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稅務貸款

相熟銀行有見敝公司交稅期近,乘機推銷稅務貸款,並建議公司如果本身已有現金付稅,可以將借來貸款存入高息定期,因為稅局容許將貸款利息扣稅,此計劃可以幫公司賺取額外收入云云。

大老闆及會計部對銀行的意見相當信服,雖然公司沒有現金流問題,但既可有額外收入,便遊說我也同意參加此計劃。波蘿游多年前亦有參加私人稅務貸款,主要並非為了交稅,而是見稅貸息率吸引,固將其用作短線投機(既然是短線,應該定性為投機,不是投資),目的是爭取短期的高回報,所以我對稅務貸款絕不陌生。

既然要求我同意,小弟亦循例問了一些細節,得悉稅貸一年為限,每月定額還款,年率為5%,定期存款年息為3%,再加上扣稅,他們計算到公司會有淨收入。我聽完這些數字,已經條件反射地否定淨收入的可能,稅率5%,扣除公司稅後,仍要淨付4%有多,比定期存款的3%為高,公司不可能有淨收入。同事見我這麼快就否定了其建議,心裏有點不服氣,便拿出他們的詳細計算,重點如下:

1. 借一百萬,年率5%,分十二個月還,銀行規定每月還$85,600。
2. 共付息=$85,600 x 12 - $1,000,000 =$27,200,實付:2.72%
3. 付息$27,200,稅局退稅數額:$27,200 x 16.5% = $4,488
4. 借來$1,000,000放於定期存款,年息3%,一年收息$30,000
5. 12個月後,淨收入 = $30,000 + $4,488 - $27,200 = $7,288
6. 結論:有淨收入,應該參與計劃

我看了這個計算,差點跌落地下,咁都得,與生果批水平何異?我唯有耐心解釋他們計算的偏差,並即時做了一份簡單現金流表,列出每月流入(包括本金,定期利息及稅務回饋),流出(每月供款),及每月結餘,得出12個月後,即使稅局即時退稅,最後結餘只是一個負數,證明這是一個賠錢的計劃。

我不知道坊間有幾多小小企,會被銀行說服,覺得這是一個賺錢的計劃。我同意如果貴公司要改善現金流,可以考慮這個稅貸計劃,但對敝小小企而言,則沒有這個壓力。

如果你喜歡參與投資,但又未能察覺以上計算的謬誤,我建議你要下點工夫,充實一下財務知識了。










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香港失了水準

今天翻閱信報財經月07年12月號,其中一文由浸會大學商管學院撰寫,主要是羅列一些民意調查結果,說明港人對財務策劃的認知程度,和對各項醫療融資方案的接受程度及願意供款百份比。在下閱畢整篇文章,再回想月初理工大學有關西九龍民意調查疏忽事件,不禁也跟陳主教一樣大呼:香港失了水準!

我節錄部份調查結果如下:
1.今年七月以隨機抽樣方法,成功以電話訪問了1,046名成年市民
2.家庭月入三萬以上佔50.4%,家庭入息中位數為三萬五千元
3.過去兩年內曾使用財務策劃服務佔19%
4.接受強制醫療儲蓄戶口為入息的2.6 – 3.0%人士佔40.9%

首先聲明,在下不是主修統計學,但因統計學是自然及社會科學的必修基礎課程,我在大一時也上了一個強制的統計學入門課程,但其實只要對香港稍有認識,及有點統計概念,都看到數字十分偏頗。

眾所週知,香港家庭月入中位數不到二萬元,翻查統計處06年資料,中位數為$17,000,但浸大的統計資料卻是$30,000。很明顯,如果浸大打的電話真是隨機的話(不是找一些高薪教員來盡快完成問卷),很多低薪受訪者都不願意回答調查問題(可能覺得煩瑣或事不關己),最後大部份回答者均為高薪人士。以統計處資料,月入三萬元以上的富戶家庭,約佔全港四份之一。因此,浸大的綜合統計數字,不算是隨機結果,而是一些扭曲的數據,其比理大的誤差更為嚴重。

因為對象側重富戶,接下來的調查結果,包括:財務策劃服務使用率,或對強制醫療儲蓄的接受程度等等,都是基於一些「非隨機」的調查。而且調查項目都是反映經濟取向,受訪者的經濟條件對結果會有重大影響。例如富戶一定比低薪人士較多採用財務策劃服務,或更願意參與醫療融資。如果以浸大的資料作為全港住戶意見取向,將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而且,受訪者不單只有高薪戶,還包括部份願意回答的低薪一族,其結果亦不能分類為高薪人士的意見調查。

中位數的定義是以50%分界,浸大稱其中位數為三萬五千,而又有50.4%月入三萬以上,即有0.4%人士為兩者之間。對於有統計概念的人,都意會到這0.4%實在太少了,可以說是statistically impossible。如參考統計處資料,該段入息的住戶人數應佔6%。看來浸大在數據抽取及核實方法,都有不少令人存疑的地方。

總括而言,作為一份出自學界的調查報告,可說是一篇沒有水準的作品。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少年配對基金

政府近日推出兒童發展基金,鼓勵兒童每月儲蓄200元,跟商界建立配對供款。波蘿游初見銀碼「細眉細眼」,沒有太留意計劃內容。但因見生果報及某些博客對計劃大加批評,有些更謂要打爆人地個頭。我立刻細看計劃內容,希望有更多了解。一般批評重點主要是強迫兒童供款,剝削他們更有效花錢的權力;又或者懷疑計劃成效,因為銀碼極小也。

首先,波蘿游認為計劃不管大小,如有經濟效益,就應該推行,更可以用不同計劃服務不同對象。很多批評者都以為供款兩年,加上政府的$3000獎勵,總和祇是$12,600,對兒童幫助不大。但不少人都忽略這個計劃對象不是所有兒童,而是12-16歲少年(此年紀應稱作少年,不再是兒童),藉以幫助這些反叛期的少年繼續求學、發展或工作先導。如再加上政府可多付1.5萬元進修津貼,對該批少年的成長肯定有所幫助。

某評論提到少年家庭若要供款,變相強迫他們儲錢,減少其他消費及活動,影響其社交發展云云。波蘿游實難明此理,既然是一個自願計劃,家庭可按需要決定是否參加,如怕影響發展,不參加便可,何來任何損失。波蘿游當然明白窮人如何當家,否則母親也不需
一天工作十六小時(父親也如是)。越懂打算的窮人越會為將來積穀防饑,窮家少年更要舉腳要求參加。每月兩百元對現在窮人家庭來說,不能說是一個大數目,如果家庭連每月兩百元也無法儲起,那應該是當家的問題了。

計劃最大的優點,是誘使商界及富豪參與。以家庭收入低於中位數的75%為限,即普遍月入萬五以下的家庭,我估計有十萬名左右的12-16歲少年吧(此估計非常粗略,歡迎修正)。以兩年為限,商界等需要貢獻約五億元,政府則要付出三億的獎勵。如果計劃成功,這是一個不錯的數目。而且公司或個人可以自己名字成立配對基金,就好像港大的
何鴻燊校友挑戰計劃一樣,每年可以累積2億元。再考慮本港富豪及大型企業之多,配對基金作為扶貧的方法,甚具發展潛力,絕對值得推廣。

我認為計劃值得改善的地方,是對於用款方面的限制.我們固然希望其用得其所,但同時要提供彈性予用家,切合他們實際需要,更要減少政府的介入而變得架床疊屋,增加行政支出,這些都是要多加研究的地方。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性別探測器

上星期閱讀信報,很高興見到新增的練乙錚專欄 – 香島論叢,每天評論政經要事。我知道練教授除了曾任教大學外,多年前亦於信報擔當要職。○三年時更是港府中央政策研究組成員,但因為參加了當年的七一遊行,與政府關係變壞,最後離開官場。作為一位有風骨的學者,練教授亦曾對我有所啟發。

我與練教授只有一面之緣,他作為桃李滿門的老師,是不可能記得我的。話說我讀工科出身,畢業後於政府及大企業做事,一直從事技術工作,因為公司的規範及工作性質,思考方法比較單向而缺乏立體感。工作了幾年,有感自己技術以外的不足,就報讀本地大學的一個商管課程,練教授正是我面試時其中一位考官。之後雖然沒有再親身見過他,但練教授的小鬍子形象,我是永遠忘不了的。

記得面試當時,練教授見我一直從事技術工作,就問我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假設你下屬發明了一部「性別探測器」,好像機場的金屬探測器一樣,任何人從中間走過,不管那人如何裝扮或甚至易容,機器都能自動探測到其性別,知道是男是女。好了,有了這套機器,你認為它有甚麼實質用處,你會有何營銷策略?

當時我被這樣一問,即時想不出它在生活上有何應用之處,但又不願自認不懂,唯有拖拖拉拉,反問教授以現今科技,怎可能遙距測度性別。但教授不願跟我爭拗技術範疇,只強調作為商管人,我應該重多方面考慮事情,今天就是要你應付營銷的事情。我最後還是想不出其用處,唯有不恥下問,教授原來也不是天馬行空,並給了我一個相當信服的答案。

感謝教授沒有因為我當時的無知而把我拒諸校外,而這個商管課程也給我不少啟發,對往後的工作亦有深遠影響。或許如果沒有上過那課程,我今天恐怕會在政府終老。But,who knows ?

講開又講,對於教授的問題,我今天也沒有想到更佳的應用地方,未知各位有何建議呢?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消失的指紋

母親雖然已經七十多歲,每年仍然會與親戚回鄉探親。昨天與她談起回鄉一事,我問她會否用E-道過關,她回應說自己早已沒有指紋,幾年前申請身份證時,職員已沒有記錄她的指紋,又怎能用E-道過關呢?我奇怪問她為甚麼沒有指紋,她伸出雙手,笑著對我說:「是多年前捆電線時磨蝕的,忘了嗎?」。我即時心頭一酸,意會到是甚麼一回事。

那已經是七十年代的事情了,父親要辛勤在外工作,養育七名子女,母親為了幫補家計,除了擔當主婦外,亦有在家裏接辦一些手作。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已有在家裏穿膠花來增加收入,亦要求我們分擔一下這些工作。她雖然沒有受過教育,亦明瞭到知識可以脫貧的道理,如果我們是要溫習或做功課的話,就可以豁免不用穿膠花。

後來我升上中學,母親停了穿膠花,轉型到拿電線回家處理,因為可以賺取較多收入,與香港工業同步轉型。要處理一條電線,可以分為數個工序:有穿珠仔,加保護套,剪線(於不同位置剪除外層膠皮,露出鋼線),最後是捆線(把二十呎長的電線捆成一團)。以我們一家之力,一天可以完成幾百條吧。

我當時正在讀中一,已懂得資本主義及Division of Labour的道理,我將不同工序的難度分級,再考慮每個工序所需時間,參照製成品的價錢,將每個工序訂出「合理」單價,要求母親以此單價外判給我們,以多勞多得的型式付錢給我們。母親見我們願意幫手,平時亦沒有給零用錢,就聘請了我們這些小工。

家中兄弟姐妹都按自己的能力及時間,自由選擇各工序。連幼稚園的小妹也找到合適的工作:穿珠仔,這是最低技術要求的工作,工資也最低,但也能掙到一點錢,令大家體會到自由市場的道理。我就主攻技術要求最高的剪線,每件工資最高,加上我掌握到較快的技術,變成時薪最高的一員。那時我們一天大約會幫上一兩小時,我一天可以賺上幾毫吧,足夠應付買公仔書的開支。

我們每天會幫上一兩小時,只佔了部份產量,其餘大部份還是由朝六晚十二的母親完成。而且我們都會避開艱難的捆線工作,這工序技術要求不高,但要蹲下把長長的電線捆起,但就非常耗力,過程中電線會高速與手指磨擦,而且工資定得不高,。這工序我可以做得比母親快,但不消一小時我就會手指紅腫,腰酸背痛,不能維持下去。這樣刻苦的工作,最終當然由母親獨力承擔。

這些電線工作我們幹了好幾年,但母親後期才懂戴上手套捆線,但之前每天十多小時的工作,大概就把她的指紋磨掉了,而且因為長期蹲下工作,背脊也曲了不少。

我觸摸母親伸出的雙手,指紋確是消失了。身為男人老狗,長大後從沒拖過她的手,今次算是最親密的接觸。也不知是天生還是後天磨蝕,她雙手整體還是很滑,而且手掌亦很多肉。根據一些手相理論,這是代表她的福份不錯,想她上半生是捱透了,今天兒孫滿堂,但願她盡享餘下的福蔭。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400億從哪裡來 – 補充資料

多謝藍天蔚對我前文的回應文章,並提點小弟的白字,在下有一點補充回應:


1. 醫療開支增幅:

首先,我原來的計算已經包括少壯人口及其醫療增幅(我的數學知識還保持中學水平吧)。但少壯人口其間只增加了2.5%,對整體影響不大。
我看過藍兄所指的政府資料,但找不出其940億是如何推算出來,但仍試比對如下:

a) 政府資料預算增幅:6.4% / 2.8% - 1 = 129%
b) 藍兄推算增幅:940/320 – 1 = 190 %
c) 波蘿游原來計算增幅:220/300 = 73%


但政府資料提出醫療淨支出會按年增加1%,(即政府還是要再提升服務水平),累計26年會變成26%,而且政府以2033年計算,我則以2030年計算,若再考慮到那三年老人增幅,波蘿游的數字會約多加30%-40%,則我的計算增幅會變成:
(1+73%)x 1.3 - 1 = 125%,
數字與政府的差不多,但對於藍兄的190%,小弟就不明所以。


2. 老人綜援及生果金

我有感政府對於人口老化問題,所見的都是局部分析,自己則試圖作全面討論,因此把老人綜援及生果金也列入計算。至於藍兄指出生果金領取比率下降,主因是很多都轉了去領更高金額的綜援,其間老人綜援比率增加了超過百份之三十。


3. 要增加的稅收


我所列的一些增加稅項,旨在反映負擔之重,不是我想建議的解決方法。我所提的增加稅收方法,都是一些反話,若強硬施行,恐怕政府也要下台。


4. 強乜金


全文要旨是強調將來老人負擔沉重,增加稅收及盈餘不足以解決問題,只有強乜金才是有效及負責任的辦法。雖然此點明顯與藍兄意見相反,但就未見其有何異議。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400億從那裏來 ? – 下集

上文提到2030年時,政府因為人口老化,會比現在多支出400億。些400億是以現值計算,方便大家理解其份量,如假設每年通脹3.5%,23年後的名義數字會由400億變成880億。以現價計算,政府如何每年多掙400億以應付額外老人支出呢?沒有強乜金的話,加稅恐怕是唯一方法,加稅選擇包括:

1. 薪俸稅
去年薪俸稅收為386億,將其大增100%,即納稅人多交一倍稅,大概可以解決問題。

2. 公司利得稅
去年利得稅收為719億,將其大增55%,而各大企業又不撤走的話,亦可以解決問題。


3. 印花稅
去年印花稅收為250億,將其大增160%亦可。或者股市每天成交增加到2500億,都會令問題自動解決。

政府去年總稅收2300億,要多付400億老人開支,整體加稅17%在所難免。儘管2030年時人口增加了20%,但增加部份主要以老人或來港定居婦女為主,實質工作人口估計不增反減,每個工作人口要背負的社會擔子,肯定遠重於今天的在職人士。

報評人都喜歡責備官僚浪費,因為慳水慳力,不用費神找理據。正如前生果報主編蕭滿章在其「
感慨」一文中提到,前肥老闆要求他不用在文章內講邏輯說道理,光駡人就行。我同意官僚經常浪費,要求其增加效率及透明度,是市民大眾永遠的目標。但以未來老人支出為例,要求醫管局將480億支出壓縮回現在的280億,即要將效率提升70%,是否太過不切實際。

坊間亦有觀點認為政府庫房水浸,就算沒有強乜金,政府亦可靠儲備應付未來老人支出。儘管今年庫房會有幾百到千億盈餘,但政府肯定要減稅抗衡民間要求,變相令明年收益受壓。再者,今年的好景一般是十年一遇(上次要算是96/97年吧),難道你相信明年恒指會升穿四萬點,麗港城呎價會破萬元大關嗎?99-02年時的年年財赤大家已經忘記了嗎?不要忘記那400億的額外支出,是要年年進貢,不是十年一遇的呀。

