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蘿游作為小小企的小founder之一,深明創業危機處處,而首兩年更是高危期,大部份新公司都無法渡過。商管課程都喜歡分析公司的成功經驗,但我覺得別人的失敗經驗,才是更寶貴的知識。
甘泉航空失敗個案,媒體有不少分析及討論。其中以鄭大班昨天在信報的文章,分析最為廣泛,亦招來不少討論。大班在文章中羅列不少營運數據,絕非外人可以推測出來。大班及黃子欣是老友,亦同是未來AM台的股東,黃作為甘泉第二大股東,而大班又有航運經驗(實情只是港機的維修經驗),在過去水深火熱的年半中,黃必定有請教大班,是否值得繼續注資營運甘泉,過程中亦必提及不少數據,所以大班文中的分析數字,只能看作事後孔明。
大班認為甘泉失敗主因是由外行領導,這說法有點片面,股東們雖是外行人士,但行政總裁苗禮士是港龍創辦人之一,有豐富航運經驗。大班說甘泉營運長途航班,並非主要問題,反之選錯航線,才是重大錯誤。例如,他指出來往倫敦的航空公司及航班次數,遠多於飛往紐約的,前者競爭激烈,廉航應選後者。
我對此意見不甚贊同,競爭激烈與否,不應單看班次數目,因為班次眾多可能只反映旅客眾多,商機處處。競爭激烈與否,應考慮航班載客率,航班平均收費及估計毛利。而且,廉價航行對象,必定是對價格非常敏感,需求十分彈性的客戶,例如學生、回鄉、旅遊人士等,很多都是幾個月前已經訂好機票的。往返倫敦的乘客不少都是此類人士,而到紐約的則多為對價格並不敏感,而又隨時要改動時間的商務乘客。如果以廉價長途航程而論,我認為飛返倫敦,比起飛返紐約更有潛力。
至於成立廉價航空,短線是否比起長線更易生存呢?我認為考慮因素眾多,不能一概而論。美國短線成功經驗,主要因為有大量內需乘客,而內陸機的監管及經營條例比較寬鬆,提供更多營運空間。但如以香港為基地的短線廉航,必以飛往亞洲為主(假設國內不歡迎新來競爭),即變成國際航線,其他國家必定盡力保衛本地航空公司,處處加上關卡,情況有異於美國內陸航線。歸根究底,廉航要成功,必須找尋需求彈性較高的航線,並可以減少相對著地時間,令有限的飛機資源可以物盡其用。
廉價航空必須減低成本,包括資本開支及營運開支,才可低價吸客。甘泉規模小,無規模效益,每名乘客的資本開支,必高於國泰等。而營運開支則以員工及機油為主,過去兩年油價暴升數倍,令甘泉營運開支大增,欠缺天時,除非有百億資金唔怕蝕,否則不管甚麼營運模式,結果都是神仙難救。
做生意的成功與否,永遠都是決定於:
天時、地利及人和(能力)
(排名不分先後)。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醫療融資系列 (五)老人醫療知多少
對於好多年青Blog友來講,老人醫療可能是冇雷公咁遠既事,但如果你有長輩已到花甲之年,而佢地又冇儲足彈藥,你就變得責無旁貸。根據醫管局06-07年報,每名老人(65歲以上)的公共醫療支出是每年$16,000,以平均壽命82歲計算,則整個老人階段要用上27萬元。記住27萬元只是平均數,如果你運氣較差的話,隨時要用上五六十萬元,而且呢個係政府支出,如果幫襯私家醫院,參考我前文分析,咁就150萬都冇得剩。
