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何解買新樓

自從九七金融風暴,發展商銷售一手樓宇方法,出現了結構性變化。變化不單是外表及實用方面,其實樓房縮水,最少有三幾十年歷史,實用率方面大概從七八十年代的90%,到九十年代的80%,到近幾年的70+%,好多時業主都手中有數,樓宇價格亦從中反映。

我指的變化主要是從價格考慮,九十年代發展商首輪普遍以低價速銷,然後分批加價,買家要同時要考慮三四張價單。如果樓盤受歡迎的話,首尾價單呎價可以有10% - 20%差異,買家可以在半天的銷售時間,喜見單位的「名義」價格獲此升幅。其時銷售主要較廣告推動,無需地產經紀參與,半天賣出過千單位,情況非常普遍。

但自從SARS以後,發展商就非常依賴地產經紀,每有大型樓盤展銷,都見經紀血肉長城,將附近擠得水泄不通。而發展商定價都先高後低,特別以優質高價單位先行,以高價成交定下較高指標,提供空間下調。過程中全靠地產經紀三寸不爛之舌,游說買家下海。因為會計制度轉變,發展商可藉物業估值獲利,無需單靠售樓受益,急於出貨意欲下降,一手銷情比以前溫和得多。

自己九十年代幾次入市,都因為發展商以低價開售,買入的全是一手新樓。但SARS以下,縱然都有入市,但全為樓齡較新的二手樓,已經沒有涉足一手新盤。不單因為懼怕一手地產經紀的熱情,或因為實用率持續下跌,而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主因是時代轉變,一手價格已不可同日而語。

我從中原地產網頁,翻查近幾年出售的大型新盤,找出過去三個月成功賣樓的一手業主,記錄期間單位的升幅,再比較同期中原地產指數升幅,亦即與大市升幅比較。選擇樓盤分佈港九新界,事前完全未有任何篩選,全部都是大型新盤,因為有足夠成交作為分析。

如圖所示,衣不如新,樓不如舊,實在不用多言。


PS: 查察當中,其實發現有一較新樓盤能打破宿命,圖中未有列出,炒家自知樓歸何處。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強拍博弈

上星期瀏覽中原地產網頁,發現西半山成交中, 47年樓齡的美麗臺成交總數竟然獨佔鰲頭,呎價平均萬六元,比起西半山樓王雍景臺的萬一元還要高很多,細看更發現很多單位差不多同日成交,數字非比尋常。自己孤陋寡聞,對美麗臺沒有認識,初時還以為是中原電腦故障,才出現這些異常數字。數天後才閱報得悉,原來美麗臺有巨大重建潛力,數字乃集體收購所致,有部份未趕及尾班車的小業主,更抱怨政府將強制拍賣成數由九成降至八成,令發展商提早集齊足夠單位,以致終止購買合約,自己錯過了高價收購,最終價值將由強拍決定。

參考同區二十年樓齡樓宇,呎價平均九千元,何解47年的美麗臺,竟然以平均萬六元賣出,原因是重建之時,地積比率可以倍增,發展商亦因此願意以市價的雙倍收購單位。翻查美麗臺幾年來的歷史,可以說是風起雲湧,原來小業主幾年前已自知重建潛力,所以多次向發展商招標,務求以最高價將整幢大廈出售,可惜始終未能「到價」。另一方面,收購公司亦採取逐個擊破的策略,對個別小業主游說,並成功累積收購數目。

以美麗臺平均千呎單位,市值全部千幾萬,小業主自非泛泛之輩,加上經過多年反覆招標,及與收購公司多次角力,大家應該明白強拍的運作,就是越遲出售,叫價就越高,但必須在夠數之前出售,否則就打回原型,遊戲有點像音樂椅一樣,風險越高,回報可以最大,亦可以打回原形。而且政府建議八成強拍已有兩年,小業主及收購商都應有準備,調整適合自己的策略,適當考慮回報風險。如今因為最初叫價過高,而最終未被收購,而落到強拍田地,理應心知肚明,尊重遊戲規則,而非輸打贏要。

很多人以為發展商收購小業主的八成單位,是兩者之間的利益之爭,但我認為最大的競爭,反而是小業主互相競爭,大家都希望自己是最後一群被收購的,以最高價出售。其中的博弈就是「
囚徒抉擇」,小業主希望以集體招標,合力製造最高售價,但發展商就故意離間小業主,個別談判以求逐個擊破,小業主因為互相爭逐利益,難免鉤心鬥角,爾虞我詐,甚至製造虛假訊息,以爭取最大利益。

強拍的最大問題,是難以保障餘下小業主的利益,特別是那些為了感情因素,而未有將單位直接出售的一群。我認為要優化制度,地政署要訂立合理的拍賣底價。現時單以附近同類單位市值訂價,未能反應重建價值,如果能同時以過去一兩年的收購價的八折為參考,再與市價相比,以價高者為拍賣底價,對發展商的額外支出十分輕微,但就能對餘下小業主的產權有較合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