正如在下「
中產更要強X金」一文提到,如果沒有強乜金,未來老人重擔將由下一代一力承擔,而中產子女最為受害,因為他們都是最有能力交稅的一族。如果你是基層市民,我認為你應該全力反對強乜金,因為廿多年後的老人重擔會由中產及其子女去承擔。但如果閣下有大專教育程度,三十左右的年青才俊,則應為自己及子姪的將來,支持強乜金。若閣下是高薪一族,則收入越高,供款的百份比相應調低,供款負擔亦越少。

因此,我建議生果報的金融才俊,為了自己切身利益,更要支持強乜金。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400億從那裏來 ?– 上集

近日政府及其相關機構都密密做勢,為即將出的強醫金開路。與此同時,強調自由經濟的生果報,亦有多篇評論,高舉反對強醫金的旗幟。觀乎生果報的評論,其引用的數據都十分片面,其中藍天蔚的強醫金的蠱惑一文,更用上「據聞」一語,說政府曾委託港大推算,2033年的公共醫療開支,以現值計算,會比現在增加620億。

波蘿游有感時下報人都只喜歡感性評論,雖然滿口經濟理論,但就沒做好基本的調查及分析。自己看不過眼,今日試行動手動腦,僅以中學時學到的數學知識〈因為大學讀到的已回歸教授〉,估算2030年時,政府因為人口老化而要增加的開支,一切都以現值計算,數字未有包括通脹因素:

1. 公共醫療
根據
醫管局06-07年報 ,政府一年資助280億,年報中提到其中老人醫療(65歲以上)佔了45.5%支出。再根據統計處2007-2036人口估計,2030年人口會由現在的690萬增加到830萬,其中老人會由現在的12%增至25%。以現值計算,假設醫管局維持現有醫療水平,不會把現有的「翡翠級」服務水平,再提升到「鑽石級」,即到時每人的醫療開支與現在相若,不難算出到時醫管局開支約為480億,比現在多了200億,另根據統計處07年資料,衛生處醫療開支約為醫管局10%,即到時公營醫療開支會增加了220億,生果報提到的620億未知有否老屈港大。

2. 老人綜援
根據
統計處07年資料,申請老人綜援人數為15萬,佔了老人約17%,以每人每年約三萬元援助,現時一年支出45億。我估計現今老人,比起廿多年後的老人,已經更會早作準備,為老來打算,需要綜援的機會亦較低。原因包括他們經歷戰亂及大躍進等饑荒,憂患意識很強,深明積穀防饑的道理。加上普遍兒女眾多,多少都會在經濟上幫補,不需要求助政府。而且其年青時根本沒有社會保障概念,只知手停口停,本身亦非常捱得,不會想過老來可以靠政府養。反之現在的一輩中年,因為知道老時有政府保障,更傾向於觸犯「道德風險」,年青時不作打算。我以為到達2030年時,如果當時沒有足夠強積金或強醫金,需要綜援老人肯定超過17%,為方便計算起見,就當會多30%機會率吧。再加上到時老人數目會增加1.5倍,到時每年的老人綜援金會增至145億,比現在多了100億。

3. 生果金
現時有46萬老人申領生果金,以每人每年約一萬元計,即共46億。2003年老人數目增加1.5倍,到時每年生果金約需為115億,共多了69億。


把上面三個數字(220+100+69)加起來,2030年政府的老人支出會增加了389億,方便記憶,就算是400億吧!

雖然政府經常強調人口老化問題,但我就從未見其將問題量化,告訴市民到時政府要增加多少開支,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問題。今日我計出的400億,未知是否突破(一笑)。

400億從那裏來? 下集再講。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弱勢理財

獅子銀行因打算將櫃員機提款下限由一百加到三百元,受到各界不少批評,連田少這位可能不用櫃員機的富貴議員,也忽然民生起來,到銀行身上抽抽水,反之以民生為口號的民主黨則落後形勢,給其他政黨喝了頭啖渴。一面倒的輿論,不消一天的時間,就迫使銀行放棄計劃。

在銀行考慮改動之前,我不知他們做了多少統計,估計將限額增加之後,可減短多少櫃員機人龍。以個人觀察,大多數人提款都超過三百,只提一、二百元的甚為少見,而最阻慢進度的是轉帳或付費人仕。銀行要加快進度,應利用科技及改善程式,或使用體積較少的付費專櫃,以加快該類客流,效果相信更為顯著,亦用不著因為此等小事而影響商譽。今次獅子銀行及之前百佳的遭遇,都顯示大企業今後要改動民生政策都要看清形勢,配合適當的宣傳手法,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我以為就算對基層而言,每星期都要用上幾百元,每次提取三幾百,無需天天去排隊,自己亦可以得個方便,因此就算把提款額增至三百元,對用家不會做成甚麼不便。只是對於忽然民生的議員而言,這是一個很好表現的機會。其實好多老人都為了省卻每年幾十元提款咭年費,而寧願排除長時間等候。加上老人大多對科技恐懼,系統又未達所需的「用家友善」地步,令更多老人卻步。我認識的一些長者,就為了減少以上的支出或不便,選擇在家裏暗處藏上幾千元現金。

自己平日因為慣用櫃員機及存票箱,在銀行排除的機會不多。今日因要存入大額支票,原本打算到優越客戶窗口排快隊,到達後卻發現只有長長的普通窗口,專用窗口不見了。幾經找尋,才發現銀行為了加強優越客戶服務,特意在地下隔壁多租了一個單位,專做優越客戶生意。地方相當大,接待處有職員指示按鈕拿取登記票〈實質阻止混水客戶〉,大堂有沙發供輪候客戶,只是未如總行有茶水供應,等了不到一分鐘就輪到自己,同樣坐在沙發上慢慢「享受」銀行職員提供的服務及推介。

在商言商,銀行服務一位百萬元的客戶,遠優於服務二十位五萬元的客戶。如果不是社會道德制約,銀行定想把這基層客戶摒諸門外,那就可減省租金及人手,或撥出資源服務高檔客戶以賺取更大利潤。但對弱勢社有所照顧,亦是銀行的社會企業責任。銀行在加設優越專櫃,減少一般分行之餘,應推廣及裝設更多易用的櫃員機,方便他們打簿、提款或轉帳,除了用密碼以外,可以用指紋或瞳孔識別,方便記憶不佳的老人,更可以提供模擬櫃員機及臨時員工,指導他們使用方法,加強使用的信心。另外與郵局合作,像外國般有小額提款服務,亦是另類選擇。我以為這些設施對銀行負擔輕微,但可加強公司作為對社會企業的形象,絕對是除笨有精的做法。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百佳的百般無奈

上週百佳超級市場全線停止主動派發膠袋,轉為鼓勵顧客自願捐兩毫,以索取可分解的環保膠袋。此計劃一出,即刻受到不少批評,有的說是綽頭招來,有的擔心公款私用。昨天百佳決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計劃「備受抨擊」為理由,終止有關籌款計劃,變相要幾多膠袋都免費,接下來又是一連串的批評。

老實講,你話今次計劃,百佳有冇綽頭成份,我想總有多少。但有否賺錢成份,肯定百佳諗都唔敢諗。試想,兩毫子,仲要係自願。每次收銀員都要苦口婆心,勸說顧客捐獻,過中收銀員有多難做,有多少要給顧客為難,其父母有否給人問候(恐怕大多數都有此遭遇)。區區兩粒神,要費咁多唇舌,減慢顧客流動,又多數唔肯俾,有些還責備收銀員,變相影響士氣及工作效率,如此計算,莫講話每個膠袋收兩毫,就算收兩蚊都補唔番。

我想百佳的洋人總經理,最初都真心想環保,並且可以支持一下政府要推行的膠袋稅,仲可以有環保宣傳綽頭。百佳肯定預料計劃多少會有上述阻滯,並會帶來輕微經濟損失,但可以建立環保形像,亦決意執行,但如今咁大社會反響,經濟及商譽損失,遠超洋人的價值觀可以預算的範圍。

對於偶一光顧百佳的顧客,兩毫子算甚麼。如果你幾乎天天光顧,為何又唔自備購物袋呢,反正習以為常,常備購物袋又有幾唔方便呢?只能哀嘆「部份」香港人(唔知有幾多),口講環保就容易,稍為身體力行都No Way。好似每日返工,總見到一些有公事包或背包的上班一族,買報紙時還是要用膠袋,在下實在無法理解。正因如此,百佳的洋人總經理可能也無法理解,兩粒神,有準備就可以慳番,駛唔駛喊打喊殺,好端端的一個計劃,最後無奈剎停,仲要俾環保團體鬧玩綽頭,做事虎頭蛇尾。

市民如此質素,更促使政府盡速施行膠袋稅。

哀嘆很多法律,都是為了制約無公德之徒而設,最後全民受害。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07樓市雜談 – 下集

要掌握最新樓市數據,可以到中原數據網頁查察最新成交,亦可以Google一下各大報紙的地產要聞,搜尋相關樓盤最新成交。我亦有到各別當炒區域,向代理問價及睇樓。

要比較各類樓盤從年初到現在升幅,大致可分為以下各類:

1. 頂級當炒區: 港島西區,南區及九龍站
a. 其中以港島西區最為火熱,主要地鐵支線消息帶動,個別樓盤如寶翠園已經升了20%-30%,好多業主仲封盤善價而沽
b. 港島南區則為最近香港仔賣地好消息影響,海怡半島的優質單位亦升了超過20%
c. 九龍站一向為炒家樂園,普遍升了超過20%

2. 次級當炒區: 港島東區:太古城,康怡等
追隨港島西步伐,普遍升了10% -20%

3. 起步區: 九龍大型樓盤:麗港城,匯景及黃埔等
普遍升了10%

整個升幅以港島西及九龍西為核心,輻射開去。再分析成交單位數目,之前數月都以每月過萬成交,估計十一月的登記數目,會創九七之後新高,升幅及成交都十分協調,不像是小陽春情況。


再考慮股市情況,因為要等待對港股直通車開通,預料恒指數月內不會急速回落,如果穩守二萬三點以上,便令樓盤準買家有時間賣股套現,作為買樓首期。如果是中長線股民,應該享受了06及07年的港股升幅,股價普遍番了一番,如果有幸長中字股,更可以番了幾番,套現作為買樓或換樓首期。

綜合以上考慮,我自己亦毅然入市,打算用來收租,作中長線投資。


警告:買樓因為牽涉借貸,以三成首期為例,等同以Margin型式買股,可能是閣下一生中最高風險的投資,閣下入市之前,宜再再三思再三思,輸贏與人無尤。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07樓市雜談 –上集

這幾年股市如日中天,討論股市blog亦如雨後春筍,A貨股神俯拾皆是。股市及樓市一向都係港人熱衷投機選擇,但就甚少見有Blog討論香港樓市,深入的分析就更加少見。我相信主因是寫Blog一向是年青人(四十以下)玩意,投機樓市與股票性質不同,股票幾千到幾萬元已有交易,正是豐儉由人,適合年青人參與,而且變化很快,配合互聯網互動特性;但炒樓則最少要二三十萬入場費,比較適合較年長的一。波蘿游作為寫Blog的年長一,加上自己有實戰經驗,正好試填補這個空檔,嘗試分析一下現在香港樓市。

要了解香港現時樓市情況,我認為必須要回顧過去,了解港人對炒樓的態度及模式。以九○年以後作為研究,包括以下樓市急升階段:

1. 91-92年: 呢個可能係樓市最火熱的年代,一年間升了100%,亦孕育了手套黨及飲管黨等炒樓集團,同時press for 政府將九成按揭改為七成的政策,以壓抑炒樓活動
2. 93-94年初:一年間升了50%
3. 96-97年:兩季升了50%
4. 03-04年:一年間回升了50%
5. 07年:整體已升了10-20%

由上面數字可見,除了07年(因為剛剛開始),每次升市都有最少50%的升幅,本港樓市彷彿有一個Momentum effect,每次都要有50%升幅先肯收手。

再參考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已從03年谷底的32點回升到現在的60點,現在相等於93年尾的樓價指數,但要重返九七年最高的100點,還有40點(67%)的上升空間。

如果比較93年同現在購買力,我會以公務員人工作為比較,因為可以反映人工增長,同一個Salary point,14年來薪金約升了40%,算是代表中產其間的薪金升幅,但樓價則仍然是14年前的水平。

按揭息率方面,93年時約為P+3%,現在大約是P-3%。根據在下有限記憶,那時按揭息率約為8%+,現在則為4%+,差不多少了4%的負擔。

從上面數據顯示,似乎都非常有利入市。但數據是過去式,只有現實才是活的。為了更了解現時樓市情況,我對近月樓價變化再作研究,並且以準買家身份,實地找agent問價、睇樓及格價,結果如何,下集再談。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101保險投資產品

朋友三年前眼見本地工程項目不斷減少,毅然離開從事十年的工程師行列,投身保險業。近年本地保險業已接近飽和,保險客戶增長放緩,但投資環境理想,中產資產增加,保險公司亦改變策略,出售以保險包裝的基金產品,可選擇一次過付款或每月供款,行內稱為101保險。意即如果閣下遭逢不幸,受益人可以領到已供款的101%,即保險只多付1%,其餘均為原屬你名下的金額,保險只是羊頭,投資基金才是要賣的狗肉。

朋友有工程學位作為根底,自己亦喜歡投資股票及基金,正好趕上銷售財務產品的行業。除了日常銷售外,亦努力進修,報讀財務策劃師CFP課程,希望成為這個「據稱」還可吸納過萬從業員的專業。作為朋友的朋友,我當然亦成為其銷售對象,尤其我對這位敢於求變的年青人,心底裏亦要支持一下。但對於保險產品而言,除了旅行保險以外,我實在無需要附加任何保障,唯一選擇就是以投資為實的101產品。

我兩年前參加了朋友的101計劃,以月供投資型式,可揀選幾十種基金,包含不同區域、行業及風險,並可隨時「免費」轉換。101產品今年初曾引起很多爭議及投訴,亦為週廣泛報導,其中有條款必須供滿全期(12 至 35 年任擇),否則會有重大扣款,個中爭議,主因還是部份經紀誤導,或消費者有誤解所致。

波蘿游作為精明消費者,既然是101產品的先頭部隊,當然熟讀各項細節。並且自行制訂圖表,研究各種回報率及年期下,保險公司實收費用。就以基金按年10%回報率推算,保險公司平均年收2%管理費用,表面上與一般MPF收費相近。但若考慮到101基金公司已收1.5% 至2%,再加上保險公司的2%,那101就幾乎是4%總收費了,比MPF大食得多,亦解釋為何101產品已經超越傳統壽險,變成保險公司的主打。至於「免費」轉換基金,我曾經網上轉換,發覺要幾天時間才辦妥,根本不知採用了那天的售價作為切換,如果保險公司揀選對其最有利的日子食價,客戶根本無所得知。

基於如此高收費及諸多限制,投資策略上我亦要作出配合。首先只是小注怡情,算是多供一份MPF吧,亦選擇最短的十二年為限,減少不必要的束縛。最後還選擇了多類高回報(高風險)的基金,以減低高收費的影響。我主要以各新興市場股票為主,再包括一些商品,但為了分散投資,基金沒有重覆本身已有的港股。

兩年下來,算是策略成功,又或者是運氣使然,扣除所有費用後,回報算是十分滿意。以IRR平均成本法計算,大致與恒指回報相近,當然就不及H股了,但因為與港股是不同區域及行業,算是分散了投資組合的一點風險。

朋友亦有定期幫我檢討投資組合,但我從未接受他的意見,小弟宗旨是:投資一事,還是親力親為,輸贏與人無尤。

但每次檢討,朋友見我回報不俗,除了不斷恭喜之餘,都必鼓勵我加碼再去。但新興市場股票已升了那麼多,正是風險日高,下星期又要與他作年度檢討,到時又要想想理由,推掉朋友的「美意」了。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8號仔 – 迴光反照

週末與中學同學吃飯聚舊,並請來一位中學時的地理亞Sir。亞Sir當年大學畢業,即刻任教我們的會考班,計起來只比我們大了幾年,彼此沒有代溝,談起話來也十分投契,所以同學聚會,都喜歡邀請亞Sir參加,教學相長一番。