要應付上面既開支,除非係小數富貴退休中產,否則冇可能負擔得起。就算係富貴老人而有足夠儲備,恐怕都寧願留番俾兒孫,唔肯拎出來俾醫院。最後會點?當然都係公營醫院負責,提供幾乎免費既醫療,納稅人付鈔。根據統計處市民健康調查,會光顧私家醫院的老人恐怕不超過5%。所以政府的融資方案,是希望收入中上〈$10k〉的在職人士(約佔該批年齡人口三份之一),能早作準備,老了能夠自己負擔醫療開支。即係政府希望佢地依靠自己的比率,會由現在的5%,增加到將來的33%,但政府依然要大幅增加開支,去應付其他三份之二的老年人口,比起現在的醫療服務及床位需求,大約還要增加30-40%,咁將來就要辛苦而家未到三十歲班後生仔喇。
要準備老年醫療支出,當然要早作準備,例如預先儲錢,或者買保險。但正如上面所講,健康充滿變數,醫療支出亦可升可跌。除非係富貴中產,否則單靠儲錢,唔保證實夠錢醫。而且中年變成老年,入息亦變成零,除非資深審查,否則就算是富貴中產,一樣大條道理搵政府醫院。如果真係要資產審查,為左慳番幾十萬,富貴中產亦可以將資產轉移俾下一代,然後向政府求救。
因此,買保險變成唯一可行之法。既然買保險可以解決,點解而家只有5%的老人光顧私家醫院?原因很簡單,根據統計處調查,原來只有2%的老人有買醫療保險。老人醫療保費貴到飛起,就算好人好姐,一年閒閒地要兩三萬。如果你有例牌的老人病,就可能多多保費都冇商量。最後情況就係,2%最fit既老人就買醫療保險,其他就等公營醫院解決。所以如果以現在自願保險的方法,去應付將來老人醫療,相信大部份人(98%)只會顧及在職時期,而不會預先多付數倍保費,去為老年期打算。
要有效將老人醫療保費減低,只有通過強制性保險,令中上收入的在職人士,趁早鎖定一生的基本醫療保險,然後通過全民分散風險,統一基本保障條款以增加業界競爭,令保費下調。亦只有這樣做法,才可避免不獲受保者轉投公營。當然,基本的保險只是例牌常餐,市民可以因應需要、能力及收費,付上額外保費,增加保障範圍。
要應付上面既開支,除非係小數富貴退休中產,否則冇可能負擔得起。就算係富貴老人而有足夠儲備,恐怕都寧願留番俾兒孫,唔肯拎出來俾醫院。最後會點?當然都係公營醫院負責,提供幾乎免費既醫療,納稅人付鈔。根據統計處市民健康調查,會光顧私家醫院的老人恐怕不超過5%。所以政府的融資方案,是希望收入中上〈$10k〉的在職人士(約佔該批年齡人口三份之一),能早作準備,老了能夠自己負擔醫療開支。即係政府希望佢地依靠自己的比率,會由現在的5%,增加到將來的33%,但政府依然要大幅增加開支,去應付其他三份之二的老年人口,比起現在的醫療服務及床位需求,大約還要增加30-40%,咁將來就要辛苦而家未到三十歲班後生仔喇。
要準備老年醫療支出,當然要早作準備,例如預先儲錢,或者買保險。但正如上面所講,健康充滿變數,醫療支出亦可升可跌。除非係富貴中產,否則單靠儲錢,唔保證實夠錢醫。而且中年變成老年,入息亦變成零,除非資深審查,否則就算是富貴中產,一樣大條道理搵政府醫院。如果真係要資產審查,為左慳番幾十萬,富貴中產亦可以將資產轉移俾下一代,然後向政府求救。
因此,買保險變成唯一可行之法。既然買保險可以解決,點解而家只有5%的老人光顧私家醫院?原因很簡單,根據統計處調查,原來只有2%的老人有買醫療保險。老人醫療保費貴到飛起,就算好人好姐,一年閒閒地要兩三萬。如果你有例牌的老人病,就可能多多保費都冇商量。最後情況就係,2%最fit既老人就買醫療保險,其他就等公營醫院解決。所以如果以現在自願保險的方法,去應付將來老人醫療,相信大部份人(98%)只會顧及在職時期,而不會預先多付數倍保費,去為老年期打算。
