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嬰兒特訓班

昨天與友人及其母親午飯,談的都是一些生活瑣事,其中一個有趣話題,就是友人如何栽培其未滿一歲的兒子。

友人三十幾歲,已婚,事業有成,從事投資銀行,家住豪宅。對於這首名孩子,友人可說是寄予厚望,出盡法寶地悉心栽培其成材。打從孩子還是幾個月大時,友人已開始「培養」兒子閱讀興趣,經常打開彩色書冊,手抱兒子,除了大聲給兒子朗讀內容,亦讓兒子觸摸書冊,及幫助他小手翻閱。其理論是要培養兒童讀書習慣,應該越早開始越好。

友人近月還安排兒子參加各類課程,包括:「英語」、「國語」及「古典音樂欣賞」,年約少少,每星期已經要付出十數小時增值。我不識趣的問他是否發現兒子是資優兒童,所以要給予特別訓練。他還是重申自己的理論,所有學習應該從少開始,並謂幾個月大的嬰兒已懂得學習語言。我自己就剛有兩位滿歲的姪兒,但見其父母還在努力教導孩子開口,叫一聲爸爸或媽媽。我很難想像要他們同時接觸「三語」,他們如何分別三語,會不會混作一團,弄得頭昏腦脹。

伯母見到孫兒要接受如此特訓,也顯得不是味兒。提及友人兒時,也沒有接受如此訓練,但友人今天亦一樣出人頭地,是否要這樣早就訓練孫兒。友人認為今天競爭越趨激烈,為了將來入讀好學校,很多父母亦已採用類似培訓方法。他強調參加課程以活動及遊戲為主,不會給孩子甚麼壓力。我心想成人對課程的期望,孩子是會感覺得到的,那管你稱呼那課程為「英語遊戲班」,孩子還是意識到那份要去學習的壓力。伯母聽罷友人的偉論,也只好挖苦的說,孫兒如要學習家鄉福建話,就由她老人家教授好了,不用再花錢請導師。

我不知道友人的周詳育兒計劃,最後有多少成績,或許他亦未有定下任何目標,只求盡量做到最好。孩子接下來的,應該是更「豐盛」的成長之路,而他將來的兒時記憶,恐怕要被這些「用腦遊戲」所佔據了。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纜車裏的黑天鵝

地鐵作為集體運輸公司,一向以安全為先,我曾經看過他們一張海報,上面也寫著:「Nothing is so important to preclude safety」。但俗語話:「唔怕一萬,最怕萬一」,儘管地鐵近年亦加入潮流,推動 6 sigma 文化,即係不單要防止「萬一」,還要做得更好,避免「百萬份之一」機會之不測。

但正如我前文
昂坪360 – 先天缺陷提到,地鐵因為要節省開支,將所有纜車的營運及維修工作外判,加上所托非人,最後做成車廂下墮的意外。今次意外估計是人為所致,但系統竟沒有任何fail-safe功能阻止人為失誤,事情都頗為耐人尋味。如果要心安理得一些,或許可看成黑天鵝事件,視作「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獨立事件處理。

我相信以鐵路公司文化,興建纜車之前,已經評估所有風險,其中應該包括車廂下墮或其他重大意外。意外評估必然包括:機會率、損失程度、潛在原因及避免措施。未知是次意外原因已否在原先評估清單之內,如果有的話,機會率如何,是否避免措施沒有全面執行。系統施用之前,要令管理層相信系統能安全運作,原先評定的風險系數必然非常低,例如:百年難得一遇。但系統營運未夠一年,這麼難見的黑天鵝已經出現,只能用亞Q式思維安慰自己:「已經發生了,一百年內應該不會再發生」。

如果沒有是次意外,昂平纜車絕對是政府及地鐵近年得意之作。從經濟收益來看,一個少於十億元的投資,根據地鐵業績報告,07年上半年收入八千萬,估計全年收入億六。地鐵主席日前提到每月開支七百萬,全年約為八千多萬,即首年EBITA約為七千萬,對於一個十億基建投資項目來說,這是一個十分理想的數字。再加上纜車吸引不少遊客乘搭,有助帶動旅遊事業。

今次地鐵決定放棄外判,自己負責起營運及維修,可以直接管理,將嚴謹文化帶到纜車公司。以香港人的善忘及寬容,只要他們能痛定思痛,重振旗鼓將新纜車公司攪好,業務應該很快回復往昔,給市民和我等小股東一個交待。