話說亞Sir當年任教之時,喜歡要我們堂上做past paper,而每次大家靜心作答之時,亞Sir則在自己桌上做私幫。經常見他拿起間尺畫來畫去,大家最初也不知亞Sir攪甚麼東東,後來聽其他老師輾轉傳話,估計他正在做股市分析,可能製作甚麼平均線之類的分析圖。在那還IBM PC 還未出世之年代,亞Sir已經懂得用人手以技術分析研究股市。至於亞Sir的學生最後成績如何,反正已經成為過去,大家都不太計較,讀書成敗最終還是掌握自己手中。

亞Sir早年已如此入世,學校當然不是他屈就的地方,他教了幾年書就轉到私人市場搵「真銀」。至於他在商界的實質工作,亞Sir講得不多,大家只知道他SARS期間,已被邀請提早退休,那時還只是四十多歲。之後好像也沒有再找工作,亞Sir是謙稱單靠積蓄定期,已夠日常開支。至於亞Sir是否投資有道,提早上岸,還是單靠平常投資回報已經夠用,那就不得而知。每次大家問及亞Sir其投資組合,他總是吞吞吐吐,彷彿有著天大機密似的。他認為有三條私人問題,我們應避免向他人提問,包括:1)性取向,2)投資組合,3)選舉投票給了誰。

既然套不到亞Sir的心儀號碼,大家唯有追問亞Sir大市何時見頂。亞Sir只謂當大多數股票都飛升之後,就是大市乏力回落之際。但同學七嘴八舌,覺得所有藍籌都已經升到亞媽都唔認得,是否已有見頂之兆。亞Sir好整以暇,只吐出「還未」二字。怎麼還未呢,連大笨象及
藍燈籠的恒生及黃都已經升了不少,還有那隻漏網之魚。

「全部藍籌都升齊,未必」,亞Sir以智慧眼神橫掃,期望大家的答案。

「呀!還有8號仔未狂升」,終於有同學想起。

「正是,如果你地有多餘錢用唔晒,不防敲冷買入8號仔,等待爆發的一刻,即賺即走,風險相當於去馬場買大冷馬」亞Sir解釋說

「8號仔仲有乜野理由翻身呀?」,有同學可能憶起傷痛,即時提問。

「理由?隨時可以作幾個,例如中資電訊公司收購,反正亞爺喜歡控制香港的電訊基業。就以最近8號仔投得CDMA2000 既3G牌為例,就需要與聯通配合,發揮漫遊功能。咁,國內電訊公司正值重組,然後再加碼入股8號仔,甚至收購二少既股份,都可以成為大升既理由」亞Sir陰陰笑地分析。

多餘錢用唔晒? 看官有否,輸晒冇得賠呀。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五行欠油

週末參加了一個短線大陸團,到肇慶附近一遊。

從香港坐船出發,避開我最怕經過的「天下第一關」,再坐長途車沿途觀光。以一個千元有找的三天旅行團引言,我對整體安排及待遇都十分滿意,同時亦體會到科學發展觀的另一面,四周都大興土木,天色比香港灰得多。

話說上週國際原油價格急升,內地石油股價更如脫韁野馬,弄得股神也抱怨自己的中石油沽得太早,而國際大氣候,也為我們的旅程帶來小插曲。話說旅途前段,已經聽到司機埋怨很多油站都暫停賣油,令他要四周頻撲,都只能找到那麼一點點。好不容易才捱到回程,當天下午要開三個多小時的車程,以趕上傍晚的尾班船,才可當晚回到香港。

司機開車時已暗示油缸已所剩無幾,必須要途中加油,否則無法完成最後旅程。但三個多小時的車程,先後經過了六七個油站,情況都不太順利。主要經過中石化及中石油的油站,還有一次BP和Shell,但大部份都豎大牌表示「沒有柴油」,叫司機老遠已經知道別打主意,亦有油站要旅遊巴進入後才得悉無油,司機一怒之下,也問候了油妹及其家人,真真是生意難做。幸虧在旅遊巴還沒有跪低之前,終於找到一間油站的憐憫,賣了兩百元的油。以旅遊巴可以吸納兩千元柴油的容量,這當然是變相配給。但亦多謝這小小憐憫,讓車子可以完成最後旅程,令我們準時趕到上船,真是抹了一額汗。

想起大陸的汽油停賣及配給個案,一兩年前在報上亦曾經讀到,同樣是發生於油價急升的日子。今次親身經歷,那種驚險及無助,就不是看報第N身感受。

一切都是一個供求及物價管制的問題:
原油價升 ==》油站汽油成本上升

但國家對汽油價格管制,蝕本生意無人做,油公司唯有最後一刀切,將油站關掉,苦了願意負擔多一點的用油人士(包括旅客)

油站汽油價格不能上升 ==》 停止供應 ==》苦了願意負擔的用家

未知科學發展觀何時可解決此問題。




後記:

香港石油氣站亦曾發生類似問題,因為政府限制石油氣站售價調整,令其未能跟上急升的國際油價,油公司唯有關掉部份油槍,令入油的士大排長龍,做成社會壓力,迫使政府讓其有更彈性地調整價格。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小班教學 – 互動演出

根據外國研究,小班教學要在班上發揮功能,人數要不多於十幾人,老師先有機會與同學有眼神接觸,看清其眉頭眼額。例如在解說某個理論時,但見陳小明忽然目光呆滯,就即時知佢未能掌握,咁就可以再加解釋。

但咁樣仍是單向教育,小班教學應該有其互動性。但互動教學,真係知易行難。例如黃子華及詹瑞文都是棟篤笑能手,但棟篤笑只是單向演出,未如曾志偉或大衛牙擦蘇般,能即時與嘉賓互動演出。因為要互動演出,要求的不單是準備及演技,還有本身的學識及急才。要老師發揮小班互動功能,並非易事。

就好似老師解答問題一樣,可以直接講出答案,亦可以其他方法,刺激學生思考及找出答案。我有一位六歲姪兒,愛好閱讀關於動物記錄片及書籍,有天他在看一些關於獅子的書籍,我問他知否獅群之中,負責追捕動物的,是雄獅還是雌獅呢?姪兒呆了半晌,他知道並非所有獅子都負責追捕,但忘記了是雄獅還是雌獅,就向我詢問答案,但我冇直接講出答案。

「咁,你記唔記得雄獅和雌獅個樣有甚麼分別 ?」

「梗記得啦,雄獅多毛同好大隻,雌獅就比較瘦」姪兒搶著回答

「對!記唔記得獅子點追捕D動物 ?」

「呀。。咪跑得好快去追D動物,呀,有時還會兩三隻獅子捉一隻動物」姪兒回想電視片段,思考片刻後回答

「對了,要跑得好快先追到,你認為以雄獅及雌獅身型,邊個跑得快D?」

「呀。。」姪兒唔識得答

「咁,記唔記得,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是甚麼動物?」我再加引導

「豹」姪兒回答得毫不猶疑

「又對了,那豹跑得那麼快,它的身型像雄獅還是雌獅?」

「像雌獅,是呀,是獅子媽媽及年青獅子負責追動物,然後拉回家一起吃,。。呀,好像每次都是獅子爸爸先吃。。」姪兒終於自己想出答案

「全對了,好叻呀,咁雄獅唔駛出去找食物,佢對屋企有甚麼貢獻呀?」

「呀。。」姪兒又墮進另一問題當中。



這一刻,我想起了「天水圍十二師奶」裏的港男。






2007年10月13日 星期六

要「小班教學」,還是「少班教學」?

施政報告發表之前,寫左篇關於小班教學的文章,前天給生果報登出,個名就改左小小,叫做 「小班教學 vs 少班教學」,比我原名簡單D。幾日後既今天,因為政府已經確認(?)實施小班教學,D觀點好似out out 地,遲D都要寫多一篇,評估下將來發展路向。





預計政府今年盈餘大增,各界已密謀打算,要求政府來年加大開支。其中最受政黨歡迎的,就是爭取「小班教學」。近年由於入讀小一學童數目減少,對好老區學校都做成一定殺校壓力,要徹底解決此問題,「小班教學」一直是教協及其會員追求的靈丹妙藥。而因為教師及其家人的龐大選票,加上很多家長亦樂見其子女得到更多關顧,爭取「小班教學」就變成了政客的必爭之地,大家都不會錯過「我請客,政府付鈔」的機會。

政府方面對「小班教學」成效一直有所保留,以現在小學平均每班三十多人為例,就算減了三成學生,還有二十多人。根據外國很多研究,要發揮「小班教學」的關顧及互動優點,每班學生人數要在十幾人之下。筆者有些子姪於外國讀中學,其班中同學正維持於此數,在個別冷門科目,全班更不足十人,才能彰顯「小班教學」的效用。

當班上學生減少,學生必定得到老師更多關顧,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然而推行「小班教學」等同減低師生比率,實質是增加教學資源。在增加相同資源的考慮下,「小班教學」又是否最有效的措施呢?坊間很多補習天王,都要應付數十人的課堂,正正是超級「大班教學」。很多天王都被同學廣為接受,甚至是趨之若鶩。天王如此受歡迎,主因是其補習材料及「表現手法」得到學生認同。我不認為老師要學習天王的全套法門,但天王如何準備教材,增加學生興趣及令其容易理解,然後在課堂裏怎樣演譯,都是老師們值得借鏡的。

但要製作優質教學材料,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籌備臨場演譯方法,都需要很多課堂以外的時間。要達到理想效果,老師需要的不是「小班教學」,而是「少班教學」,亦即老師上堂的節數減少,以騰出更多時間準備,正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工」。再者,近年學校獲批額外經費,推行各種教學及非教學活動。儘管很多活動都已外判給志願組織,但老師仍要花上大量時間於行政工作,包括市場調查、寫標書、招標、審標、與家長及同學溝通、活動監察等等。要更有效推行這些活動,我認為學校應加設行政主任的職位,主事各項活動的行政工作,讓老師們可集中於統籌、規劃及檢討方面的工作。

筆者相信「少班教學」比「小班教學」更能有效運用資源,令同學們得到最大的裨益。「少班教學」的缺點是令人有借機偷懶的錯覺,即使為學界接受,仍不好意思宣之於口,更無意加以推廣。我認為只要有良好的評審制度,衡量老師於「少班教學」下的表現,最終會達致多方共贏的成果。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250 可以做得乜? 有答案喇!

黃昏聽收音機,周局長曾對醫委會解釋,$250會分為五張醫療券,病人每次睇醫生只能用一張,即五十大元。

聽完呢段消息,我即時好似金田一上身咁,大叫:「所有謎題都已經解開了」。

以現時政府普通科門診每次$45,而私家普通科約$110 - $210,醫療券可作$50,即係話每次睇私家要自己多俾$60 - $160。咁我D分析要修正如下:

1. 基層老人
佢地一係睇開免費政府,一係就俾開$45睇政府。前者當然唔會願意自付$60,後者要多付$60 - $45=$15,可能都慳得就慳,寧願排政府醫生。最後兩者都唔會行使醫療券,即冇我前文擔心的濫用問題,政府最終不用兌現此批醫療券,慳番一筆。

2. 中產老人 及 富貴老人
佢地係醫療券制度既target customers。因為唔想排隊睇政府,願意自付$60 - $160。佢地會因應能力及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私家醫生。經濟好的會願意自付$160或以上,找最貴〈最好〉的私家;手緊的會四處尋找最平私家,令自付的銀碼越少越好。如果政府醫生成本每次超過$100(因為俾好多藥),將病人轉移到私家,每次政府仲可以慳:($100-$45)- $50=$5,此算法當然未計醫療券行政成本。

但今次醫療券最大目的,唔係為慳錢,而係分析病人D付款能力。因為私家醫生將來會用電腦上網,輸入病者年齡及 ID 資料,以電子形式過帳,令政府完全掌握老人用醫療券次數,及每次願意自付多少錢。呢D數據會用來量度老人睇私家醫生既
供求價格彈性,即係病人既付款能力,會係一套十分全面的數據。數據會幫助政府將來把醫療券延伸到其他年齡,及按市民付款能力,調整醫療券銀碼,藉此將部份政府醫療工作,以最低成本轉嫁俾私家醫生分擔,做到公私合營,為市民提供更多選擇。

唔!初步睇黎,呢個係一個相當聰明既方法,抵讚!!





後加意見:

差點忘記了市場力量的威力: 醫療券推出後,肯定有屋私家醫生為了爭取年老病人,會提供「老人優惠」,例如將老人診金調低到$95,減去$50醫療券,病人實付$45,跟公營醫院收費一樣,當然不會再去公營醫院排隊。再者,屋醫生本身如有空閒時間,人工及租金固定,額外成本只是一些藥物支出,雖然只收$95,仍然除笨有精。

另外,如果綜援老人病到五顏六色,冇體力去排隊睇政府醫生,緊急時亦可自掏$45,再加上醫療券,去睇附近私家醫生。相比於以前無法負擔的百幾蚊,貧窮老人緊急時亦多個選擇。

最終是: 醫管局、私家醫生及病人三贏局面, Bravo !

$250 可以做得乜?

施政報告,整左D長者醫療券出黎俾70歲以上老人,$250一年睇私家醫生,究竟班官員有冇做個調查,點樣諗野,$250可以做得乜,頂多睇一兩次普通科私家醫生,咁D老人會點用D錢?

1. 基層老人
一向冇睇開私家醫生,只靠廉價或免費政府醫生,每次仲要好多藥,。為$250,可以叫佢地試下睇一次私家醫生,感受下D貴氣,享受下唔駛一早排除既安排,一年一次咁多啦。但係佢地平常睇開政府,忽然轉私家,私家醫生之前都冇病歷紀錄,唔知乜頭乜路,單睇一次根本幫唔到病人,病人之後又冇錢覆診,跟住又去番睇政府,唔去睇私家好過去。唯一意義,就係叫老人每年享受一次私家會診既滋味。有便宜唔駛洗頸,老人當然會慳呢筆街外錢,一定會去睇下私家,$250最後用得不明不白,真係食落肚好得多。


2. 中產老人
佢地專科長期病症一向去開政府,例如高血壓、糖尿、風濕等,因為一早book定,定期覆診。政府專科較私家收費低得多,加上每次有幾個月藥,D中產老人還可以負擔。只有當忽然頭暈身熱既時候,因為有D積蓄又唔想去政府醫院排隊,先去睇普通科私家,可以話係自己既家庭醫生。但老人一年最少要睇幾次私家,醫療券幫到一次,只係聊勝於無。


3. 富貴老人
一向光顧私家醫生,包括高收費的私家專科,一年閒閒地可以用上幾千蚊睇醫生,$250真係濕濕碎,或者佢地都懶得去申請 。

綜合以上個案,只有少數的「中產老人」輕微受惠,可能佔唔到合資格老人的30%,其他70%錢就浪費左俾私家醫生,而老人冇真正受惠。加上醫療券好像會用甚麼電子記錄,行政成本一定甚高,真係唔知點解要咁樣實施。

如果政府心想幫下D老人,增加$250生果金實際及有用得多,令佢地可以針對自己需要,善用呢筆$250。


如果政府打算利用今次措施,為將來大型醫療券計劃作試驗,咁就好似用錯case study。如果有70%用家冇實際得益,佢地會冇動機「善用」醫療券,最後效果只會強差人意,令試驗失去代表性,唔可以作為日後參考。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減稅以自肥

因為庫房水浸,政府急於排洪,特首昨天施政報告以派糖為先,破例代財爺宣佈減稅,08/09年薪俸稅標準稅率及公司利得稅各減1%。

因應環球市場競爭,世界各地公司稅有下調趨勢,本港將公司利得稅下調1%是合理做法,不但可以吸引跨國企業,亦對中小企有支持作用,長遠對就業市場有正面作用。

但對於薪俸稅標準稅率,將之下調1%到15%,即時只有那幾千位年薪二百多萬的打工皇帝受惠。就算財爺明年預算再調整稅階,到時受惠的富貴打工仔相信會回復數萬人。但對於這班富貴打工一族,政府又是否需要如此寬厚。要知道環顧世界先進城市,年薪一、二百萬的打工皇帝,在北歐恐怕要交上過半的稅款,在其他歐美及亞洲城市,亦要付上近30%的稅款。香港薪俸稅本來已如此吸引,難道他們會為那1%而離港發展嗎?