要有效將老人醫療保費減低,只有通過強制性保險,令中上收入的在職人士,趁早鎖定一生的基本醫療保險,然後通過全民分散風險,統一基本保障條款以增加業界競爭,令保費下調。亦只有這樣做法,才可避免不獲受保者轉投公營。當然,基本的保險只是例牌常餐,市民可以因應需要、能力及收費,付上額外保費,增加保障範圍。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中產惜福
寫左幾篇醫療融資,依然未入正題,去評論諮詢文件利弊,但就已經覺得有D悶。其實融資既野,一定係財富再分配,即係有能力既就俾多D,幫下D有需要人士,但點樣界定邊個係有能力,邊個要俾多D,及要俾多幾多,永遠係沒完沒了的爭論。
低下階層當然希望福利有增冇減,中產又會大喊錢就出左,但福利就冇我。咁究竟點先算係合理分配,邊個先係受益人,邊個先算係受損既中產,今日我就講下呢個話題,而波蘿游作為小商人,一切考慮都會由錢出發,計下港人一生的得失,就要將佢一生拎過既福利,再減去佢可以交既稅,就得出結果。
如果以「現價」粗略計算,一般港人成長期領取既福利包括:
a) 九年免費教育津貼,約三十萬元
b)如果有住公屋,二十年津貼,約二十萬元
c) 本地大專或大學津貼,約三十萬元
d)其他:公立醫院、治安及消防、馬路、文娛、掃街、等等,就暫時唔計住
一生下來,原來直接福利都有八十萬。如果要靠三十幾年工作交稅去還,每年都要交兩萬幾蚊稅,即相當於每個月有三萬蚊收入。但記住呢個三萬蚊係一世人的平均數,現時大學畢業生一般係三十歲前,都係平均月入萬幾,要六十歲時還清的話,在黃金30+歲的人工就要升到三萬幾了,而在40-60歲時就升到四五萬了。
以06年的在職港人月入統計,擁有學位人士的月入中位數是$19,500,即月入三萬以上的學位持有人恐怕未到四分之一。考慮以上數字,莫講話基層還唔清俾政府(更何況收入中位數以下的幾乎不用交稅),就算是大學畢業的中產,最終能以一生努力,而無負於社會的,可能唔到四分之一。
有人或會認為本港樓價高企,是政府高地價政策,因此中產置業,其地價成份,應看成是一種稅項。在下不同意這個觀點,要有地方安身,你可以選擇租樓而非買樓,因此買樓只算一種投資,冇人強迫閣下去做,你可以改為買股票,相信冇人會將買股票看作交稅。你或許認為樓價高企,令租金都高企,但實情是租金高低,係你為左享受方便或環境的選擇,好似你覺得太古城租金太貴,可以選擇東區的唐樓,交通方便無異,但租金就平了一半有多。
中產的定義向來十分模糊,而自稱中產的,又往往抱怨付出多過收獲。根據小弟以上計算,如果你一生平均月入三萬以下(如果將配偶都計埋,就變成五六萬的家庭收入),政府俾你的好處,多過你付出的。因此,就算政府要閣下多交一點稅,又或者甚麼融資稍稍減少左你的淨利益,也不要太計較吧。
如果你月入超過三萬,又或家庭月入超過五萬,那我恭喜你,我認為你先配叫做中產,並感謝你對社會的淨付出。我明白你有今日既成就,主要靠年青時努力讀書及工作,比朋輩付出更多的成果。但你又有否想過閣下高於常人的IQ及EQ,及個份努力不懈的意志力,都是上天賜予的恩物,如果你冇擁有呢D天賦優點,你又點可能有今日既成就。我想你在惜福及感恩之餘,亦可否多點貢獻社會,就好像蜘蛛俠的格言一樣: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多交一點稅,多融一點資,飲少兩餐茶,對你而言,少意思吧。
