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醫療融資系列 (三)公營醫療效率(下)

上文提到根據醫管局年報資料,其住院及門診成本,似乎遠高於私家醫院收費,即意味公營醫院效率遠低於私營,事實是否如此呢?

當我首次讀到這些數字,即時考慮的是資料的準確程度,數字有否被粉飾。我用了一個簡單的反證法,就是利用年報羅列的各項服務單位成本,再乘以報告中的服務次數,當中主要是各類住院,還有普通及專科門診、急症、綜合醫療及各種到訪服務,最後得出總和約為290億元,與醫管局該年的總支出相若,即是單位成本大致與事實相符,沒有被人為扭曲。

接下來要比較的,是服務的內容,會否與私營相若。首先是佔了支出七成的住院服務,我近年有不少近親光顧私院經驗,雖然私院床位每晚只為兩三千元,但入得醫院當然不是齋睡,而是有跟進服務,就以一個小手術個案,第二日就可以出院,床位費一晚雖然只是三千元,但還有手術二萬,手術房一萬,麻醉師一萬,一些化驗幾千,雜費又是幾千,最後盛惠五萬大元。但相比之下,醫管局的平均成本只為是每天三千多元,但已經包含所有檢驗、手術及相關支出。

根據報告,醫管局住院病人平均要留院六天,要在醫院住上六天,相信病情都相當嚴重,普遍的驗血、驗乜驗物,CT或MRI,恐怕是指定動作,再加上醫生巡房,在私院最少都要花上兩三萬元,而且要做手術的話(機會相當高),最簡單的都要再加兩三萬元,相對於醫管局的二萬元平均支出(六天成本),私院收費最少高出一兩倍。

同樣情況亦發生在門診,醫管局專科門診多為長期病人,而以老人佔多數。長期病人每次覆診,都會獲發三個月藥物,有時還要接受一些照射或化驗,檢查病情進展,亦可能包括無需住院的小手術,而這些支出都包括在$740的單位成本內。私家醫生根本不會發放三個月藥物,而會要求病人一個月內覆診,單計算三個月藥費,恐怕已經要付上一兩千元,再加上一些化驗費就更不得了,平均收費必遠高於醫管局門診成本。

從上面數字,不難看出私家醫療收費遠高於公營成本,我估計最少貴上一兩倍。以另一說法,亦可謂公營醫療效率遠高於私營對手。

公營效率之高,主要有賴低廉收費,吸引大量病人,達到規模效益,令效率提升。加上公營醫生人工普遍低過私營,就以公營最高薪的的顧問醫生為例,他們的收入與高檔私營醫院醫生相比,亦只能敬陪末座。最後的原因,當然還包括公營醫護,普遍做到冇停手的因素使然。儘管如此,公營醫療支出倚賴稅收支持,有責任不斷提升效率,以向納稅人交待。


我以為公營醫療效率雖然相對較高,但在效益方面就有很多改進空間。公營醫療就好像收費低廉的快餐一樣,以規模效益減低成本,提供千篇一律的服務,沒有為病人給予快捷及個人化的服務。隨著人口老化,實質醫療支出增加,醫管局應該加強與私營合作,通過資助部份有能力負擔的中產,誘使他們投向私營。一方面可以減省公營支出(前提是資助金額必須低於本身成本),亦可帶動私營趨向規模效益,令私營效率相對提高,以應付因為人口老化,而不斷上升的醫療服務需求。







11 則留言:

  1. 言之有理,為甚麼我們的報刊傳媒卻鮮見如此公平的評論!

    回覆刪除
  2. linked, thanks.

    http://imvchk.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28.html#links

    回覆刪除
  3. 波老闆對數字的研究很仔細!而整體上若虛也很同意。但若虛有一些疑問:

    -公營醫院的收費的確能收回成本嗎?之間有沒有政府津貼?若有,則公營醫院收費不可假設為成本,而難以與私院比較...