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飄洋過海

為了應付來自四方八面的單據,波蘿習慣以不同folder分類暫存,其中包括銀行、家居、投資、房產、保險及強迫金等。而每到了若干時候,我都會狠下決心,將部份上了年紀的單據遺棄。今日又要執行去舊納新的工作,當我整理強迫金檔案時,翻到其中一個分類,是我十幾年前在海地工作,那三幾年間進貢的強迫金,看著付款年份,當年那份飄洋過海的心情又再湧現。

那是我畢業後幾年的事情,當時正在政府工作,因為辭工離開,所以要去去Exit Interview,見我的是一位首長級公務員,是我老細的老細。首長在我初入政府當見習時,被委任為我的mentor,因此我們已認識了好幾年,而他也率先賞給我一個稱呼:「波仔」,更被其他同事廣泛應用。這個稱呼我母親那時已停用多年,而每次進入公司,我都從「亞波」年輕化成為「波仔」。

我先找首長秘書,由她帶領,進入首長偌大的辦公室,我打了個招呼,首長示意我坐下:

「波仔,做得咁好,做乜走呀?」首長以例牌說話開頭,並低頭翻閱我的personal file,大家未有眼神接觸。

「哦,主要見係政府都做幾年,希望出去見識,吸收D新野」我緩緩以例牌答案回應。

「見識?要搵食,咦,你年尾就牌喎,留低政府做,到時就人工倍升啦」首長對我的例牌答案似乎有少少不滿 。

「我見自己單身寡仔,要搵兩餐應該唔難,在外國人工可能冇倍升,但就實夠用」當想到將來:好馬可能要吃回頭草時,我還是不卑不亢地回應。

「哦,咁呀,你鍾意啦」 我看著首長的眼神,好似對我的冒險精神有一絲敬意,又可者他正為第二間豪宅的按揭而煩惱,羡慕我這個沒有負擔的年青人。

。。。
接下來的是更例牌的對話,我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

一眨眼,我的目光又回到那張外國強迫金年結,都是那三幾年間的強制供款,已經十幾年沒有再供,多年來自動滾存,都累積了幾萬港元,伸長條頸等到六十五歲後就可以領取了。我再從網上查看這「不動型」強迫金資料,是定息為主再加上少量股票,相當於香港強迫金中的均衡基金,過去平均有5%年增長,算是中規中矩。但除了每年的年結單外,似乎沒有甚麼服務可言,每年收費約為1.65%,相對於香港強迫金的2%收費,但就包括月供行政費、網上查察及網上資產調動,本地強迫金似乎較為「優惠」。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民主快感

今日民主天后陳太宣佈參加補選,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相信最有快感的,應該是幕後幾位造王者,包括生果黎及民主黨幾位大佬。但他們幾位的快感,卻換來了民主黨細佬及其他泛民黨派的失落。

陳太宣稱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並表示會尊重泛民初選協調機制(尊重兩字,加上以獨立身份,估計她是不會參與機制)。如果她不參與協調機制,除非十個泛民組織再召開大會,推翻大家之前協議的機制,否則就要遵守誠信,貫徹機制推舉代表,並動員所有泛民成員助選,與陳太及葉劉等決戰。

從民協昨天的反應,幾位造王者似乎邀請天后之時,只協調或知會了公民黨、何秀蘭及甘乃威,並無知會民協、社民連及其他泛民組織,如果民主黨及公民黨自行推翻機制,不知他們如何向其他泛民交待。誠然民主重要,但就可以不顧法制,可以放棄誠信嗎?雖然陳太憑藉本身民望,加上港島選民的民主意識,最終或可勝葉劉,但整個過程的負面影響,算是對民主制度的一大反諷。我嘗試分析泛民各方得失:

陳太: 我以為她只適合從事幕後,即是統領現在的核心小組,主力分析政策及論政,不宜到幕前議政。皆因陳太廣東話並不流暢,今天依稿照讀,一樣大吃螺絲,其廣東話辯才固然不敵葉劉這位鐵嘴雞,以我觀察,亦遜於何秀蘭及甘乃威。相信她今次走到幕前,是希望突顯其小組對政制綠皮之意見。但要確立本身意見威信,必要有廣泛民調支持,否則對政府來說,只是多加一個泛民議員的意見。加上她今次橫空殺出,甚至試圖繞過初選機制,一定惹來泛民基層不滿,減低其核心小組地位,不利於整合泛民,最終更會影響助選力度。

民主黨: 既然黨大會通過以甘乃威代表初選,其元老竟可未經大會否決,自行拉攏及推舉非會員出選,如此做法,民主精神去了那裏,誠信及制度何存,怎教黨員服氣,民主黨還有前途嗎?