香港標準稅率長期處於世界極低水平,年薪一至二百萬的受薪一族最為受惠,而此階層正好是幫手擬訂政策的政務官,包括助理 / 首席助理 / 秘書長。以外國政府為例,即使其人民平均收入比香港還高,但其政務官一般只是年薪百萬(港幣)以下,他們亦樂意對超過百萬收入者定下高稅率。但一直以來,香港政務官除了享受市場上極高薪金水平外,更懂得製訂一套非常優惠自己的稅制,包括極為吸引的標準稅率,藉此增大自己的利益。

即使身為是次減稅的受惠者,我對香港標準稅率長期偏低,官員減稅以自肥的手法,深感不公。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暫別碧海藍天

歡樂時光過得特別快,才擁抱了三個月的碧海藍天,這兩天終於暫別了。今天從窗口外望,見到的又是一片污煙瘴氣〈見圖〉,跟七月時拍到的照片,真是天淵之別。

星期初吹的強烈季候風,勉強還將把污染物吹散,清天還得以保存。但今天西風至西北風變成和緩,加上鄰近颳風造成的低氣壓,把西來的污染物緩緩送來,然後又揮之不去。今天正值國內國慶長假之末,按二千年初之經驗,國內工廠及電廠排放正處於最低水平,那時還可享受幾天清新空氣。但今時今日已不彈此調,情況不但未見改善,更有突然惡化的感覺,情況絕不樂觀。

因為世界工廠日益興旺,數目更勝幾年前。今天可能正值趕工生產聖誕禮物出口歐美,部份工廠於假期仍開工如常,同時把生產副產品也送來香港。此外,亦不能忽略位處西北的中電發電站,及本地汽車的「貢獻」。

據環保局長邱騰華提到,粵港兩地2002已簽訂減排目標,到2010年時的排放量應比1997年時減少20%至55%。但諷刺的是單憑肉眼,市民都感覺到情況自2002年起只見每況愈下,除非那些全是選擇性的指標,否則難以相信如何於三年後達標。欠缺經濟誘因或政策指令,來自珠三角的污染恐怕難以根治,特區政府唯有「泵水」到珠三角,作為排放優惠交易費,此亦可看成給珠三角陀地的環境「保護費」;政策方面只能叫亞爺幫手,勸喻一下鄰近的大佬高抬貴手。

本地方面當然還需努力,考慮各類誘因,促使兩電改善裝置減低污染排放。汽車方面則鼓勵車主加快更換舊式車種,以減低排放。各樣措施在在需要錢,適逢政府庫房今年將會水浸,要再擁抱碧海藍天,上述的環保代價,恐怕是跑不掉了。



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嬰兒特訓班

昨天與友人及其母親午飯,談的都是一些生活瑣事,其中一個有趣話題,就是友人如何栽培其未滿一歲的兒子。

友人三十幾歲,已婚,事業有成,從事投資銀行,家住豪宅。對於這首名孩子,友人可說是寄予厚望,出盡法寶地悉心栽培其成材。打從孩子還是幾個月大時,友人已開始「培養」兒子閱讀興趣,經常打開彩色書冊,手抱兒子,除了大聲給兒子朗讀內容,亦讓兒子觸摸書冊,及幫助他小手翻閱。其理論是要培養兒童讀書習慣,應該越早開始越好。

友人近月還安排兒子參加各類課程,包括:「英語」、「國語」及「古典音樂欣賞」,年約少少,每星期已經要付出十數小時增值。我不識趣的問他是否發現兒子是資優兒童,所以要給予特別訓練。他還是重申自己的理論,所有學習應該從少開始,並謂幾個月大的嬰兒已懂得學習語言。我自己就剛有兩位滿歲的姪兒,但見其父母還在努力教導孩子開口,叫一聲爸爸或媽媽。我很難想像要他們同時接觸「三語」,他們如何分別三語,會不會混作一團,弄得頭昏腦脹。

伯母見到孫兒要接受如此特訓,也顯得不是味兒。提及友人兒時,也沒有接受如此訓練,但友人今天亦一樣出人頭地,是否要這樣早就訓練孫兒。友人認為今天競爭越趨激烈,為了將來入讀好學校,很多父母亦已採用類似培訓方法。他強調參加課程以活動及遊戲為主,不會給孩子甚麼壓力。我心想成人對課程的期望,孩子是會感覺得到的,那管你稱呼那課程為「英語遊戲班」,孩子還是意識到那份要去學習的壓力。伯母聽罷友人的偉論,也只好挖苦的說,孫兒如要學習家鄉福建話,就由她老人家教授好了,不用再花錢請導師。

我不知道友人的周詳育兒計劃,最後有多少成績,或許他亦未有定下任何目標,只求盡量做到最好。孩子接下來的,應該是更「豐盛」的成長之路,而他將來的兒時記憶,恐怕要被這些「用腦遊戲」所佔據了。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纜車裏的黑天鵝

地鐵作為集體運輸公司,一向以安全為先,我曾經看過他們一張海報,上面也寫著:「Nothing is so important to preclude safety」。但俗語話:「唔怕一萬,最怕萬一」,儘管地鐵近年亦加入潮流,推動 6 sigma 文化,即係不單要防止「萬一」,還要做得更好,避免「百萬份之一」機會之不測。

但正如我前文
昂坪360 – 先天缺陷提到,地鐵因為要節省開支,將所有纜車的營運及維修工作外判,加上所托非人,最後做成車廂下墮的意外。今次意外估計是人為所致,但系統竟沒有任何fail-safe功能阻止人為失誤,事情都頗為耐人尋味。如果要心安理得一些,或許可看成黑天鵝事件,視作「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獨立事件處理。

我相信以鐵路公司文化,興建纜車之前,已經評估所有風險,其中應該包括車廂下墮或其他重大意外。意外評估必然包括:機會率、損失程度、潛在原因及避免措施。未知是次意外原因已否在原先評估清單之內,如果有的話,機會率如何,是否避免措施沒有全面執行。系統施用之前,要令管理層相信系統能安全運作,原先評定的風險系數必然非常低,例如:百年難得一遇。但系統營運未夠一年,這麼難見的黑天鵝已經出現,只能用亞Q式思維安慰自己:「已經發生了,一百年內應該不會再發生」。

如果沒有是次意外,昂平纜車絕對是政府及地鐵近年得意之作。從經濟收益來看,一個少於十億元的投資,根據地鐵業績報告,07年上半年收入八千萬,估計全年收入億六。地鐵主席日前提到每月開支七百萬,全年約為八千多萬,即首年EBITA約為七千萬,對於一個十億基建投資項目來說,這是一個十分理想的數字。再加上纜車吸引不少遊客乘搭,有助帶動旅遊事業。

今次地鐵決定放棄外判,自己負責起營運及維修,可以直接管理,將嚴謹文化帶到纜車公司。以香港人的善忘及寬容,只要他們能痛定思痛,重振旗鼓將新纜車公司攪好,業務應該很快回復往昔,給市民和我等小股東一個交待。




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飄洋過海

為了應付來自四方八面的單據,波蘿習慣以不同folder分類暫存,其中包括銀行、家居、投資、房產、保險及強迫金等。而每到了若干時候,我都會狠下決心,將部份上了年紀的單據遺棄。今日又要執行去舊納新的工作,當我整理強迫金檔案時,翻到其中一個分類,是我十幾年前在海地工作,那三幾年間進貢的強迫金,看著付款年份,當年那份飄洋過海的心情又再湧現。

那是我畢業後幾年的事情,當時正在政府工作,因為辭工離開,所以要去去Exit Interview,見我的是一位首長級公務員,是我老細的老細。首長在我初入政府當見習時,被委任為我的mentor,因此我們已認識了好幾年,而他也率先賞給我一個稱呼:「波仔」,更被其他同事廣泛應用。這個稱呼我母親那時已停用多年,而每次進入公司,我都從「亞波」年輕化成為「波仔」。

我先找首長秘書,由她帶領,進入首長偌大的辦公室,我打了個招呼,首長示意我坐下:

「波仔,做得咁好,做乜走呀?」首長以例牌說話開頭,並低頭翻閱我的personal file,大家未有眼神接觸。

「哦,主要見係政府都做幾年,希望出去見識,吸收D新野」我緩緩以例牌答案回應。

「見識?要搵食,咦,你年尾就牌喎,留低政府做,到時就人工倍升啦」首長對我的例牌答案似乎有少少不滿 。

「我見自己單身寡仔,要搵兩餐應該唔難,在外國人工可能冇倍升,但就實夠用」當想到將來:好馬可能要吃回頭草時,我還是不卑不亢地回應。

「哦,咁呀,你鍾意啦」 我看著首長的眼神,好似對我的冒險精神有一絲敬意,又可者他正為第二間豪宅的按揭而煩惱,羡慕我這個沒有負擔的年青人。

。。。
接下來的是更例牌的對話,我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

一眨眼,我的目光又回到那張外國強迫金年結,都是那三幾年間的強制供款,已經十幾年沒有再供,多年來自動滾存,都累積了幾萬港元,伸長條頸等到六十五歲後就可以領取了。我再從網上查看這「不動型」強迫金資料,是定息為主再加上少量股票,相當於香港強迫金中的均衡基金,過去平均有5%年增長,算是中規中矩。但除了每年的年結單外,似乎沒有甚麼服務可言,每年收費約為1.65%,相對於香港強迫金的2%收費,但就包括月供行政費、網上查察及網上資產調動,本地強迫金似乎較為「優惠」。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民主快感

今日民主天后陳太宣佈參加補選,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相信最有快感的,應該是幕後幾位造王者,包括生果黎及民主黨幾位大佬。但他們幾位的快感,卻換來了民主黨細佬及其他泛民黨派的失落。

陳太宣稱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並表示會尊重泛民初選協調機制(尊重兩字,加上以獨立身份,估計她是不會參與機制)。如果她不參與協調機制,除非十個泛民組織再召開大會,推翻大家之前協議的機制,否則就要遵守誠信,貫徹機制推舉代表,並動員所有泛民成員助選,與陳太及葉劉等決戰。

從民協昨天的反應,幾位造王者似乎邀請天后之時,只協調或知會了公民黨、何秀蘭及甘乃威,並無知會民協、社民連及其他泛民組織,如果民主黨及公民黨自行推翻機制,不知他們如何向其他泛民交待。誠然民主重要,但就可以不顧法制,可以放棄誠信嗎?雖然陳太憑藉本身民望,加上港島選民的民主意識,最終或可勝葉劉,但整個過程的負面影響,算是對民主制度的一大反諷。我嘗試分析泛民各方得失:

陳太: 我以為她只適合從事幕後,即是統領現在的核心小組,主力分析政策及論政,不宜到幕前議政。皆因陳太廣東話並不流暢,今天依稿照讀,一樣大吃螺絲,其廣東話辯才固然不敵葉劉這位鐵嘴雞,以我觀察,亦遜於何秀蘭及甘乃威。相信她今次走到幕前,是希望突顯其小組對政制綠皮之意見。但要確立本身意見威信,必要有廣泛民調支持,否則對政府來說,只是多加一個泛民議員的意見。加上她今次橫空殺出,甚至試圖繞過初選機制,一定惹來泛民基層不滿,減低其核心小組地位,不利於整合泛民,最終更會影響助選力度。

民主黨: 既然黨大會通過以甘乃威代表初選,其元老竟可未經大會否決,自行拉攏及推舉非會員出選,如此做法,民主精神去了那裏,誠信及制度何存,怎教黨員服氣,民主黨還有前途嗎?

泛民組織:今次事件,除了有利社民連穩固本身激進選民,其他泛民組織都會變成輸家。事件會催化各派異心,泛民會更加支離破碎,將來更難整合。不要說政制綠皮書會更被冷落,民主方向將更加顯得模糊。

正如我前文
請泛民醒醒提到,今次補選本只一件小事,泛民應以綠皮書為重,各方必須眾志成城,定下香港普選之路,成就千秋大業。豈料各位民主大佬,於錯誤時間,做了錯誤事情,小事變成大事,大事變成壞事,叫人嘆息。


後話:

11 Sept 晚:何俊仁剛剛宣稱陳太會參加初選協調機制,算是令人鬆一口氣。

12 Sept 生果報社評: 建議取消初選機制。好明顯陳太怕機制會令自己出醜(因為其中會員及區議員投票兩項,存在變數,對她不利),要生果黎幫手造勢,廢除機制。唉! 沒有誠信,那有民主 !

12 Sept 日月報尊子漫畫:最能代表我等民主蟻民心聲





2007年9月9日 星期日

談判桌上的一棵蔥

讀書時曾按教授提出的個案,與同學實習了一些談判技巧。記得教授特別提醒大家,除了談判的心理戰術,基本利益取捨之外,要盡量發掘對方有興趣的新元素,有利雙方達成協議。正如到街市買菜,如果你覺得五元一斤的菜心太貴,而菜販又無減價空間,她可能多送你一棵蔥,這棵蔥對菜販價值很低,但對你就值一元的新元素,往往解決了大家價值觀上的分歧。

今次鐵工潮已持續了整整一個月,對工人及建築商都造成重大損失。而對發展商來講,更可以說是損失不菲。就以長實天光道地盤為例,當年地價已達九十四億元,以今日該區樓價計算,總售價約值二百億,延誤利息損失已經是億元之數,可以是鐵工人薪金損失的百倍。

基於如此龐大的經濟損失,發展商按理應該向總承建商施壓,著其督促下面的鐵商,盡快與鐵工會達成協議復工。加上今次工潮,我認為不合符一般合約裏面的:「不可抗力條款」,因為條款裏如有罷工一項(近年合約多已剔除此項),應該指第三者罷工(例如公共交通罷工,令工人無法上班),而工人本身罷工則不在此列。因此,發展商可遵從合約要求,追討承建商延誤的巨大損失,後果可以令鐵二判商不支倒閉。

觀乎商會及工會上次會議後的陳述,分別堅持$875及$900的立場,處於互不退讓的絕地。考慮到發展商的損失,我對鐵商會的強硬立場頗感意外,可能他們正在執行的鐵工程,已經水深火熱,沒有退讓的空間,變成不賣帳給發展商。再看看商會及工會的爭議,仍只爭持於不足3%的小差異,兩者並無提及其他談判元素,來發揮那棵蔥的功能。我自己可以想到的新元素包括:

1。 執行時間表: 何時正式執行新日薪,如果可以稍遲執行,或分段執行,雙方可否達成共識


2。 鐵工時:炎夏的鐵工作,肯定比秋冬辛苦得多,而因為炎夏體力消耗很快,其每天最後一小時的生產力,應遠低於秋冬的最後一小時。可否炎夏每天工時減少三十分鐘,而秋冬則增加三十分鐘,全年生產量得以增加,人工可獲上調

3。 按季收費:例如夏天(四至九月)$950一天,秋冬則為$850

4.以上三點的混合體,務求雙方都能接受。

我作為白領,以上建議或許是班門弄斧,外行充當內行。但要談判成功,首要雙方回到談判桌,放下不計入成本的面子,然後尋求不同的元素,找出談判桌上那棵蔥,填補雙方的分歧。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蘋果批裏挑骨頭 - 環保通識

「環保觸覺」最近有一項調查,指本港的銀行調校冷氣溫度過低。但日前蘋果批專欄作者,則認為環保觸覺」的環保通識不足,對其理據提出多項質疑。我覺得作者有感環保團體經常小題大作,建議又大多成效不彰,故提出質疑。但今次的質疑則甚為偏頗,小弟對作者部份論據有以下意見:

蘋果批:「調查指,銀行平均溫度為攝氏22.9度,低過政府建議的25.5度,並說銀行溫度偏低了。此一說法,有何問題?(1)23度,大約和去年十一月的氣溫相若,不太熱,也不太冷,坐著不動的時候,是一個很舒適的溫度,不過一走動,汗大的人,就有機會出汗,說銀行平均溫度過低,是言重了。 」
波蘿游:「何謂舒適溫度固然因人而異,小弟房間常則設於26度,25.5度亦算是一般共識,再者銀行普遍面積有限,要走動的機會不多。」

蘋果批:「 (2)政府建議開25.5度,但把冷氣調校至25.5度,不等於室溫是25.5度。加上,不少銀行在地舖營業,市民出出入入,把冷氣調校至25.5度,隨時冷氣長開,感覺卻和街頭一樣熱,更不環保。」
波蘿游:「既然「環保觸覺」錄得22.9度,那是實際溫度,已包括大門開關因素。除非冷氣機有問題,如調至25.5度,最終溫度應穩定於此水平。雖然大門引致熱氣流入,但冷氣機的壓縮器會增加運作duty cycle,以抵消此影響,維持調較的25.5度平衡點。
相信大家都有經驗,午飯後從酷熱戶外,回到26度室溫的公司,在如此大的溫差下,那感覺已經很美妙,為何作者認為一般顧客需要追求23度呢?如果身體出汗,在23度風口下排隊幾十分鐘,會否很易著涼,況且很多排隊的都是長者客戶啊。」