低下階層當然希望福利有增冇減,中產又會大喊錢就出左,但福利就冇我。咁究竟點先算係合理分配,邊個先係受益人,邊個先算係受損既中產,今日我就講下呢個話題,而波蘿游作為小商人,一切考慮都會由錢出發,計下港人一生的得失,就要將佢一生拎過既福利,再減去佢可以交既稅,就得出結果。
如果以「現價」粗略計算,一般港人成長期領取既福利包括:
a) 九年免費教育津貼,約三十萬元
b)如果有住公屋,二十年津貼,約二十萬元
c) 本地大專或大學津貼,約三十萬元
d)其他:公立醫院、治安及消防、馬路、文娛、掃街、等等,就暫時唔計住
一生下來,原來直接福利都有八十萬。如果要靠三十幾年工作交稅去還,每年都要交兩萬幾蚊稅,即相當於每個月有三萬蚊收入。但記住呢個三萬蚊係一世人的平均數,現時大學畢業生一般係三十歲前,都係平均月入萬幾,要六十歲時還清的話,在黃金30+歲的人工就要升到三萬幾了,而在40-60歲時就升到四五萬了。
以06年的在職港人月入統計,擁有學位人士的月入中位數是$19,500,即月入三萬以上的學位持有人恐怕未到四分之一。考慮以上數字,莫講話基層還唔清俾政府(更何況收入中位數以下的幾乎不用交稅),就算是大學畢業的中產,最終能以一生努力,而無負於社會的,可能唔到四分之一。
有人或會認為本港樓價高企,是政府高地價政策,因此中產置業,其地價成份,應看成是一種稅項。在下不同意這個觀點,要有地方安身,你可以選擇租樓而非買樓,因此買樓只算一種投資,冇人強迫閣下去做,你可以改為買股票,相信冇人會將買股票看作交稅。你或許認為樓價高企,令租金都高企,但實情是租金高低,係你為左享受方便或環境的選擇,好似你覺得太古城租金太貴,可以選擇東區的唐樓,交通方便無異,但租金就平了一半有多。
中產的定義向來十分模糊,而自稱中產的,又往往抱怨付出多過收獲。根據小弟以上計算,如果你一生平均月入三萬以下(如果將配偶都計埋,就變成五六萬的家庭收入),政府俾你的好處,多過你付出的。因此,就算政府要閣下多交一點稅,又或者甚麼融資稍稍減少左你的淨利益,也不要太計較吧。
如果你月入超過三萬,又或家庭月入超過五萬,那我恭喜你,我認為你先配叫做中產,並感謝你對社會的淨付出。我明白你有今日既成就,主要靠年青時努力讀書及工作,比朋輩付出更多的成果。但你又有否想過閣下高於常人的IQ及EQ,及個份努力不懈的意志力,都是上天賜予的恩物,如果你冇擁有呢D天賦優點,你又點可能有今日既成就。我想你在惜福及感恩之餘,亦可否多點貢獻社會,就好像蜘蛛俠的格言一樣: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多交一點稅,多融一點資,飲少兩餐茶,對你而言,少意思吧。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醫療融資系列 (四)公營私營醫療對對碰
日前經濟日報引述保險公司調查,香港私營醫療費用之高,全球排行第二,僅次於因為醫療訴訟普遍而費用極高的美國。我先前粗略估算,都證實香港私家醫療費用高昂。今日細看政府醫療融資文件,一再證實我的看法,根據文件提及的04-05年數字:
1. 政府公營住院支出: 212億
2. 私營住院收費:57億
3. 公營及私營病床數目比例: 10:1
單看上面數字,就得出每張私營病床收費是公營2.7倍,如果再考慮04-05年時私家醫院仍未大旺,入住率應該只得60-70%,低於政府的數字(90%以上),一來一回,就計到私營實際收費是公營支出的三倍以上。
