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明報謬論 - 困乏八十後

上星期明報以「困乏八十後 學歷增收入跌」作為頭條及社論,報導指根據統計處資料:隨著經濟發展,1997至2008年間市民收入中位數上升9.4%,唯獨15至24歲的年輕人、即所謂「八十後」,入息中位數不升反跌,20至24歲一族的入息中位數,由97年的8200元跌近一成至7500元。更甚的是根據資料顯示,1996年約有18%年輕人具專上教育程度,到2006年已增至30%。明報引述「學者」分析,年輕人學歷普遍提升,但收入卻減少,反映教育政策及經濟發展錯配,若政府不作出應對,年輕人怨氣必會累積,成為計時炸彈云云。

明報此文一出,可說一石擊起千重浪,引起各討論區的年青巴打的共鳴,細說自己的悲慘遭遇,工資如何地偏低,以確認明報的分析正確,加強讀書無用的指控,社會資源錯配等等。

波蘿游初讀該報導之時,即時已心生疑問,雖然明白由於97年特別好景,加上經濟轉型,過去十年以來,本地工資中位數可說停滯不前,但真的變成「學識高、人工低」這樣惡劣嗎?我曾經花了些時間去統計處網頁,意圖求證資料來源,但就遍尋未果,未知明報資料從何得知。

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我先假設資料正確,再細心分析數字意義,就發現明報的立論錯誤。

中位數
首先,重溫一下中五數學,何謂中位數?如果將年青人工資平均分成100個等級,以1級最低,而100級最高的話,中位數就是位於第50級(嚴格來說是50.5級)的人工。如果年青人有30%大專生,現實只會提升第70至100級的收入, 1-69級的年青人還是保持中學水平,學歷沒有改善,人工沒有提升,而中位數的第50級亦同屬此列。因此30%的大專生不管人工如何大升,只會提高同輩收入的平均數,而不會影響其中位數。

樣本有異
統計結果會因為樣本不同,而產生不同結果。順景的大專生一般22歲畢業,不少重讀會考及高考的,可能要到24歲才畢業離校。以96年時18%大專生為例,因為大部份在15-24歲正在求學,不會被納入工資統計當中,只有中學程度及已經就業的,才會被納入統計之列。即當時只有程度較差的82%變成統計樣本,統計所得的中位數,就是位處第41級,只有中學程度的年青人。

反之,以06年情況,因為有30%大專生在學,只有程度較差的70%變成統計樣本,中位數變成位處第35級,只有中學程度的年青人。不問而知,如果經濟及其他條件不變,位處41級的年青人,工資自然比35級要高。


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大專生比例增加,但15-24歲的工資中位數反而下跌,是正常不過的結果。只是明報的逆向思維,又可解讀為順應年青人民意,才得出這樣的笑話。要查證學歷對收入的影響,其實可以參考25-29歲的薪金中位數變化,因為大多已畢業就業。如果能找出平均數,甚或是年齡及歲數對工資影響的統計結果,則更能了解事實真相。

話時話,明報的報導及社論,未知是80後、70後還是60後的產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