蘋果批:「(3)市民在夏天走進冷氣不夠涼的銀行,感覺又翳又焗,隨時滿身臭汗味。客人用多了紙巾抹汗,銀行也有可能要增添空氣清新劑來辟客人的體臭,七除八扣之下,調高冷氣溫度的環保功效有限。」
波蘿游:「參照我(2)的解釋,除了少數大汗子民外,從酷熱戶外走進25.5度,已經是很好的感覺。 」

蘋果批:「(4)銀行內人流多,氣溫變化大,職員為免見客時大汗疊細汗,有可能在辦公室內加設抽濕機、風扇等,在冷氣節省的電力,又用在抽濕機、風扇之上。」
波蘿游:「我們於人多時感覺熱,主因是實際溫度已經上升。冷氣設計功率應該考慮最高人流時,如果人多時仍能維持25.5度室溫,那顧客感覺仍是舒服的。如果室溫因人多而上升,超過調較的25.5度,那只因冷氣機設計有誤或老化,就算你人為把它調到23度,它更沒力應付,最後室溫還是超過25.5度的舒適溫度」

蘋果批:「(二)調查又指,職員制服太多,是冷氣開得過大的元兇,建議銀行更換制服,調高冷氣溫度。如此做法,有問題嗎?建議答案:(1)調小了冷氣,不等於不開,日本亦有類似的「coolbiz」輕裝運動,官方聲稱減少了四十六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但相對於日本每年約十二億噸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是小巫見大巫了。」
波蘿游:「從另一組數字看,運動節省了一百萬戶一個月的用電量,都省了幾億元吧。環保工作要從小做起,建立環保意識,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既可環保,又能省錢,何樂而不為(兩電股東除外)。」

蘋果批:「(2)要更換制服,便要重新訂做,製造成衣時所消耗的水、電、衣料等資源,再加上排放的廢料,有機會把調低冷氣所減低的污染抵銷,甚至造成更多破壞。」
波蘿游:「銀行家當然比環保團體及作家更懂得計算成本效益,更換制服有否經濟效益,他們自會決定。如果真要實行,可能要等到現有制服殘舊再算吧。」


波蘿游的一些附加意見:

a. 根據中學物理知識:熱量從室外流入室內,其流量大概與兩處溫差成正比。而要維持穩定室溫,冷氣機的用電功率又與熱流量成正比。換言之,用電量大約與溫差直接相關。當戶外是33度時,不難估算於23度及25.5度的室溫下,冷氣用電量有多少分別。

b. 「環保觸覺」認為如果制服是淺色,可以增加室內涼快感覺,這是錯誤的。根據初中學物理常識:深色制服較能吸熱,但亦同時較能放熱。如果身處太陽照射的炎熱戶外,其溫度高於人體表皮,深色衣服有吸熱效應。但當身處25.5度的室內時,表皮溫度更高,深色衣服變成有放熱功能,可以有助身體散熱,增加涼快感覺。




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後輩的檸檬

小弟半生算是十分順利,也或許是小弟甚少要請人幫忙,所以給人拒絕的次數也不多(顧客除外),最深刻的還是拍拖時女友(現任老婆)請我吃的檸檬。但最近我兩公婆都被人請吃檸檬,心裏有點不是味兒。

話說有兩位十七八歲的侄女,新學年要赴海外讀書,我倆前幾天與她們及其父母午餐,算是為兩位侄女送行。老婆為了給她倆一點記念,各挑選了一條法國名牌的休閒褲子,是輕便快乾類型,最適合外國行山等戶外活動,約值幾百元一條,深想應該適合年青人口味。午餐小休之時,老婆拿著裝著褲子的袋,以四萬口面走向她倆,送上禮物期望她們笑納。怎料大侄女打開一看,其反應竟是:

「嘩!咁類型既,點我著呀?」

「輕便褲喎,應該你地既,睇真D」,老婆稍帶尷尬地回應

「唔呀,咁既褲,我又要買上衣去配呀,唔要呀?」侄女回應

「我都唔要呀?」,另一位侄女亦答上

「唔要算啦,我自己著」,老婆面帶不悅,靜靜地拿著禮物走回自己坐位。

「亞女點可以咁冇禮物,人地俾禮物你呀」侄女的父親也有點不滿。

但侄女們沒有甚麼反應,緊接是一陣寂靜,大家繼續吃東西。

眼見其中一位侄女近年家庭經濟變壞,老婆本來預備了一張五位數字的支票利是,希望可以給她多一點心意。我看著她回到坐位後默默進食,桌下則把已準備的利是悄悄放回手袋。給她們送上這樣大的檸檬,她當然不忿再送上利是。

小弟看在眼裏,心裏亦不甚暢快。只覺得侄女們勉強算是來自中產,因為一直生活無憂,對一般物質可能已沒有多少感覺。加上年青人又以自我中心,不喜歡就拒絕,不考慮人情世故。我記得自己長輩教落,拒絕人家禮物,只能因為無功不受祿,而並非因為不喜歡該禮物。就算自己不喜歡,也應該說聲多謝,然後收下,再另行處理(丟棄或轉送)。心理上我可以接受侄女們先收下禮物,再轉送或甚至丟棄,但被即時拒絕,尤其是被後輩拒絕,真要一點EQ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我兩公婆因為沒有兒女,原先打算把大部份遺產捐作慈善,小部份則分給後輩們,但經此遭遇後,我們遺囑那小部份可能都要稍作修改了。

也或許我們太過老餅,加上自己無兒無女,所以不明白年青人的想法嗎?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四分一世紀

前幾天跟老婆到大會堂,看了中英劇團的舞台劇 同行四分一世紀,改編自丘世文的同名小說,大意講述丘世文與其好友陳修治,自入大學後相識廿多年裏面的經歷,其中陳修治正值盛年而因癌病去世,令丘世文決意寫下這小說,以記念與老朋友之間的情誼,是少數以男性友情為題的小說。更可惜的是丘世文於著書時亦證實患上腦癌,幾經艱苦才於去世前完成小說,而小說亦變相成為他們兩位的訃文,再加上他們親友寫的附錄,令內容多添一份哀愁。

丘世文的小說情節,正好跨過香港火速發展,而又充滿暗湧的動盪年代,也說明了在受惠於經濟豐收,物質生活提升,由廉租屋搬上半山的同時,精神生活可能仍然饋乏。當大家力爭上游,要將四仔主義更臻完美,要換上更大的屋,更漂亮的轎車時,又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當大家努力工作,為了掙多點錢給家人時,卻又失去了一些金錢買不到的東西:親情、友情、健康、志趣等,到頭來是否有點得不償失,但在不可預知的生命裏面,又是否很容易找到平衡點呢?

波蘿對此劇有深刻體會,對劇中情節有所共鳴。我經歷過主角年青時的輕狂大學生活,再加上自己有幾位相識了四分一世紀的同學,近年都因為意外或疾病英年早逝,他們跟小說兩位主角一樣,都是大學栽培的精英,令人倍生感慨。這些同學雖然都不算是我最要好的,平常也很少見面,但都共同擁有年青時的美好回憶,課室嘻戲、球場上奔跑、旅行、踩單車、圖書館爭位,都是大家的集體回憶。

當今天大家事業都有點成績,有的還是躊躇滿志,希望再闖高峰,有的則安於現狀,一切以家庭為重,正是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忙碌,除了幾位比較談得來的,其他的真是很多年也沒碰過面。大家都過了適婚年齡,已沒有多少婚宴聚頭的機會,往往要靠上某人早逝的不幸消息,才再次把大家聚集起來,把大家的心再次連上。



2007年8月20日 星期一

扎鐵工人海鮮價

扎鐵工潮繼續,我估D工人仲要撐多一兩個禮拜,真係睇下邊個捱得。呢方面其實工人比較佔優,因為停工地盤D扎鐵工作始終要有人做,工人而家罷工唔做,復工之後始終要搵佢地做番,最後會要D工人增加工作天數,去追回工程進度,但對判頭黎講,因為成個地盤進度拖慢,會損失時間及金錢(加班費)。工人如果團結唔開工,佢地相對有較高議價能力,最後結果,還看市場力量,始終都係供求決定。

好多「自由市場」倡導者,都質疑扎鐵工點解唔用浮薪制,按表現及市場環境決定人工高低,有D海鮮價既味道。其實香港建造業(曾經)咁發達, D老闆及工人經多年實踐,應該建立一套僱用方法,最能夠釋放生產力,將雙方既利益提升到最高。對於建造業多年來都採用固定日薪,而唔係衡工量值,我相信一定有其原因。對於一個帶幾十人既判頭,要採取浮薪制,行政上冇乜難度,我估計有判頭亦試過浮薪制,但最後效果唔理想,市場唔肯接受,最後被迫用番固定日薪制度。

咁係乜理由,令偉大既「自由經濟」理論係建造業唔係work呢?我試想像如果個判頭同一地盤,有廿個扎鐵佬幫佢打工,因為判頭要定價全包扎鐵工作,佢當然希望以最低成本,盡量發揮D工人生產力,而採用浮薪制,生產力高個D工人當然有較高日薪。首先一個講求team work既地盤,扎鐵斷估唔係逐件計,好難量化生產力,要客觀評估邊個生產力高D,真係唔容易,只能主觀睇邊個勤力D,手工好D,做交帶等。我相信扎鐵工作,實質技術唔算高,反而體力要求就唔少得,因為體力關係,變相亦要睇D工人係咪盡心盡力,一個肯落力D既工人,生產力唔單只高,仲可以帶起成team人既工作士氣。

咁如果落力既就多D人工,係咪就鼓勵大家提高生產力呢?我反而從另外一方向去睇。因為浮薪制,手腳慢D工人自然低D日薪,如果工人懷疑自己人工低,佢會問周圍,check人地個pay,好容易就知道自己被列為低薪,咁佢地D工作態度會點呢?有D可能發憤圖強,但大部份會更加放軟手腳,覺得反正人工低過人,做慢D先唔會蝕底。如果個地盤有人放軟手腳,但D工頭又唔可以鬧佢地(因為佢地係接受低D日薪),加上唔係所有工人都知佢地低薪,只係見佢做得咁慢,老細都冇詐形,自己仲駛乜咁搏,咁樣惡性循環,最後就成個team都士氣低落,生產力下降,判頭老闆最後都要改番固定日薪。

其實所謂固定日薪,都係名義數字,暗地裏有價講,如果係長散(兄弟班),大家都了解對方實力,咁D人工就更加有商有量,變成一種市場調節機制。另一個調節方法,就係因為僧多粥少,D老闆以同一日薪,當然會搵D比較做得野D工人,對於D冇咁落力既,就會少D工開,一樣係市場淘汰機制。所以當大家批評扎鐵工人唔用衡工量值,有違自由市場理論既時候,都應該從實際環境去分析自由機制有冇缺憾,客觀了解佢地運作方法。始終D老闆及工人先最清楚市場,D老闆如果唔識,佢地間公司早就要執笠,識得run business 先叫老闆,有幾可見D經濟學家夠膽離開象牙塔,走去商界呢個殺戮戰場去practise。

另外我見好多人覺得經濟復蘇,發展商或建築公司應該回饋D工人。事實係發展商好搵唔代表會益D判頭,加上建造業僧多粥少,D判頭本身都唔夠野做,所以每次招標都爭餐死,個價落到鬼咁低,你睇下本地大建築商D年報,就知佢地近年生意雖然好轉,但都只係微利,做判頭生意(吸血鬼型二、三判除外)比起銀行做定期,唔係好幾多。

適者生存,要好似 “Who moved my cheese”對老鼠咁,凡事要早作準備,洞悉先機方為上算。




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好天收埋落雨柴

近日扎鐵工人示威,不滿日薪由九七年時的一千二百元,降至現時的八百多元,要求商會提升到九百五十元水平。九七金融及樓市泡沫爆破,加速了香港經濟轉型,由製造業轉為知識主導的服務業,正係個地球越來越平,低技術工種需求減少,部份更被新技術取代,加上從業員惡性競爭,工資難以回復舊觀。

就以建造業為例,因為回歸前十大基建完成,加上停建居屋及公屋,市場對建造業需求減少,令到建造業公司及工人供應過剩,形成激烈競爭,工程招標價格每況愈下,跌幅被比工資還要厲害。加上科技推動,部份工序已被預製組件替代,一方面改善工程進度及成本,亦變相取替部份本地工人。

其實過去十年,工資大跌及工時增加,又豈止是建造業,其他行業如:運輸、保安及清潔等低技術工作,其情況恐怕亦一樣惡劣。就算是知識型服務業,隨著電腦及通訊發達,很多工作已外判到較低工資的城市,再通過視像傳送,提供溝通介面予客戶。本港很多大公司的IT支援部門,已逐漸搬到其他城市,我相信部份設計、工程、會計、醫療等顧問服務,亦可通過外判,由其他地區的專業人士分擔。如果此一做法變成趨勢,恐怕知識型的專業人士,亦要立刻面對環球競爭,更深切體會地球是平的。

扎鐵工人慶幸工種需要一定技術及氣力,不容易即時被取代,加上本身有健全工會,為行業工人爭取權益,相對於其他弱勢行業,扎鐵工人的遭遇已經算是不幸中之大幸。通過激烈抗爭要求加薪,始終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一旦處理不善,更會招來社會反感。老生常談,要應付經濟轉型,不外乎兩個方法。

最有效當然是經常自我裝備,不斷通過學習更新知識及技術,擴闊及深化工作能力,隨著社會轉型,應付演化中的工作需求。這個方法永遠知易行難,尤其是人到中年,本身基礎知識薄弱,就不容易改變自己去適應。有效方法始終要從年青時做起,要好似「誰搬走我的芝士」裏面的小老鼠一樣,切忌太過安於現狀,要經常留意四周變化進,改進自己去迎合社會需要。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未雨綢繆,積榖防飢,趁年青及行業好景之時,做好理財工作,早日為將來打算。尤其一些非知識型行業,很容易被科技及其他人取代,從業員更應要有心理準備,早作打算,好天收埋落雨柴。就以扎鐵工人為例,如果當年月入兩三萬好景之時,已經早作準備,今天就不用如此慌惶。




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

還未獨立的中五生

我上文提過今日的年青人,因為資源充足及資訊發達,普遍學識都比以前的高。但知識高是一方面的現象,但處事能力方面,則未見得比以前的年青人出色。

我有如此 觀感,主要是留意到近年中六收生情況,很多年青人都要由父母帶領,到不同中學叩門,報讀該校的中六學位。小弟看見這個情景,真是十分感慨,覺得時下的年青人太受保護,正如坊間常言的「高分低能」,以一個十七、八歲的年青人,不管他成績如何,但觀其任人指揮的生活方式,硬生生地接受父母灌輸的價值觀,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實在令人歎息。

這正正顯出當物質太充裕,年青人過份受到保護下,往往就失去求生本能,更埋沒力爭上游的動力。選科、留班、本地或海外升學都由父母代為選擇,彷彿已經失卻興趣和理想,一切變得隨波逐流,任由命運擺佈。回想自己當年小六升中時,已經懂得為自己張羅打算,和同學四處找尋中一報讀,並參加各校的筆試及口試(包括英文口試)。那時當然沒有長輩同行,也沒有地圖,更無錢搭的士,靠的是帶我們到目的地附近的巴士,勇於問路的嘴巴,永不言倦的雙腿,和一股為將來努力的熱忱。

另外,我聽過今年天才狀元何凱琳接受電台訪問,那份自信得體及對未來的熱切追求,是現今大部份年青人欠奉的。相對於那些說話沒神沒氣的青年,或一些躲在互聯網黑紗後面攻擊凱琳,指罵她的外表及品格的人,我慶幸在她身上找到年青人應有的陽光,和未來社會的希望。