    -私院收費反映了成本嗎?由於需求過多,而供應不彈性(經營醫院的門檻很高),會有機會做成拉高價格,導致價格偏離成本嗎?

    回覆刪除
  4. 若虛

    我只用上公營成本作比較,沒有用公營收費數字(只佔成本少於一成)

    私營收費當然包含成本及利潤,大部份利潤都去了醫生口袋,我估計醫院賺到不會多過20%。

    除了極少數(身家過億)富豪,中上產對數萬至數十萬的私家醫院費用,都會十分敏感,所以不能說供應不彈性。

    回覆刪除
  5. 正如若虛兄所言,由於經營醫院的門檻很高,私家醫院之間其實很缺乏競爭(是為供應彈性不足)

    但是如波老闆所言,中上產對數萬至數十萬的私家醫院費用,都會十分敏感,需求彈性其實很高,私家醫院更要面對公營醫院的競爭,為何私營醫院價格仍是居高不下?

    是公營醫院太便宜,私家醫院認為無法競爭,所以退出服務普通市民的市場,專注服務大富豪嗎?
    還是如波老闆所言,私家醫院的規模經濟不足?

    回覆刪除
  6. 本人反而有另一種看法
    由於公營醫院價格雖然便宜,但質素一般,輪候時間也太長(尤其是分娩,割粉瘤,白內障甚至普通科門診這些在公營系統被視為low priority的),結果小部分中上產忍受不了,寧願貴一些,便去了光顧私家醫院

    私家醫院以這樣的高昂價錢,卻也得到小部分中上產的青睞,加上服務大富豪的收入,結果便能夠苟延殘喘,過著"吊鹽水"的日子

    隨著醫療需求不斷增加,就像醫療改革諮詢文件所講,輪候時間將大幅延長,只要小量加價,(安全網當然要保留)便能夠把更多的中上產推向私營市場
    再激進一點,將部份非緊急醫療服務(那些本身在公營系統是low priority的)剔出公營系統,然後資助低收入和綜援人士光顧私營市場,公營系統專注照顧危急重症和傳染病

    到時候,既可舒緩公營系統的負擔,又可促成私家醫院達到規模經濟,更可以改善公私營醫療失衡,一舉三得,這樣隨時連醫療融資也不用了....

    回覆刪除
  7. 飛蚊導彈

    "只要小量加價,(安全網當然要保留),便能夠把更多的中上產推向私營市場”

    我都見過一些經濟學者有如此意見。理論上是對的,但學者唔會考慮效力如何。可能因為要計數,而家D新派經濟學者都唔多識計。

    我就做了以下個案計算:

    住院六天連小手術:
    公院:成本$20k,收費$1k(補貼95%)
    私院:收費$60k

    對中上產〈家庭月入:$30k以上〉收雙倍費用,即$2k

    有誰會因為公院多收1k,而跑去收費$60k的私院,恐怕百中無一。

    但政府要實施對中上產雙倍收費,政治風險極高,隨時引發十萬人大遊行 (當然,經濟學者不會考慮政治風險。)

    回覆刪除
  8. 單靠加價,當然效用有限
    不過根據政府的預測,人口老化,醫療需求大幅上升,如果將來輪候時間增加一倍,公營醫療價錢又增加一倍的話,效果便會更大了
    尤其是這個建議針對的這些低優先次序(low priority)的服務,本來現在已經要等一兩年,到時候變成等三四年,再加價的話,絕對可以減少中上產繼續等的誘因

    至於政治風險,只要造個理由(甚麼成本上升等等),然後整體性的加價,再向基層市民相應增加補貼以維持本來的水平,我相信中上產們不會為"割痔瘡加價"這些小事去遊行吧....

    回覆刪除
  9. "本來現在已經要等一兩年,到時候變成等三四年,再加價的話,.."

    原來中上產可以忍受由一兩年等到三四年,但就會忽然因為多加一兩千元而轉去收費六萬元的私家醫院,這是甚麼邏輯。

    請參考政府如何誘使輪候白內障病人轉到私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