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待業Y世代

苦瓜兄一文提到美國16-19歲青少年失業率為25.9%,我再翻看本地統計,原來情況更加嚴重,本港青少年失業已達28.7%,幾乎三個有一個。

16-19歲本應在中學讀書,「不幸」要提早離校,又未能找到其他如「毅進」等水泡,內心必然患得患失。首次踏足社會,一時間不易找到合適工作,難免Hea得就Hea,望天打卦過日辰。除了青年本身外,家人的態度亦十分重要,可以間接鼓勵青少年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度日。

近日與數年未見的師兄碰面,問及其兒子近況,得知其兒子今年從英國大學畢業回來,還未找到工作,師兄還講笑讓他多Hea一陣吧。師兄語調雖然平和,我亦能感到其心中之不快,作為第二代人,師兄都是從困苦中冒出頭來,大學畢業就趕緊投身社會,以減輕父母的負擔。對於兒子今日畢業半年,仍然賦閒在家,心裏必定不是味兒,我自己亦識趣轉換話題,免得大家尷尬。

師兄兩公婆加起來,月入有十幾萬,當然不會因為兒子待業而有任何經濟困難。青年人大概亦明瞭個中情況,心想就算掙到一份月入萬元的工作,對家庭經濟亦不會有所幫助,如果父母不是斷水斷糧(要實行亦不易),自己就沒有多少動力,去找一份工作。

大學畢業生如是,中學生如是,因為家庭日漸富裕,青年人又不是家中經濟支柱,沒有迫切去投身社會,減輕家庭負擔。反之有家庭提供食宿,父母繼續提供經濟援助,以應付日常社交開支,令投身工作的誘因減低。

我認為青少年的高失業率,不以經濟轉型為主因,青少年本身的積極性,及家庭的取態,才是主要問題。

有何解決辦法?驕生慣養,盛極而衰,大勢所趨,亦無需介懷。




6 則留言:

  1. 波蘿游兄:
    香港的青少年就業問題確實嚴重,大學生也是這樣,學歷較低的就更慘. 最近曾經看過某新聞專輯,講況幾位青少年失業的原因,就是你所講的hea得就hea,做人全無目標,最可悲是怕辛苦,找到工作做不了一天就辭工了...哎,為什麼這一代會變成這樣,波蘿游兄,香港還有未來嗎?

    回覆刪除
  2.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回覆刪除
  3. d朋友成日同我講
    d後生出到黎社會做野
    就知道起學校有幾好

    但佢地有一個好大既假設
    邊個講佢地唔讀書會做野呢?

    回覆刪除
  4. 波老闆:
    我都認識好幾位朋友,同你朋友既仔女情況參唔多,讀完書又唔憂食,搵工又揀揀擇擇又怕辛苦又嫌人工低又嫌公司唔夠大又嫌秘書唔夠靚女,結果hea左兩三年大有人在。

    學你話齋,屋企取態係最緊要。如果屋企僅僅提供食你唔飽餓你唔死比佢地,佢地仲會唔會咁hea?當然,如果佢地選擇做宅男,匿係屋企唔使錢,真係無乜辦法...

    回覆刪除
  5. 留家越耐,負能量積聚,更缺乏工作意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