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

會考生今昔比較

每逢會考放榜,坊間總有好多評論,批評教育制度、考試方法等等。今年因為中英文評級改變方法,激起更多評論,兩者除了改為以水平評分外,並將英語甲乙兩個課程合併,令考獲二級(一般評為合格)考生的比率,由去年的53%(E級為準)增至今年的68%(二級為準),一下子多了15%合格生,考評局擺明是賣大包了。看來今次的改制,又會引來各方用家的爭議,其中尤以大學及僱主最感迷惑。我以為問題主因是只有五個級別,難以區分中中及英中學生水平的差距,解決方法是增加組別到七級,才能有效地顯示及區分學生水平。

除了考試制度以外,另外一個必定討論的話題,就是學生語文水平是否每況愈下。如果你訪問校長及僱主,他們一定認為畢業生水平下降,遜於昔日同級學生。但波蘿認為這個只是狹義的看法,再加上主觀意見,未能掌握全民發展情況。我相信隨著社會進步,學校資源增加,家庭輔助提升,加上資訊發達,以同一資質學生引言,其學術水平(暫可看成考試成績),亦應該比以前有所改善。

但為何一般人的感受又有所不同呢?我以為主因是普及教育所致,使到今天能參加會考的年青人「比率」,要比十幾廿年前多了幾十巴仙。這些邊緣學生以前都因為成績未達標,或家庭未能負擔,於中五以前已經輟學,連參加會考的資格都沒有。今天他們可以應考,但因為拉曲線計分方法,即要將合格比率保持到與往年相若,導致一些以前水平未達的學生,今天會被評為合格。如此一算,自然覺得合格學生水平今非昔比,但並非表示學生水平下降或教育失敗(雖然制度仍待改善),只是評級方法導致的差異。所以我認為今年的英文考試,以水平評分,能更有效地量度學生水平,提供客觀而準確方法,方便將來監察歷年成績變化。

除了以拉曲線統計作為論點,我亦嘗試從優秀學生的英語水平作出分析。我也認識一些從前英文乙拿A級的人,但他們當年中學時的英語水平又有多高呢?至少我甚少見到一些初中程度,就能拿著兩吋厚如哈利波特英文書的同學,當年會主動閱讀課外英文書的已經不多,願意拿起兩吋厚的英文經典則更少,有能力於一星期內看完的就更加未見過。我以為今天中產家庭資源充裕,而且家長有豐富學識教育子女,大大提升了尖子的英語水平,就如今天就讀中一二,但有能力閱讀哈利波特,並有能力於英文會考合格的可謂大不乏人。

總體引言,我還是相信學生語文水平是提升了,而尖子的水平提升更是顯著,至於你在工作上是否有機遇碰上他們,主要還要看閣下的公司,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

歌仔都有得唱:「莫道你在選擇人,人亦在選擇你」。


2007年7月27日 星期五

中產更要強X金

如果大家有睇開我D文,都知道我係支持強積金及強醫金,因為我既信念係「誰家孩子誰家抱」,每個人都要為自己將來負責,冇理由後生時唔打算,老左等政府養。我同意而家D強X金,運作上仍有好多缺憾,但呢D可以通過競爭而去改善,唔可以就咁抹殺強X金功能。

坊間有好多評論都反對強X金,理由包括:政策官僚浪費,費用高,欠缺選擇,益晒D銀行及基金公司,甚至製造更多政府肥缺…等等。並且引用自由經濟理論,認為市民有能力為將來打算,無須政府干預,因為政府的所作所為,都欠缺效率。部份財金專家,更認為其回報可恥,不值一題。

我相信好多呢D有識之士,都屬於中產或以上類別,佢地都對自己充滿信心,唔甘心自己D錢落入官僚手上,驚最後得不償失。但我認為佢地只從自己角度來睇事情,而忽略宏觀大環境。大家都知道香港人口分佈,以四十幾歲為主,再過十幾廿年,將會出現嚴重人口老化問題,每個工作人口要多照顧兩到三倍的老人,如果而家唔先作打算,到時D納稅人肯定要百上加斤。

對中產來講,一般都識得為自己將來打算,可能除左強積金外,重有供保險,教育基金,股票及其他長遠投資,以佢地對理財及退休的認識,相信可以做到老有所cash。但係你認識一般既基層市民,係咪一樣咁識得為將來打算。如果你而家六十歲退休,要活到九十歲,並維持每月六千蚊生活費 (假設你已有公屋),差不多要有兩百萬準備。如果你三十年後先退休,計埋每年3.5%通脹,到時就要560萬,請問你有幾多基層朋友,正在死慳死底,識得為呢個目標努力,還是他們都係一日過一日,到時先算,反正到時有政府養。

咁到時既政府係邊個負責?可能你已經退左休,有足夠退休準備,但係其他老人又點呢?當然我地係人道社會,政府一定會照顧無依老人,但係咁多老人,政府D錢又係邊度來?當然係到時D納稅人負責,即係邊個?

就係: 各位中產人士D子女

你地咁辛苦供書教學,佢地大部份都學有所成,成為二三十年後的中產,亦都係政府主要稅收來源。只係佢地到時會埋怨你地,點解係你地年青時候,反對政府施行強X金,攪到而家咁多老人既生活及醫療擔子,都要由佢地來承擔。波蘿冇仔女,到時幫唔到乜野手,頂多瓜左之後將大部份錢捐出來,但係小弟人微袋輕,怕幫唔到幾多。


各位中產,為左你地子女既將來,請督促政府盡快制訂合適方案,實施全民強X金制度,只要強X金制度是各人對自己負責,唔係大鑊飯一齊share,就能夠發揮資本主義的優勢。





2007年7月25日 星期三

擁抱碧海藍天

剛剛讀過信報月刊一篇廖秀冬專訪,提及過去幾年,她在環保方面的工作,及作出的努力及初步成果。她上任之時,正值本港空氣污染日趨惡劣,除了曾蔭權「揀選」的指標,宣稱有所改善之外,市民感受到的只是一片污煙瘴氣,,不宜戶外活動的日子每年增加,把不少外來精英嚇跑,外國媒體也走來贈慶一番。

我搬來現址已經七年,每天從窗口外望,作為肉眼空氣污染監察站,目睹環境一日差過一日,初時每逢大節(春節、五一、十一),還會因為國內工廠放長假,暫停運作及排污,可以有幾日清天,但近年大節已不彈此調,意味除了珠三角的副產品外,本地亦有非常嚴重的污染源頭,包括中電發電站(近年因為天然氣貴,中電增加用煤發電,但其除污裝置就十分古老,比內地好些發電站還落後),本地運輸車輛、巴士及小巴仍採用柴油,再加上令人望而生惡的沿海屏風樓,將所有的污染物,牢牢鎖於維港兩岸,尤如一層厚紗。璀燦的維港夜景,似已一去不復返,在最惡劣的晚上,除了隱約見到國金頭頂的火把外,其他港島商廈仿似完全消失。

或許上天有心同跟廖秀冬鬥氣,自從她本月卸任環保局長以來,香港一直保持天朗氣清,如果你有留意無線的「瞬間看地球」,你一定發覺昔日的碧海藍天,好似真的回來了。唔通真係政府換屆,五年人事幾番身,連上天都眷顧一下,我亦趁機拍下這美景良辰。最近跟一些常到香港及上海工作的西人飲茶,他們本已習慣了兩地灰濛景色,但重遇久別多時的藍天白雲,表現跟我一樣興奮。

如此美景,當然不是因為政府換屆。主因是六月以來,本港一直吹清勁南風,阻止北方污染南下,亦將本地產生的污染吹走,再加上間中有大雨,洗滌餘下的煙塵,讓我們享受了兩個月的藍天白雲。就以近日雖然天氣酷熱,但因有清勁南風,我家日間亦少開冷氣,是近年炎炎夏日裏少見的。

如此碧海藍天,真係想將她緊緊擁抱,不讓她離去。只是天意難測,美好時光往往特別短暫,我亦不敢有太高期望,只怕容易失望。要改善空氣污染,除了眾人努力減低耗電外,主要還要看新任環保局長,如何跟兩電及本地運輸團體周旋,更難的是要與珠三角省市協調,減低總排污量,這些都是新貴局長的挑戰。







2007年7月23日 星期一

蘋果批裡挑骨頭 - 的士海鮮價

今日生果報:「自由市場:誰搬走了電召的士上客區」一文,提到要解決的士「八折黨」及其他的士司機之紛爭,最佳方法係不設定額收費,任由乘客及司機自行議價,即係將收費變成海鮮價。

生果報作者一向都極崇拜市場力量,只要凡事交給市場,就萬事可以解決。或者除左的士,作者亦可能贊成,每次上巴士或地鐵,我地都應該有議價的權利。但實情係市場一樣有其缺憾,否則就唔需要法律,所有糾紛都交由市場自我淘汰。就以的士為例,原名稱為「計程車」,即係按錶收錢。如果沒有指標收費,每次都可以自行議價,就牽涉到資訊成本,包括:

1. 司機及乘客議價的機會成本
2. 其他道路使用者的機會成本

因為每次車程、地區及時段都唔同,收費及折扣都有分別,司機冇辦法直接於車身提供所有價錢訊息,每次要將的士停低,甚至因為安全關係,要請乘客上車議價。如果有去街市買菜經驗,見過主婦們即時議價,就知那是何等費神的事情,要不傷和氣達成協議已經不容易,就算雙方都很快完成整個過程:問目的地,開價,查詢距離,回價,。。,達成協議,以整個過程歷時一分鐘為例,那司機及乘客就各損失了一分鐘。

但在香港繁忙的街道上,任何車子隨意停低一分鐘,跟著的五十部車加起來,總共損失就不是五十分鐘,而因為車子一開一停,至少損失了百幾分鐘。如果車龍更長的話,那影響就更不得了。小弟因為日日搭的士,好清楚的士停車上客,就算只係十幾秒時間,都對其他道路使用者做成一定損失。

很明顯,一個簡單的議價,就算雙方和氣收場,亦令其他道路使用者有重大的損失,亦即係社會既損失。

最後結果是:得不償失。

所以世界先進地方,交通繁忙,的士都是按錶收費,沒有自由議價這回事,除非作者有驚世駭俗的營運方法,解決以上問題,那就另作別論。但世情往往是:懂得經營的就去了經營,不懂的就繼續書生議政。







2007年7月20日 星期五

男女失衡的真相

根據統計處日前發表預計,本港女多男少問題日趨嚴重,預計30年後,男女比例將跌至7比10,到時25至44歲的適婚年齡組別更是重災區,其男女比例為6.64比10,港女將更難於本地找到合適結婚對象。

翻查記錄,近年本地自然人口數目保持平穩(即出生與死亡人數相若),香港人口增長,主要靠每年五萬名家庭團聚的單程證人仕。根據過去五年記錄,其中半數為25-45歲的婦女,明顯地,她們都是中港婚姻裏的港男配偶。每年二萬多名婦女入境,加上很多年青港男都移居內地工作,都加劇了25至44歲的男女比例失衡。

至於該批來港婦女的本地配偶,是屬於那個年齡組別的港男,統計處沒有具體數字,我只記得一些民間統計,男方一般都係40-55歲的類別,部份是二三十年前偷渡來港的強壯男。他們都過了適婚年齡,在香港較難找到合適對象,轉而到國內尋覓,難免形成老夫少妻的情況。預計30年後,較年長的丈夫很多將已離世,而女方仍是六十歲左右,更特出了未來男少女多的失衡情況。

但如果細心分析,以該批婦女已達六十多歲,即超過適婚年齡,對30年後的適婚男女比例根本沒有影響。要推算30年後的適婚男女(25至44歲)比例,應該先分析現時0至15歲男女比例 (現約為10.7 : 10,即男多女少),再加上估計未來淨入境的男女數字。要把數字從現在的10.7扭轉為30年後的6.64,令該組別婦女由現時的49萬(0-15歲)增至30年後的87萬(30-45歲),統計處明顯地仍然假設未來三十年,每年仍有二萬名年青妻子流入。

我對此假設有很大的反駁,首先現時0-15歲的男子約為50萬,遠少於現時30-45歲的83萬,前者於20年後根本無法「吸納」二萬名入境妻子。如果統計處的假設成立,就意味著該批男子,將來會全部放棄港女,選擇以國女為妻,我相信這不可能成為事實。再者該批港男亦可直接於內地建立家庭,那就不會有妻子來港。而且隨著中港進一步融合,應該有更多年青港女,願意北上工作及定居,並於國內找尋對象,這些都會改善男女失衡的現象。我認為統計處對30年後適婚男女失衡的估計,是基於不恰當的假設,絕對有誇大之嫌,各位0-15歲港女〈或她們的Blogger 父母〉無需擔心。

其實現時老夫少妻式的中港婚姻,為社福及學校都帶來不少即時負擔,而其下一代亦衍生了更多潛在問題,這些都是政府、學校及社福機構要倍加留意及處理。





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拉丁金礦

老友球哥最近到南美公幹,借機到伊瓜蘇大瀑布遊覽一下,並即時以email傳來照片,的確十分壯觀。近年有好多到南美的旅行團,波蘿一直都積極考慮,但係兩個人要十幾萬旅費,更困難的是要失蹤二十多日,所以始終未有起行。

但去南美出差肯定跟旅行有天淵之別,加上球哥要連飛幾個南美城市,長程機再加上內陸機,然後接駁地面交通,絕對是一件苦差。多年前看過巴西片「中央車站」,顯示巴西貧困一面,對當地治安亦有所顧忌,但球哥以縱橫南美多年的親身體會,批評影片過於集中黑暗面,大部份與現實不符,並認為巴西很多地方比中國還要先進。我自己亦有投資BRIC(金磚四國)的基金,亦知巴西除礦務及石油外,工業方面如乙醇及小型飛機都執世界牛耳,只係未曾親眼目睹,難免有所懷疑。

球哥的拉丁夢,始於十幾年前,那時大家都剛剛畢業,球哥跑了幾年China Trade,就覺得除了大陸以外,南美將會係另一個最有賺錢潛力的地方。為了打好基礎,他毅然隻身到西班牙,到當地著名大學,修讀西班牙文,畢業後亦留低做了幾年生意,最後因為遇人不淑,在生意上摔了一小交,才回流香港,在本港上市的工業公司當了幾年銷售經理,其間經常出差到歐洲,北美及南美,一直保持與顧客及供應商的人脈關係,默默為將來出山打好基礎。

喜歡做生意的人,就好似嗜肉的老虎一樣,只要牠吃過一次生肉,就會一試難忘,那管你將牠牢牢困住,用熟肉餵飼,只要一有機會,牠就會回復本性,盡顯原始獸性。打了幾年工的球哥,最近終於姣婆守唔到寡,同穩定及安逸say goodbye,與另一老友七哥成立公司。七哥亦是我們同期的同學,在上市公司當了多年生產經理,最後因重組而離開。兩位已年過四十,並各自有家庭負擔,有老婆要養,仔女要供書教學,今次佢地復出,相對於波蘿當年單身地輕裝上陣,佢地都顯示了很大的勇氣和決心。

佢地心中的慾火依然旺盛,對行業的銷售及生產經驗,多年來國內及國外留下的心血及腳毛,環球的人際網絡,我有信心他們定能闖出新天地。

以一個剛成立的公司,要照顧世界各地的客戶及供應商,當然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此就先祝他們兩位早日馬到功成,今年內到達一球的目標。





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

樓神夢碎

眨眼就十年,我大廳落地玻璃前面,看著「咪攣」經紀從主人房跑出來,好像是第七次了,雖然冷氣開放,佢依然走到大汗疊細汗,氣喘喘咁講:

『游生,接近喇,接近喇,買家話願意加到470萬,你知喇,佢地好多野都要用錢執,地板要起晒,主廁有滲水,可大可小,天花生銹要全部換,窗台有水漬,仲要搵人check,。。。』

佢講既野,我開始聽唔入耳,十年來的折磨,我實在唔想再拖,深深吸一口氣:

『好喇,好喇,唔駛再講喇, 470萬就470萬,OK 啦』

『好! 好! 我入去話俾買家知,多謝游生 ! 多謝游生 !』

我從落地玻璃下望,景色跟十年前一樣美麗,深綠色的海依然寧靜,只有兩三隻小船,遠處是翠綠的大霧山,今日天朗氣清,平時難得一見的山頂亦活現眼前,背托著的是深藍的晴空,幾片白雲像是從山頂吹走的白帽般,慢慢向遠方飄去,令我沉重的心情亦隨風飄起,又想起十年前的往事。

那時正是回歸前的初夏,樓市及股市都非常暢旺,而這個機鐵概念的樓盤,加上當時得令的發展商,破盡本港賣樓記錄,四十萬元的登記訂金,無法阻止三萬個狂熱的樓迷,連綿幾公里的入票人龍,恐怕有生之年亦難再睹。就好像今天抽新股一樣,大家都找來兄弟姐妹、姨媽姑姐掛名。我也記不清當時用了甚麼名字,共買了十一張籌,要四百多萬的本票作為訂金,記憶中要碌爆咭及到處賒借,先搵到咁多cash。

發展商見反應熱烈,亦一再加推單位,總共推出四批單位。抽籤結果,「幸運地」給我們抽上了第一批單位。開賣當日,人頭湧湧,其中有不少傳媒,爭相報導此一盛事,有幸亦見到名媛白姐姐,聽說她也抽到前籌,但往後故事就。。

家人問要揀買那個單位,我毫不猶疑,就話要最貴個單位,目的耍賺到盡。因為抽到較前籌,最後揀了一個高層向海大單位,盛惠720萬。而發展商去貨極快,不消兩個鐘頭,就把四張價單裏面過千單位賣清,而在我們樓下的同樣單位,就以910萬賣出,即是兩小時內,我幾乎賺了200萬,那時的心情,就自以為是樓神一樣。

『游生,游生,恭喜恭喜,買家也同意,我地傾下D俾錢細節』

經紀的聲音,把我從天堂帶回人間煉獄。

『哦! 哦! 幾多錢呀 ? 』

『頭先你未同意左囉,470萬呀』

『哦! 哦! 470萬, OK 。。OK。。 』


計下計下,連埋之前厘印及律師費,差唔多蝕左300萬。
嗚嗚嗚,真係「樓神夢碎」 !




