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香港失了水準

今天翻閱信報財經月07年12月號,其中一文由浸會大學商管學院撰寫,主要是羅列一些民意調查結果,說明港人對財務策劃的認知程度,和對各項醫療融資方案的接受程度及願意供款百份比。在下閱畢整篇文章,再回想月初理工大學有關西九龍民意調查疏忽事件,不禁也跟陳主教一樣大呼:香港失了水準!

我節錄部份調查結果如下:
1.今年七月以隨機抽樣方法,成功以電話訪問了1,046名成年市民
2.家庭月入三萬以上佔50.4%,家庭入息中位數為三萬五千元
3.過去兩年內曾使用財務策劃服務佔19%
4.接受強制醫療儲蓄戶口為入息的2.6 – 3.0%人士佔40.9%

首先聲明,在下不是主修統計學,但因統計學是自然及社會科學的必修基礎課程,我在大一時也上了一個強制的統計學入門課程,但其實只要對香港稍有認識,及有點統計概念,都看到數字十分偏頗。

眾所週知,香港家庭月入中位數不到二萬元,翻查統計處06年資料,中位數為$17,000,但浸大的統計資料卻是$30,000。很明顯,如果浸大打的電話真是隨機的話(不是找一些高薪教員來盡快完成問卷),很多低薪受訪者都不願意回答調查問題(可能覺得煩瑣或事不關己),最後大部份回答者均為高薪人士。以統計處資料,月入三萬元以上的富戶家庭,約佔全港四份之一。因此,浸大的綜合統計數字,不算是隨機結果,而是一些扭曲的數據,其比理大的誤差更為嚴重。

因為對象側重富戶,接下來的調查結果,包括:財務策劃服務使用率,或對強制醫療儲蓄的接受程度等等,都是基於一些「非隨機」的調查。而且調查項目都是反映經濟取向,受訪者的經濟條件對結果會有重大影響。例如富戶一定比低薪人士較多採用財務策劃服務,或更願意參與醫療融資。如果以浸大的資料作為全港住戶意見取向,將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而且,受訪者不單只有高薪戶,還包括部份願意回答的低薪一族,其結果亦不能分類為高薪人士的意見調查。

中位數的定義是以50%分界,浸大稱其中位數為三萬五千,而又有50.4%月入三萬以上,即有0.4%人士為兩者之間。對於有統計概念的人,都意會到這0.4%實在太少了,可以說是statistically impossible。如參考統計處資料,該段入息的住戶人數應佔6%。看來浸大在數據抽取及核實方法,都有不少令人存疑的地方。

總括而言,作為一份出自學界的調查報告,可說是一篇沒有水準的作品。



6 則留言:

  1. 唔好用理大及浸大依 d 垃圾大學代表香港了,兩者都是扭曲民調數據為政府所推行的政策開路,不配稱為學者。

    只有鍾庭耀曾有往績不受政權影響的學者才可以比較信得過

    回覆刪除
  2. 賭徒:

    公平一點,此兩事件之中,無跡象證明理大及浸大故意扭曲數據,偏幫政府。而且,浸大做的調查,似乎只是自發研究,而非受政府或機構所委托。

    要懂得扭曲數據,而又不被發現,是相當高難度的動作,不是這些學者能力所及。事實上,他們只是一些水準不足,但又欠缺工作熱誠的大學工作者。

    回覆刪除
  3. "香港失了水準"

    失了? or 一向如是?

    回覆刪除
  4. 波蘿游,

    你有所不知,理大前排才被人踢爆問卷的受訪者是有選擇性,並且又被何EE踢爆問卷內容答案不足,任何受訪者說出不在問卷中的答案時,全部歸類為無意見。

    我是理大畢業生,都要吊七佢。

    回覆刪除
  5. "垃圾大學"??
    請不要一竹篙打一船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