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三十幾歲,已婚,事業有成,從事投資銀行,家住豪宅。對於這首名孩子,友人可說是寄予厚望,出盡法寶地悉心栽培其成材。打從孩子還是幾個月大時,友人已開始「培養」兒子閱讀興趣,經常打開彩色書冊,手抱兒子,除了大聲給兒子朗讀內容,亦讓兒子觸摸書冊,及幫助他小手翻閱。其理論是要培養兒童讀書習慣,應該越早開始越好。
友人近月還安排兒子參加各類課程,包括:「英語」、「國語」及「古典音樂欣賞」,年約少少,每星期已經要付出十數小時增值。我不識趣的問他是否發現兒子是資優兒童,所以要給予特別訓練。他還是重申自己的理論,所有學習應該從少開始,並謂幾個月大的嬰兒已懂得學習語言。我自己就剛有兩位滿歲的姪兒,但見其父母還在努力教導孩子開口,叫一聲爸爸或媽媽。我很難想像要他們同時接觸「三語」,他們如何分別三語,會不會混作一團,弄得頭昏腦脹。
伯母見到孫兒要接受如此特訓,也顯得不是味兒。提及友人兒時,也沒有接受如此訓練,但友人今天亦一樣出人頭地,是否要這樣早就訓練孫兒。友人認為今天競爭越趨激烈,為了將來入讀好學校,很多父母亦已採用類似培訓方法。他強調參加課程以活動及遊戲為主,不會給孩子甚麼壓力。我心想成人對課程的期望,孩子是會感覺得到的,那管你稱呼那課程為「英語遊戲班」,孩子還是意識到那份要去學習的壓力。伯母聽罷友人的偉論,也只好挖苦的說,孫兒如要學習家鄉福建話,就由她老人家教授好了,不用再花錢請導師。
我不知道友人的周詳育兒計劃,最後有多少成績,或許他亦未有定下任何目標,只求盡量做到最好。孩子接下來的,應該是更「豐盛」的成長之路,而他將來的兒時記憶,恐怕要被這些「用腦遊戲」所佔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