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迷失的樓盤

同好多唔識死的香港人一樣,波蘿九七年前都有炒樓,總共入左幾次市,回歸前帳面都有幾百萬利潤,老婆面前自誇「炒樓小神童」。但係一轉國旗區旗,情況就急轉直下,最後當然係傷痕纍纍,差不多淡出樓市。但係果幾年既鑽研,亦叫做培養左D心得,對樓市及各樓盤叫做有D feel,我叫佢做市場觸覺,每次樓市有D消息,都會吹下水,乘機發揮一下。

今日經濟日報有個全頁樓盤廣告,就叫我呢個「前炒樓小神童」抓頭。樓盤名叫「環海都會」,全版以大都會海港為背景,Concept有D似貝沙灣咁,後者用法國南部海灘照片,而「環海都會」就好似用左紐約Manhattan海港照片,同個blog個幅差唔多。近年好多盤都用外國風景照,吹噓D外國feel,我都見怪不怪,正如大契金句:「耳聽三分假,眼看未為真」,總之消費者要小心。

今次個廣告最令我迷失既,就係冇提樓盤位置,甚至係邊個區都冇講。大佬呀,連地區都唔講,唔通要消費者去估?以我既樓市feel,呢D唔敢提自己位置既盤,通常會係高密集地區,包括:西九龍(長沙灣附近),東涌或將軍澳。再睇下廣告footnote,原來個盤係地鐵、長實及南豐合作項目,咁大既發展商,都冇寫地盤位置,好似有D不可告人既秘密咁。

睇晒全個廣告,我只搵到以下 hints 用來估計位置:
1. 個盤英文名叫 Metro Town (Does it ring your bell? not mine)
2. 遠眺藍塘海峽 (有幾多人知藍塘海峽係邊 ,方向不明)
3. 免費接送巴士集合地點包括: 康怡,匯景,荃灣,兩個將軍澳車站

Based on上面資料,波蘿動個人肉CPU 同 database,推算為:地鐵沿線,以將軍澳區機會最大,有小海view。(…CPU再運行兩分鐘後…. ) 呀,記得喇,我知係邊個盤,上年都唔係叫「環海都會」,雖然舊名我唔識讀,但都唔駛咁快改名。若果唔係公司係呢個盤都有D野做,再加上我係將軍澳都有半個單位,先至聯想起係邊個盤,我就唔信其他 potential customer 會估到喇。幾個咁大發展商,真係唔知佢地點諗,買樓第一梗係要知道地點,連邊個區都唔提,就叫你上免費接送巴士,害乜易送左去浩園,介紹另類樓盤,你都冇say。

呀,又 check 下個人肉 database,呢招十幾年前長實都用過,佢地個叫「御庭園」既盤大賣廣告,又係唔話邊個區,最後D人先知係當年大盤「海怡半島」最後一期,但始終上接送巴士前已經公佈,今次就上車都未講去邊。

如果你搵緊個三百萬既樓盤,你會唔會想 find out 係邊度,Google:「環海都會」





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傳媒:喪鐘為誰而鳴 ?

恭喜各大傳媒,你們又打了一場勝仗。

你們先將香港電台朱處長與艷女同行,酒後失措的行為,多角度拍攝下來,讓市民得到額外的娛樂資訊,又感謝你們努力搜羅艷女資料,讓我們得到最大的「知情權」,最後恭喜你們再一次成功把政府高官拉下馬,令第四權力發揚光大。


但請問我們作為市民,是否要接受這些被歪曲的價值。處長與艷女同行,最後被閃光燈嚇怕,顯得驚惶失措,此事對社會有何重要意義,要放在港聞頭版。筆者就覺得男不俊、女不俏,就算娛樂版恐怕亦只能屈就。就連你們寶貴的社評也討論此事,難道社會就沒有其他更值得討論的事嗎?當我看到部份社評不單批評處長行為,連咸豐年前港台部份職員犯事都一再羅列,把港台重重的鞭撻一番,好像要除之而後快。彷彿一個幾百人的傳媒機構,就容不下任何人犯錯,否則就會誅連九族,把整個機構毀掉。看見這些社評用字,筆者真的有點擔心,皆因政府近年一直對港台看不順眼,未知今次有否借助其他媒體主事人,為自己執行家法,還是該些媒體以自己的道德水平為傲,不值處長及港台的行為。


很多議員都異口同聲,要求處長要交待這些私人事情。難道你們就忘記了當日有黨員北上尋歡,鐵證如山之下,你們同樣以私人事件為由,希望社會公平對待,不要影響大家對政黨的看法。今天換了角色,怎麼你們又犯起同樣的毛病,把私人事及公共機構混為一談。眾多議員回應中,好像就只有田北俊的還像點人話:「這是處長的私人事情,我沒有任何評論。」


本來處長的私人行為只須向家人交待,就算有失儀表現,影響港台形象,亦只須向港台或政府致歉,但面對嗜血的傳媒,只要高官有任何閃失,那管只是個人失措的小事,都會像傷口般招來鯊魚似的傳媒,最後把他們咬噬得體無完膚,被迫以下台作為終結。今天的傳媒,只求滿足部份讀者的好奇心,做到跟同業人有我有,缺乏對新聞緩急輕重的判斷,更別說客觀的批評和分析,與讀者抵礪互勉。


近年港台都在風雨飄搖中渡日,處長亦一直盡力維護其獨立自主,今次其私人失誤,加上傳媒的狂噬,就如駱駝背上最後的一根稻草,令港台的喪鐘響起。


請問傳媒們,喪鐘為誰而鳴 ?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理想的天堂

早前閱讀林行止專欄,提到他心目中的天堂生活,應充滿各類美妙的生活方式,但亦由於有太多美妙的選擇,一時間必定難以作出取捨,林先生更引用經濟學裡面的「機會成本」,指出要作出選擇,有得必有失,最後都會因錯過很多而苦惱。

就以本人為例,不要說天堂有無數美事,固然難以取捨,就是平常到快餐店挑選A或B餐,亦經常教小弟懊惱萬分,久久未能下決定,過程中不知費了多少心神,有時選錯了又後悔莫及。但想深一層,全能的天父應該是無所不能的,生前要很努力才有資格進入的天堂,應該是一個(或多個)完美的地方,不可能有世俗的機會成本,更不應為各位善人帶來苦惱。

以小弟有限的想像力,如果要解決選擇的苦惱,就要天堂居民能多時多地去享受。人類居住的地球是一個三維世界,科學家有時亦把「時間」看成第四維,如果天堂是個四維空間,居民便可於同一地點,遨遊於時間縱軸的不同位置上,做多樣不同的事情。但問題是同一地點,適合的活動恐怕變化不大,例如以同一餐廳,可以於不同時間縱軸上吃不同的美食,而沒有飽滯的問題,但終歸餐廳亦只能吃美食,不能拍拖、看戲、打球、等等。

為了要成為更理想的地方,天堂應該提供一個五維空間,讓居民可以即時處身於不同的時間及不同的地點縱軸上,即是同時於不同時段享受不同活動,包括再參與中學時一場難忘的球賽,與年青版的老婆於夏威夷沙灘看日落,跟98年版朱茵造X(嘻嘻),同時在亞一鮑魚及法國美芝蓮三星級餐廳進膳,或回到古希臘觀看特洛伊戰爭裡面Achilles 同 Hector一戰(天堂人仕當然不會被流彈所傷或所殺)、等等,又或者妄想一點,可否當上幾天上帝,好似Jim Carrey套「衰鬼上帝」咁,過下做上帝癮。

當然要想天堂,都是幾十年後的事情,如今還是要腳踏實地,盡量做好自己,爭取入場券,否則一個不覺意,去了另外一個五維空間:地獄,那就烏呼哀哉了。

你心中的理想天堂又是怎樣的呢?







2007年7月6日 星期五

我心目中的香港股神 -下集

投資炒股,有相當幸運成份。我曾經出租單位俾一個分析員,三十出頭,有幾個degree,但都好鬼迷信,搬屋要講時辰,擺設要講究風水,可見佢雖然滿腹經綸,內心都幾怯弱。因此要減低幸運因素,我要求「香港股神」的表現要有持續性,有多年實質業績支持,就好似「世界股神」巴菲特咁,三十年來經歷無數起落,仍以出色、實質及持久成績叫股民折服。

經過各樣考慮,我選出以下兩位為「香港股神」:
- 惠理基金: 謝清海
- 股壇長毛: David Webb

翻查惠理資料,已成立十幾年,主要投資港股及大陸股,集中二線增長股,每年接近20%增長,控制資產幾百億。至於Webb哥,就以投資小型股為主,好多都超過5%比重,所以每次增減都要向港交所申佈,將佢呢D股票計一計,過去十年以倍數增長,可知佢身家幾豐厚。兩位最初都以小戶起家,過去十年賺既,我估冇幾十億都有幾億,每年增長都唔少過20%,擁有做香港股神D條件。

咁從佢兩位身上,我地可以學到乜野呢?

佢地都係「悶聲發大財」既人,買股賺左大錢,唔會大鑼大鼓話自己有乜心得,用乜野策略,費事教識你。就好似我以前讀管理學果位教授自嘲,如果識得身體力行,就唔駛係度教書。雖則兩位冇講自己投資方法,但從佢地D組合,我試下分析佢兩位既投資策略:

1)集中「中小型」股,因為好多仲未被發掘,有較高潛力,而且小D大行去爭,惠理用OPM錢就買中型股,Webb哥自己小D資金就買小型股


2)詳細研究分析,睇年報及市場數據,去股東大會,質詢下D董事點睇,同埋睇下有冇野收埋(註:Webb哥踩場果D股東會,一般自己持股唔多,只係做下show,出席自己有重貨D股東會就好少搞野,主要去收料)

3)長時間(幾年)持有,食盡成個增長期,好似00-03年港股大熊市,恒指跌左幾十巴仙,但惠理果幾年一樣逆市增長

4)分散多隻(大於十)股票,因為「中小型」股始終高風險,要分散一下


如果你過去集中短炒,揀股靠估及聽消息,唔睇年報唔做分析,兩位高人的成功個案會否俾到你D啟示。我相信只有投資知識才持久,運氣始終靠唔住。

香港虎藏龍,肯定有好多股神我唔識,未知邊位係你心中既「香港股神」呢?







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我心目中的香港股神 - 上集

每逢股市瘋狂時候,都有好多「忽然股神」出現,張揚自己戰績如何彪炳;最近連學界都攪埋投資比賽,去選出虛擬世界既少年股神。睇見咁多股神忽然出世,我都有興趣傾下呢個題目,講下邊個係我心目中既「香港股神」。

撇開D「忽然股神」唔理,我去投資討論區走走,搵到一D熟識名字,大致分成四大類:
1) 大戶:四叔.....等
2) 財經演員:六叔、K Sir、B哥、K仔....等
3) 分析員
4) 資深投資者:Tony,林森池....等

小弟認為,要做「香港股神」,必要符合以下條件:


(A) 過去至少有八年時間,活躍於港股投資,咁先至叫做經歷過full cycle,處理過牛市及熊市。如果單睇過去四年大牛市,幸運成份十分高,買左中字頭都狂升,表現唔夠代表性。

(B) 有實質證明,本身真係賺到錢,唔係口up up,當秘笈。唔好似D報紙馬經版咁,每次俾幾十個貼士,跟住淨係圈住幾個貼中左既,就大大聲聲話:「有X報,冇窮人」,證據要係”事實及事實之全部”。


(C) 表現有持續性 - sustainable 是也



基於以上三大條件,上面四類人仕都未算股神,小弟試解釋如下:

1.大戶如四叔贏幾百億,主要靠資本厚,呢兩三年運氣好,揀中字股,再發埋ELI做保險,但未符合(A)及(C)


2.財經演員:經常up,根本就冇記錄有幾多贏輸, 贏就不斷重覆講,輸左就唔提,更唔知賺左幾多落袋。老實講,節目主持份人工,一年最多咪一兩百個(六叔除外),叫得股神既,一年隨時執幾千個,駛鬼講到口水乾,所以未符合(B)及(C)

3.分析員:好多時講野都比較含糊,升跌佢地都講晒,更唔知佢自己係咪真係買股賺到錢。反而佢地買樓賺大錢就時有所聞,其中一位仲係西九大業主,因此未符合(B)及(C)

4.資深投資者: Tony好多戰績都流於紙上,佢真係賺到幾多,天曉得,斷估如果投資搵到真銀,都唔駛攪網幫補,所以Tony唔符合(B)。至於林森池,乃小弟良師,教左我好多基礎分析,而且據信報講,佢投資賺左幾億,但我抱歉未能封佢做「香港股神」,因為據信報講,林生其中一場勝仗係八十年代初,買左幾百萬美國三十年債券,當時正值十五厘高息,跟住利息拾級而下,呢個投資就賺左幾億。相信林生其他投資都有斬獲,但多少就唔知,主要靠債券一役,表現未算有持續性,未符合(C)

講到咁多高手都都未係,咁邊個先算係「香港股神」呢?
我心目中有兩位,下集揭曉。







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從國營到民營的陣痛

今次政府大幅調升部份職系起薪點,部份增幅高達百份之三十,本來應該皆大歡喜,但因為執行不得其法,變成好心做壞事,觸怒不少二千年以後入職的專業界別人仕,其中又以醫護、社福及教師的反應最為激烈,成為七一遊行的生力軍。

這種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始於二千年,只是當時經濟不景氣,新入職者都願意向現實低頭,但隨著就業環境改善,不少人正努力向外找尋更好的機會。特首本身是公務員出身,正所謂血濃於水,剛剛競選連任,便立即獎賞文武百官。先有薪酬調查,以「孫臏賽馬」之比較方法,合理化公務員的薪酬,再以過去一年的薪酬趨勢,劃一增薪4%-5%,而衝擊最大的,是前次將部份職系起薪點一次過大幅提升,加劇同工不同酬的問題。

過去為了節約開支,政府都採取了不同方法,減薪聘請增加職位,包括以「非公務員職稱」請人,再而壓縮撥款予醫管局及社福團體等,以一筆過撥款,要求其自負盈虧,迫令社福團體採立浮薪政策,以市場機制用最低廉薪金聘請員工,變相令資深顧員被迫減薪留任。本來採納市場經濟,彈性地用合理薪酬聘請顧員,乃無可厚非之事,問題只在於社福界及醫管局等,一直採用跟公務員掛的固定薪級機制,要他們立即改為市場主導,以海鮮價招聘新人,但相同工種的公務員,卻繼續享受大鑊飯般的定期加薪,正正犯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之弊點。

以今次增加起薪點為例,好多適合大學畢業生的職位,月薪由萬五元急增至二萬元,跟現時畢業生的萬二元平均月薪(不包括醫科生)比較,政府明顯對將來的同事提供極大的優惠。既然只影響將來的同事,又是否需要一次過作出提升。幾年前政府減薪採用○三三方案,都用了三年時間才減了6%,今次一次跳升超過30%,儘管是恭賀特首連任,又是否需要如此慷慨。如果今次增加起薪點能分三年分步進行,對各界的衝擊肯定大為減少,而因為分三年進行,政府的實質支出亦可以減少。

今次問題核心主要是有兩個不同機構:政府及非政府組織,負責相同的工作,但有不同的待遇。最徹底解決辦法,是把大部份的工作,交由非政府組織或私人機構負責,即由國營變成民營,讓市場發揮最大的效率。儘管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陣痛,而最終市場力量會為個人及社會帶來最大的回報。例如以工程師專業,大部份工作都由顧問公司或私人企業執行,政府可以將執行工作外判,只保留少量公務員負責監管及法例方面的工作。同樣地,大多數醫護、社福及教師等工作都可交由市場負責,薪金都由市場決定,避免同工不同酬的問題。

但以上建議,恐怕只是筆者一廂情願的想法。皆因為官之道,想要升職加薪,並非努力工作以求破格提升,而是想盡辦法令機構膨脹,因而要增加管理階層,變相製造更多升職的機會,以此不斷惡性循環,令政府架構越加腫脹。再者公務員及與其薪金掛的機構,代表著數十萬龐大的選票,令很多議員都不敢對公務員福利事宜表態。正如今次公務員薪酬及趨勢調查,除了自由黨的零星意見之外,其他民選議員又為什麼忽然變得沉默呢?