見到D咁既數字,波蘿游即時要向醫管局員工致敬,肯定一下佢地努力工作的成果,其中亦包括顧問醫生及高層。波蘿游感慨九七之後,好多港人都患上“憎人富貴嫌人貧”惡習。雖然醫管局過去十年,面對工作增加(人口及老人數目上升),但整體支出反而因效率提升而稍微下降,但卻經常遭人埋怨效率低,管理層人工高(實情係佢地人工低過私家做既同學好多),實在是批評者對市場一無所知。
另外,對於各位私家醫院及醫生們,我亦要大叫一聲,你地效率好低,更貼切係,你地食水都好深啊。但近年私家醫院病床都接近飽和,令你地失去減價動機,因為就算醫生願意減價增加客量,都冇足夠病床配合,最後當然係吊起來賣,賺盡一分一毫。雖然好多私家醫院都正在加建,但如果考慮到私營床位只佔全港的10%,而人口老化會令未來全港床位需求增加70%以上,就覺得現在的加建都係細眉細眼,就算將來成功融資有錢,香港都沒有床位,可能要返去大陸醫。
既然私營效率不彰,又要顧及將來醫療需要,政府可能要使出以下奇招:
1. 速建五六間(?)等同瑪麗規模的醫院,主要提供私家收費服務。選取優秀醫護,將工作量減少30%,以做到無需輪候,與優質私家服務體齊,收費以成本再加上30%利潤(其中10%作為員工花紅),估計到時收費都只係私家現在的一半,極有競爭力,足以迫使私家降價。
3. 快速大量撥地,給私家競投起醫院,令佢地達到規模經濟效益,同時加大競爭,令私家市價下調
4. 與國內有水平醫院結盟,將其規範及提升服務水平,以增加私營醫療的供應量
如果唔解決供應問題,有錢醫都會冇訂使。
1. 政府公營住院支出: 212億
2. 私營住院收費:57億
3. 公營及私營病床數目比例: 10:1
單看上面數字,就得出每張私營病床收費是公營2.7倍,如果再考慮04-05年時私家醫院仍未大旺,入住率應該只得60-70%,低於政府的數字(90%以上),一來一回,就計到私營實際收費是公營支出的三倍以上。
見到D咁既數字,波蘿游即時要向醫管局員工致敬,肯定一下佢地努力工作的成果,其中亦包括顧問醫生及高層。波蘿游感慨九七之後,好多港人都患上“憎人富貴嫌人貧”惡習。雖然醫管局過去十年,面對工作增加(人口及老人數目上升),但整體支出反而因效率提升而稍微下降,但卻經常遭人埋怨效率低,管理層人工高(實情係佢地人工低過私家做既同學好多),實在是批評者對市場一無所知。
另外,對於各位私家醫院及醫生們,我亦要大叫一聲,你地效率好低,更貼切係,你地食水都好深啊。但近年私家醫院病床都接近飽和,令你地失去減價動機,因為就算醫生願意減價增加客量,都冇足夠病床配合,最後當然係吊起來賣,賺盡一分一毫。雖然好多私家醫院都正在加建,但如果考慮到私營床位只佔全港的10%,而人口老化會令未來全港床位需求增加70%以上,就覺得現在的加建都係細眉細眼,就算將來成功融資有錢,香港都沒有床位,可能要返去大陸醫。
既然私營效率不彰,又要顧及將來醫療需要,政府可能要使出以下奇招:
1. 速建五六間(?)等同瑪麗規模的醫院,主要提供私家收費服務。選取優秀醫護,將工作量減少30%,以做到無需輪候,與優質私家服務體齊,收費以成本再加上30%利潤(其中10%作為員工花紅),估計到時收費都只係私家現在的一半,極有競爭力,足以迫使私家降價。
3. 快速大量撥地,給私家競投起醫院,令佢地達到規模經濟效益,同時加大競爭,令私家市價下調
4. 與國內有水平醫院結盟,將其規範及提升服務水平,以增加私營醫療的供應量
如果唔解決供應問題,有錢醫都會冇訂使。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