泛民組織:今次事件,除了有利社民連穩固本身激進選民,其他泛民組織都會變成輸家。事件會催化各派異心,泛民會更加支離破碎,將來更難整合。不要說政制綠皮書會更被冷落,民主方向將更加顯得模糊。

正如我前文
請泛民醒醒提到,今次補選本只一件小事,泛民應以綠皮書為重,各方必須眾志成城,定下香港普選之路,成就千秋大業。豈料各位民主大佬,於錯誤時間,做了錯誤事情,小事變成大事,大事變成壞事,叫人嘆息。


後話:

11 Sept 晚:何俊仁剛剛宣稱陳太會參加初選協調機制,算是令人鬆一口氣。

12 Sept 生果報社評: 建議取消初選機制。好明顯陳太怕機制會令自己出醜(因為其中會員及區議員投票兩項,存在變數,對她不利),要生果黎幫手造勢,廢除機制。唉! 沒有誠信,那有民主 !

12 Sept 日月報尊子漫畫:最能代表我等民主蟻民心聲





2007年9月9日 星期日

談判桌上的一棵蔥

讀書時曾按教授提出的個案,與同學實習了一些談判技巧。記得教授特別提醒大家,除了談判的心理戰術,基本利益取捨之外,要盡量發掘對方有興趣的新元素,有利雙方達成協議。正如到街市買菜,如果你覺得五元一斤的菜心太貴,而菜販又無減價空間,她可能多送你一棵蔥,這棵蔥對菜販價值很低,但對你就值一元的新元素,往往解決了大家價值觀上的分歧。

今次鐵工潮已持續了整整一個月,對工人及建築商都造成重大損失。而對發展商來講,更可以說是損失不菲。就以長實天光道地盤為例,當年地價已達九十四億元,以今日該區樓價計算,總售價約值二百億,延誤利息損失已經是億元之數,可以是鐵工人薪金損失的百倍。

基於如此龐大的經濟損失,發展商按理應該向總承建商施壓,著其督促下面的鐵商,盡快與鐵工會達成協議復工。加上今次工潮,我認為不合符一般合約裏面的:「不可抗力條款」,因為條款裏如有罷工一項(近年合約多已剔除此項),應該指第三者罷工(例如公共交通罷工,令工人無法上班),而工人本身罷工則不在此列。因此,發展商可遵從合約要求,追討承建商延誤的巨大損失,後果可以令鐵二判商不支倒閉。

觀乎商會及工會上次會議後的陳述,分別堅持$875及$900的立場,處於互不退讓的絕地。考慮到發展商的損失,我對鐵商會的強硬立場頗感意外,可能他們正在執行的鐵工程,已經水深火熱,沒有退讓的空間,變成不賣帳給發展商。再看看商會及工會的爭議,仍只爭持於不足3%的小差異,兩者並無提及其他談判元素,來發揮那棵蔥的功能。我自己可以想到的新元素包括:

1。 執行時間表: 何時正式執行新日薪,如果可以稍遲執行,或分段執行,雙方可否達成共識


2。 鐵工時:炎夏的鐵工作,肯定比秋冬辛苦得多,而因為炎夏體力消耗很快,其每天最後一小時的生產力,應遠低於秋冬的最後一小時。可否炎夏每天工時減少三十分鐘,而秋冬則增加三十分鐘,全年生產量得以增加,人工可獲上調

3。 按季收費:例如夏天(四至九月)$950一天,秋冬則為$850

4.以上三點的混合體,務求雙方都能接受。

我作為白領,以上建議或許是班門弄斧,外行充當內行。但要談判成功,首要雙方回到談判桌,放下不計入成本的面子,然後尋求不同的元素,找出談判桌上那棵蔥,填補雙方的分歧。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蘋果批裏挑骨頭 - 環保通識

「環保觸覺」最近有一項調查,指本港的銀行調校冷氣溫度過低。但日前蘋果批專欄作者,則認為環保觸覺」的環保通識不足,對其理據提出多項質疑。我覺得作者有感環保團體經常小題大作,建議又大多成效不彰,故提出質疑。但今次的質疑則甚為偏頗,小弟對作者部份論據有以下意見:

蘋果批:「調查指,銀行平均溫度為攝氏22.9度,低過政府建議的25.5度,並說銀行溫度偏低了。此一說法,有何問題?(1)23度,大約和去年十一月的氣溫相若,不太熱,也不太冷,坐著不動的時候,是一個很舒適的溫度,不過一走動,汗大的人,就有機會出汗,說銀行平均溫度過低,是言重了。 」
波蘿游:「何謂舒適溫度固然因人而異,小弟房間常則設於26度,25.5度亦算是一般共識,再者銀行普遍面積有限,要走動的機會不多。」

蘋果批:「 (2)政府建議開25.5度,但把冷氣調校至25.5度,不等於室溫是25.5度。加上,不少銀行在地舖營業,市民出出入入,把冷氣調校至25.5度,隨時冷氣長開,感覺卻和街頭一樣熱,更不環保。」
波蘿游:「既然「環保觸覺」錄得22.9度,那是實際溫度,已包括大門開關因素。除非冷氣機有問題,如調至25.5度,最終溫度應穩定於此水平。雖然大門引致熱氣流入,但冷氣機的壓縮器會增加運作duty cycle,以抵消此影響,維持調較的25.5度平衡點。
相信大家都有經驗,午飯後從酷熱戶外,回到26度室溫的公司,在如此大的溫差下,那感覺已經很美妙,為何作者認為一般顧客需要追求23度呢?如果身體出汗,在23度風口下排隊幾十分鐘,會否很易著涼,況且很多排隊的都是長者客戶啊。」

蘋果批:「(3)市民在夏天走進冷氣不夠涼的銀行,感覺又翳又焗,隨時滿身臭汗味。客人用多了紙巾抹汗,銀行也有可能要增添空氣清新劑來辟客人的體臭,七除八扣之下,調高冷氣溫度的環保功效有限。」
波蘿游:「參照我(2)的解釋,除了少數大汗子民外,從酷熱戶外走進25.5度,已經是很好的感覺。 」

蘋果批:「(4)銀行內人流多,氣溫變化大,職員為免見客時大汗疊細汗,有可能在辦公室內加設抽濕機、風扇等,在冷氣節省的電力,又用在抽濕機、風扇之上。」
波蘿游:「我們於人多時感覺熱,主因是實際溫度已經上升。冷氣設計功率應該考慮最高人流時,如果人多時仍能維持25.5度室溫,那顧客感覺仍是舒服的。如果室溫因人多而上升,超過調較的25.5度,那只因冷氣機設計有誤或老化,就算你人為把它調到23度,它更沒力應付,最後室溫還是超過25.5度的舒適溫度」

蘋果批:「(二)調查又指,職員制服太多,是冷氣開得過大的元兇,建議銀行更換制服,調高冷氣溫度。如此做法,有問題嗎?建議答案:(1)調小了冷氣,不等於不開,日本亦有類似的「coolbiz」輕裝運動,官方聲稱減少了四十六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但相對於日本每年約十二億噸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是小巫見大巫了。」
波蘿游:「從另一組數字看,運動節省了一百萬戶一個月的用電量,都省了幾億元吧。環保工作要從小做起,建立環保意識,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既可環保,又能省錢,何樂而不為(兩電股東除外)。」

蘋果批:「(2)要更換制服,便要重新訂做,製造成衣時所消耗的水、電、衣料等資源,再加上排放的廢料,有機會把調低冷氣所減低的污染抵銷,甚至造成更多破壞。」
波蘿游:「銀行家當然比環保團體及作家更懂得計算成本效益,更換制服有否經濟效益,他們自會決定。如果真要實行,可能要等到現有制服殘舊再算吧。」


波蘿游的一些附加意見:

a. 根據中學物理知識:熱量從室外流入室內,其流量大概與兩處溫差成正比。而要維持穩定室溫,冷氣機的用電功率又與熱流量成正比。換言之,用電量大約與溫差直接相關。當戶外是33度時,不難估算於23度及25.5度的室溫下,冷氣用電量有多少分別。

b. 「環保觸覺」認為如果制服是淺色,可以增加室內涼快感覺,這是錯誤的。根據初中學物理常識:深色制服較能吸熱,但亦同時較能放熱。如果身處太陽照射的炎熱戶外,其溫度高於人體表皮,深色衣服有吸熱效應。但當身處25.5度的室內時,表皮溫度更高,深色衣服變成有放熱功能,可以有助身體散熱,增加涼快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