅及本港經濟因素,其價格難以大跌。如果有需要置業或換大樓,以現存因素,尚可按能力以保守按揭入市,但就要有心理準備,不要太著重短期波動。

自己畢竟年紀大,膽子小,作為投資者,會用上長短棍戰略,一個中長線收租,一個就坐近車門,等待落車訊號,隨時可以下車。



警告聲明:以上貼士山埃成份極高,服用前必須先考慮本身體質,及徵詢專業意見。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生仔托市

上最期讀畢馬沙兄「樓市見頂未?」一文,指出因為出生率上升,亦令生第二胎的人數增加,隨著家庭成員數目上升,有需要搬往三房單位,推論該類單位一兩年內需求仍然殷切,其樓價還未見頂云云。

馬沙並在意見欄引用統計處數據,佐證出生率上升。我認為出生率上升當然對樓價有利,但影響程度究竟有幾多,才是論證的關鍵。看到馬沙提出的數字,個人認為頗有趣味,亦刺激自己思維,嘗試分析一下。

07年本地夫婦所生嬰兒數目約為43,000,比06年增加了8.4%。為方便計算,我假設未來年增長為10%,即每年約增加了5000嬰兒。此5000個家庭,會有多少意慾及能力,購買三房單位,要考慮以下因素:

1. 家中次名嬰兒
馬沙認為當家庭孩子由一變二,會引發對三房單位的需求。本港平均出生率,每家庭約只生養一名孩子。我並無數據顯示分佈,只簡單假設家庭子女數目為0,1及2的機會率各為三份之一。換言之,當有小孩誕生,其為家中次名小孩的機會是1/4,為數約5000 x 1/4 = 1300。

2. 經濟能力
要搬往三房單位,必須有相當經濟能力,以市區三房單位最平的三百萬起點,估計家庭月入要$25,000以上,才能負擔得起。以本港家庭月入分佈,只佔全港家庭三份之一,即有能力及需求的家庭數目為1300 x 1/3 = 430

3. 購買意慾
有能力及需求,還要看意慾如何。參考本港私人樓宇每年的成交率,即使以07年為例(97後最高),亦不足10%。我假設那430住戶換樓意慾高漲,達到50%之數,最終每年換樓數目為430 x 50% = 215戶

07年的私樓成交為124,000宗,比06年的82,000多了42,000宗,增幅約為51%,亦令07年樓價升了30%。

相對於去年42,000宗的增幅,那215名準備換樓的住戶,會對該年的樓價有多少影響力呢?

我的答案是:微不足道。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耆英港

政府近日積極放風,拋出幾個醫療融資方案,其中當然心有所屬,預料下星期會正式諮詢市民。我之前亦膽粗粗計算過將來政府醫療開支,深明要早作綢繆的道理。但融資只是撲水,如何有效運用,將會是另一課題。

隨著人口老化,香港會衍生很多為老人服務的商機,主要包括醫療、護老及安老服務。加上今天的中年人士都奉行家計會建議,只有一兩名子女,而當其步入晚年,子女亦有自己的家庭,就算能應付經濟支出,亦無法抽出時間照顧家中長者。如果長者身體轉差,行動不便的話,更不可能搬出搬入,安老中心恐怕是唯一的選擇。

香港現有八十多萬老人(65歲以上),不要說得太遠,單是十年之後,估計會超過百一萬,如何為這三十多萬的額外老人提供服務,政府、NGO及私營機構都要最作安排。以現在各單位的供應量,單看各輪候時間表,就知無法應付將來的的老人醫護需求。

很多市區的長者中心,其個人面積及設施都強差人意,而要擴張服務更絕不可能。要讓業界有心人配合將來需要,我認為政府要增撥土地,鼓勵業界興建相關設施。市區土地珍貴,撥地當然要以新界為主。我建議可以在元朗及天水圍附近興建,其中一個構思就是利用農地,興建中高密度的老人醫療、護老及安老中心。以其地方廣闊,可以容易規劃將來擴張之需,而交通網絡亦容易配合,主要以鐵路:包括現有西鐵及將來的北環線貫通,再輔以接駁巴士,甚至可考慮加建輕鐵系統,方便住院老人、職工及訪客。

除了醫療服務需要專業醫護人士以外,很多工作都是低技術性,包括醫護助理、清潔及搬運工作,是一個人力集中的行業,相信會為新界西北的基層市民,提供不少就業機會。因為到時會有北環線鐵路,貫通現有東鐵及西鐵,可方便東鐵沿線居民,快捷前往元朗區工作。

我希望到時會見到不同業界:政府、NGO及私營機構,興建及營運各類的老人醫護中心,從免費提供給沒有經濟能力的公營老人中心,到有恆溫泳池、spa、高爾夫球設施的豪華耆英會所,前面會是一望無際的米埔濕地,將會有著各式的設施,為數十萬老人提供服務。

如此浩大的建設,可以稱為耆英港。在不久之將來,波蘿游亦要加入耆英行列,如果有日不幸行動不便(估計只是時間問題),希望到時真的有我今天期望的耆英港,不是大隻講,讓我可以好好度過收尾幾年,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老吾老

上文提及捐款事情,而我作為一位過度理性,凡事講求效益的小企商人,連做善事都考慮很多經濟元素。

就以幫助病人的慈善團體為例,我會考慮那個機構可用最少醫療資源,令病人得到最大的康復,從而恢復最高生產力。其中最大效益的,我認為是幫助醫治白內障或眼疾的團體,因為如果病人失去治療,變成失明,要周圍人士照顧,變成社會負擔,而平宜的手術費(國內只需三幾千元),就可令他們重見光明,達到最高回報。反之,醫療癌症病人,回報率則相對較低,一來醫藥費用高,二來亦不一定醫得好,最後可能白費心機。

同樣地,要幫助有需要人士,我認為應該集中兒童及青少年。主因是他們無自主及謀生能力,亦無要求來到世界,兒時的不幸都是成人造成的。相反地,很多有需要援助的老人,除了少數因為殘障影響生計外,大多是年青時未有做好打算,最終晚節不保,要社會施以援手。再者,幫助貧困兒童成長,可讓其長大後回饋社會,但如果將有限的資源給予老人,則不能期望他們會有甚麼回報了。

曾經讀過一本非主流的經濟小品,建議如果閣下銀兩有限,就不要分散捐款給不同機構,因為反正閣下捐款有限,數目都無法滿足任何機構,何不集中一個機構,省得麻煩費時。如果你認同我上面見解,未知會否改變閣下捐錢時的決定。如果凡事都像我這樣機關算盡,日子就不容易過了。為善不如從心出發,管它甚麼回報及效益,最重要還是自己開心。

提到援助老人方面,在新出的財政預算案中,我留意到不少青壯人士,都有致電到電台,要求加大生果金。今天老人需要援助,主因固然是年青時未有做好打算,次因是年青後輩沒有給予支援。兒女固然有責任供養父母,但如果姨媽姑爹生活拮據,經濟許可伸出援手,過時過節給予一千幾百,亦可讓其安度餘生。

古語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如果大家分擔自己長輩所需,由父母以及姨媽姑爹,那就不需要政府出手,老人得到自己子侄照顧,就不需要外人(政府)幫忙,變成:老吾老,何須人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