2007年6月30日 星期六

10年生意兩茫茫

回歸十年,潮流興講回憶,我都唔執輸,review一下,睇下過去十年,市場競爭點樣激烈法。唔經唔覺,我離開打工行列都超過十年,我地從事TMT行業承建商,因為多數對住D客都係大公司,乜鬼生意都要去投標,而且因為全球一體化,除左要同本地公司爭,仲要同海外公司爭。

但同一大小及複雜的job,過去十年D價錢就差好遠,好似十年前一個用10 mil到既job,今日如果你bid超過3.5mil都唔駛諗有機。咁究竟點解平左咁多,邊度慳左錢,可以平咁多。理論上要平左65%,應該每一個價錢結構成份,都平左65%,我試下分析D價錢結構,睇下做唔做到:

1. 材料: 科技材料費有D平左好多,都有一半(50%),亦有D冇乜點平,尤其果D同原材料有有關既,因為金屬及石油副產品近年好貴,計晒所有,可能都平唔到30%


2. 伙記人工: 都叫做專業,唔單止冇減過,醒果D仲double左,工時亦冇乜長到

3. 地盤工人: 話晒都係科技行業,工人都算係skilled labour,人工都冇乜點減,但工時就長左,effectively等於慳左20%啦

4. 利潤: GM由過去20%變成approach to but not less than 0% (有時Hi 野都變左negative)

如果你中學會考數學合格,你應該即刻睇到D數唔match,四樣野加起來,好似大纜都扯唔到去60%,D錢去左邊度, Where's is the beef ?

答案:經驗 and 創意

事實最後慳錢方法,就係靠「經驗及創意」,做到 Do more with Less。用聰明設計方案,以更少同更慳皮材料,難聽D講就係偷工減料,但唔影響製成品質素〈完全唔影響就假,總之核心質量及功能冇變啦〉,最後交到貨俾個客,而佢又滿意。


至於點樣work smarter ,我都唔知點講,大概一切從「心」出發,做野〈唔係講野〉要有heart,呢個講法雖然係糠D,亦係引爆你既小宇宙最有效方法。


借蘇東坡首詞,稍為改動下,互勉互勉:
「十年生意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存;千里戰場,輸左就淒涼。」

之後十年又點? 就好似我Blog頭講:有D迷惘。



2007年6月29日 星期五

MPF – 識得揀,先算係老闆

呢排MPF最熱門話題,就係收費過高,波蘿以前都提過,希望盡快通過競爭,將收費減低。為証明收費高,好多報紙都會用咁既計法,話如果供足三十年,隨時有40%俾左基金公司。

呢個講法,非常片面及有D誤導,其實市面收費最高D零售基金,除左1%年費以外,另加20%表現費,舉例每年增長20%(扣除收費前),咁一年就要扣你5%費用,如果三十年月供,計埋等於俾左70% D公司。但千祈唔好俾70%嚇親,如果你搵到呢隻基金,我應該恭喜你,因為最重要就係扣除所有收費後,你每年仲有15%淨增長,能維持呢個數字三十年,隨時令你發達,如果月供二千,三十年會累積千四萬(14 million)。呢個數字唔係神話,有一隻本地港股基金,十幾年來,扣除高年費及表現費後,每年增長仍高過15%。

所以我認為研究MPF收費是否過高,客觀方法係同市面一般零售基金比較,而唔係睇三十年係少左幾多%,如果真係幫你賺到錢,俾多D收費又點話。關於點樣將MPF同其他基金比較,留番遲D講。


今次想講既係好多人希望有得揀,即係伙記唔單止可以揀基金,甚至可以揀MPF公司,令多D基金公司可以參與競爭,咁D公司自然要減低收費。咁既諗法好正路,符合自由經濟原則,但諗深一層,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揀唔同公司,咁會計部每個月供款都幾頭痛,要填好多form,匯錢去唔同基金,如果人工(供款)經常變動,仲要跟唔同基金公司update D資料,另外D基金公司亦要加D人手,因為D老闆(尤其SME)可能因為週轉,容易遲遲未入數或入錯數。咁多野加起黎,增加基金選擇,最後慳到幾多收費,真係要睇市場力量。

再者,就算MPF年費收多一個%,條數長遠計好似好大,但比起揀錯基金既損失,年費算係小意思。如果你話開放多D選擇,一般市民又係唔係識得去揀。以我從匯豐MPF 01-06年數據分析,我將D數字整理,比較裏面幾隻主打類別:

類別 ********** 六年累積回報 **** 佔整體比重**
保本及保證 ***** 少於 15% ********* 25% **
均衡及增長 ******40% - 55% ******** 40% **
港股及亞洲股 *** 70% - 80% ******** 27% **

好明顯,有大約三份二人都揀左低回報果兩類,其中四份一仲揀左超低回報。數字好清楚,就算以匯豐MPF本身咁少選擇,依然大部份人揀錯,你話如果百花齊放,N咁多選擇,裏面一定有D質素差劣既籮底橙,最後揀錯會搞到臨老過唔到世。所以當大家咬牙切齒,要求減低年費既時候,唔好忘記掙大對眼,細心分析及了解自己需要,小心去揀,將來至做到老闆。





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是政策失誤 還是行政失當

關於羅范椒芬請辭一事,很多人理解為政策失誤,羅太因負責而下台。一般人認為羅太只是公務員,並非問責官員,但卻因為她一直勇於推銷政策,最終變成公務員問責,個人要付出政治代價。此事引起公務員界廣泛回響,擔心立下一個壞的先例,令公務員要為政策失誤負責,破壞其中立性及穩定性。

但查實今次聆訊當局指責的,是羅太干預學術自由的部份證供成立,主因是羅太利用本身權力,影響及要求教院高層,禁制某些教院講師發表不利言論。這樣的做法,筆者不認同是政策失誤,我只認為是行政失當。所謂政策失誤,應該是政策執行過程或之後,引致的不良後果。但今次事件明顯是羅太執行手法有問題,過程中她濫用本身權力,要求教院高層約束講師,並以辭退作為威嚇,這明顯是不恰當行為,並被法官定性為干預學術自由。


要以適當的行政手段應付講師言論,羅太應對講師的論點逐點反駁,並著副手草擬反擊文章,然後傳送予講師、其上司或甚至院長,擺出一個學術討論的平台,要求他們認清政策的真相。之後羅太亦可致電講師的上司,當面提出講師們言論中的「繆誤」,並歡迎他們前赴教統局再作深入討論。若能如此做法,不單能有效申明本身立場,迫使講師們更「周詳」地提出不同觀點,而且做法落落大方,保持高透明度,不易招人非議。


再者,教院講師本身因為利益關係,其論點是否持平亦值得商確。就以「小班教學」為例,如果加快全力執行,肯定對新任老師的需求增加,從而令更多教院講師可保飯碗,講師們的立場就難免變得:「好惡亂其中,利害奪其外」。而今次事件是否真的干預學術自由,我個人就有不同理解。教院講師在報紙發表文章,我會看成是一種表達自己意見的方法,不見得是甚麼學術研究。如果是學術研究,是否同時於什麼學術物發表,又有否要請其他學者參與研究及討論,如果僅於報紙發表,那恐怕是側重宣傳言論而多於學術研究。正如筆者常於自己博落發表文章,其中亦有數據佐證及分析,但我只當作發表言論,如我硬吹噓為「學術研究」,那恐怕令真正的學者捧腹。


就算不是干預學術自由,但以權力打壓言論自由,也是極不恰當的行為。正如我前文所述,羅太現職廉政專員,相對於其他政府職位,大家對其品格都有著最高的要求,此亦導致羅太請辭的下場。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巴菲特 – 愛的回報

好多智慧型的投資者,都會將股神巴菲特作為偶像,並且經常閱讀股神大作,對股神金句更加琅琅上口,其中最為膾炙人口幾句包括:

1.投資三大教條: 第一,儘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二,儘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三,堅決牢記第一、第二條。

2.要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3.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時候,你才知道誰一直沒有穿泳褲


好多名言是係知易行難,主要係內心總有貪念及恐懼,加上難以克服的心魔,無辦法做到股神所言。而且好多決定除左心理質素以外,timing亦最重要,而timing之準確與否,取決於資料掌握及分析,但更重要的恐怕仍然係「運氣」。就算你完全擁有股神的特質,但如果欠缺運氣,一樣難以大成。所以我經常講,巴菲特能夠成為股神,除左佢既IQ同EQ之外,運氣亦功不可沒;假設巴菲特返到二十歲,有同樣智慧重頭開始,我就唔信佢最後能累積千億財富。當然。以佢IQ及EQ,要累積幾千萬或甚至幾億財富就應該問題不大。

最近巴菲特及蓋茨同時接受訪問,股神被問及自己最大成就,佢既回覆:

「我最大成就係:我愛的人,同樣愛我」,

一個非常簡單的答案,但係就發人心醒。原來股神最自豪唔係千億身家,亦唔係每年二十巴仙回報,亦唔係世人既崇拜,而係好humble咁享受愛人同被愛既感覺。

當我地埋頭埋腦去爭取多一點金錢回報既時候,又有冇忽略身邊既人,小左關顧佢地,而同樣地佢地又有冇小左care你呢。有時唔駛等到發達先去關顧身邊人,只怕到時你已錯失好多機會,而有D機會走左係錢買唔番。我好多時見同輩朋友,放左好多時間同心力係工作上面,希望做到最好,繼續升職加薪,但就往往忽略左身邊人。好多時候,賺多左D錢買唔到你需要既愛,但因為顧住賺錢而損失D愛,就有錢都買唔番。寫到咁鬼感性,皆因近年幾位同齡朋友都相繼蒙主寵召,自己更加覺得親情及友情可貴,希望藉此自勉。

巴菲特咁中意投資,唔知佢有冇將愛睇成一種投資。我意思就係你要付出愛作為本金,然後用盡方法,去爭取最大的愛作為回報。只求愛人(本金),不求被愛(回報),恐怕只有聖人先做到。



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

月供投資 – 免貪心,破恐懼

股神巴菲特有幾句投資格言:「恐懼和貪婪,是兩種傳染性極強感覺,並經常在投資界出現,他個人不同之處,就是“當別人貪婪時我恐懼,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股神的意思好簡單,就是當股市狂升時,你要變得謹慎而唔好貪心入市;而當股市大跌之後,你反而要變得進取而勇敢入市。但世事往往知易行難,人性行為剛剛與股神所講相反,因此當股市大升時成交亦大增,股市大跌後成交就萎縮,正反映一般股民脆弱的心理狀況。

定額月供投資,包括月供基金、月供股票或甚至強積金,都能幫助股民克服上面的心理弱點。因為是每月定額付款,你於股市急升後能買到的unit會減少,即係變相減少投資,強迫自己變得恐懼(謹慎);而當大市下跌之後,用同樣定額你能夠買到更多unit,即係令自己變得貪心(進取)。因為所有買賣都是電腦處理,到時到候就扣你筆錢,自動用當時市價買入unit,一切不經人腦,避免個人的貪心及恐懼所影響,所以月供投資做到股神的要訣。

再者,股市特色都是長遠向上,但短期會有波動,而一般波動都係:跌得快,升得慢,因此按一般統計觀察,在漫長歲月裡面(月供最少要有十年期,才將充份發揮優點),總是升的時間比較多,跌的時間比較少,因此月供計劃剛好能以統計優勢,長線捕捉大部份的股市升幅。

講咁耐,就用過去六年半MPF供款期為例,期間恒生指數升幅,再加上每年的3%派息,約等同76%累積升幅。但如果以月供MPF恒指Tracking Fund,扣除2%收費後,累積升幅都有82%,比起一鋪過買有6%額外增幅。

月供投資投資的好處,正好減低時間的風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三衰六旺,任何一次過的投資重鎚,話之你之前有幾詳盡分析,都有機會出錯,亦有機會撞正大市調整或股災,咁就損失巨大。月供方法能夠用時間分散風險,提高回報,減低風險,正是所有投資者追求的目標。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羅范椒芬 – 脫軌火車頭

幾星期前跟友人閒談,提及教統局風波聆訊一事。我當時指出,羅太那位三十年同學的證供,對羅太涉嫌干預學術自由一事非常不利,皆因其同學供詞可信性很高,包括:1)三十幾年同學,而且兩人並無恩怨,不可能惡意中傷;2)其同學並無牽連於教院人事及研究糾紛,沒有需要講大話;3)同學不單清楚記得羅太用字,並確認曾因此事而查閱的相關文章,以上種種證據足以令羅太百詞莫辯。我當時並謂羅太作為廉政專員,背負著香港其中一個最大的商譽,若果法官判她是一個不誠實的證人,恐怕羅太再難繼續此職位,最後只有辭職收場。

但友人作為工程界人仕,可能感到業界貪污有惡化跡象,對廉署過去幾年的表現不甚欣賞,指廉署近年除了打打烏蠅,插手一些雞毛蒜皮的商業罪案,起訴一些濫用房屋津貼的小公務員外,就看不到有甚麼建樹,並笑謔廉署神話已隨著英國人離去,這個生銹招牌也沒有甚麼犧牲價值,而羅太的命運,大家就等著瞧吧。

明顯地,特首之前已經作了最壞打算,就是可能要同時犧牲車馬:李國章及羅太,我相信他倆的候任人選亦已經準備就緒,對於今次只有羅太被指責,情況已經算是受到控制。同時羅太亦表現到豁出去的態度,藉著辭職信對現實的不公作出最後控訴。羅太對教育工作的熱誠及努力,恐怕無人能及,但她行事的手法,就不能做到因事制宜,往往只是以硬踫硬,即使面對教協這座大山,仍然不顧一切,最後只有焦頭爛額,把個人的信譽都毀掉。再者,她批評教院學者的方法,實在過於粗疏及橫蠻,給人一種極權高壓的感覺,種下今天的惡果。其情況就好像脫軌火車頭一樣,毫無方向的橫衝直撞,除了傷及四週途人以外,最後自己亦會粉身碎骨。而她的淒然下台,亦會對現任公務員鐵飯碗的神話,做成一定的衝擊。

小弟畢業於八十年代,當時只有兩間大學,其次的是理工學院,再其次的是其他書院及師範學院(教院前身)。說實話,師範學院在眾書院中的地位一直敬陪末座,其畢業生水平亦可想而知。教統局成員很多都是大學中的精英,我想他們每次到學校觀課,目睹老師的表現,心裏一定覺得不是味兒,內心更希望盡快改革,提升老師的水平。只是凡事都講求技巧,而且亦要因應老師的水平,提供適合的改革方案及步伐,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會做成反效果,加上老師們有教協及六萬選票作為護甲,最終必會極地反撲,做成今天兩敗俱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