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一葉扁舟海嘯中

中信泰富一鋪勁蝕155億,除非你係老闆或者係老闆個女(仔),否則好彩就要執包袱,唔好彩就可能要食皇家飯。作為一個打工仔,莫講話蝕155億,就算係蝕15億都一定冇得留低。

既然係數佬出身,都應該知道乜野叫風險管理。玩亞Q輸身家例子,最近係上市公司之中,都有幾個例子,好似鴻興印刷就係年初出事,以亞Q合約做外匯對沖,最後將多年基業拱手相讓他人。作為上市公司財務總監,應該知道呢個慘劇,做沽對沖要知所進退。今次輸左公司市值一半,如果唔係有母公司打開口牌照住,加上有紅衣護身,公司恐怕要即時摺埋。

按照
報紙資料,公司未來兩年要三十多億澳元資金,但根據亞Q條款就要接收逾90億澳元,好明顯就係對沖過籠。既然有鴻興先前的教訓,D數佬又點解會輸到咁慘。我唔想用陰謀論來估,因為董事局究竟做過D乜,應該要向證監會同小股東解釋。但如果輸到咁金,一定係個亞Q合約個價set到好盡。同ELI差唔多,亞Q都係類似沽出認沽期權,可以係贏粒糖、亦可以輸間廠。

我相信數佬應該自己計過風險,然後先去簽份約。可能有人要爭取表現,又或者老闆要交功課,唔單止要做對沖,重要幫公司賺錢。如果澳元市況上升或保持淡靜,公司可以收取期權金,增加投資收益。加大力度做亞Q,就可以增加期權金收入,作為額外投資收益。但針冇兩頭利,被迫要接受銀行更棘既條款,除左加大注碼,重要承受逆市加倍接貨風險,最後就走上絕路。

大家可能會問,點解會輸到155億咁犀利,就算輸15億都好離譜。現實就係無論輸155億或者15億,打工仔都一定要執包袱。反正都係OPM,咁就有道德風險,如果賭到最大,就可以將“順景”下既利潤最大化,增加自己既花紅。反正如果逆市既話,兩者都係執包袱收場。作為打工仔既,可能都會好似特首話齋:賭鋪勁。問題係既然有鴻興事件,董事局究竟有冇人問過最簡單問題:“喂亞邊個,近牌澳元升左咁多,如果掉頭大跌,worst case 會係點?”。究竟有冇人有common sense,問個呢條問題,而又有冇人將答案美化,抑或有人覺得呢D係百年一遇,非常假設性,唔會咁好彩發生,然後抹殺個風險。

金融海嘯當前,百年老店要關門,上市藍籌勁蝕百幾億,散戶都變成一葉扁舟,祇求係海嘯下幸存。連國家債券基金都倒跌10%之時,波蘿游為求自保,唯有轉移陣地,以分散重投方式,落注幾間銀行做定期,希望以4%的年息保暖,渡過這個寒冬。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低風險與零風險

波蘿游作為一個年紀日長的投資者,近兩年亦有購買債券基金。自己組合裏面有幾隻債券基金,包括全球國家、亞洲國家及新興國家,風險程度各異。一般零售債券是單一資產,由某一國家政府、機構或公司發行,風險集中於單一機構。而小弟購買的債券基金則強調分散投資,每隻基金都涵蓋超過五十隻不同的債券,包含不同機構及年期。因為分散投資關係,債券基金比起單一債券更能分散風險,但前者的壞處是要多付管理費。

香港證監認可的債券基金數以過百,在花多眼亂之下,我主要是揀選一些名牌基金公司,歷史悠久及近年往績不俗的基金。如果不包括今年表現,它們過去幾年的平均年度回報約5% 至10%,而觀乎前十數年的走勢圖,大致都是平穩及慢步向上,甚少有巨大波動。

但今次的金融海嘯,能稱得上百年一遇,當然非同凡響,連我的債券基金亦難倖免。就以過去三個月為例,我的基金價格跌幅由6%至20%不等,而這樣的跌幅,恐怕是這些基金十數年歷史中未曾一見。我初見到如此跌幅,還以為電腦報錯價,立刻上網查看究竟,才發現市上的同類債券基金,原來都有相若的跌幅,意味各類債券價值都急劇下跌,算是百年一遇的局面。如果一個有五十隻債券的基金價格整體下跌20%,即意味其中有少部份,例如其中兩三隻債券損失慘重,或者已經泡湯,可能是面臨倒閉的公司債券,也可能是冰島債券,又或部份國家的信貸急跌,令其債券價格亦一瀉如注。

對於今次債券基金的損失(比起股票組合已經好得多了),小弟只能嘆句唔好彩,又既然是百年一遇,一世人應該只此一次,能有些經歷,雖不能講話不枉此生,但也肯定是眼界大開。

對於有人錯以為債券沒有風險,更藉此認為銀行誤導迷債為零風險債券,根本是事後孔明,不願接受非常的現實。以今次債券基金的空前跌幅,證明如果身在非常時刻,國家債券一樣可以損失慘重。而且就算撇除迷債的CDO資產不談,單以它與幾間公司信貸相連的性質,類別等同公司債券,加上
火燒連環船效應,風險與低信譽公司發行的債券無異。只是很多散戶不顧接受百年一遇的事實,將高風險的公司債券看作低風險債券,然後再將低風險等同零風險,可以話係當金融海嘯無到過。

後話:很多人指摘雷曼將高風險及複雜CDO產品售予客戶,加上零售銀行為虎作倀,擺明是粉絲當魚翅,與寶藥黨無異。我認為這些都是事後孔明,試將時間回撥到兩年之前,莫講話銀行睇唔到風險,就算雷曼都會覺得以CDO的AA至AAA信貸評級,絕對是優質資深,否則早就善價而沽,點會保留作為抵押品。兩年前的雷曼固然未知風險,就算是兩個月前亦未知大難臨頭,不然又怎會走上末路。說雷曼出售有毒產品以圖巨利,是高估了雷曼的智慧,亦錯解了時勢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迷債風險 -連環船起火

波蘿游在前文「迷你債券-何去何從」提到,雷曼迷債最初出售時,它的最大的風險,不是政客或傳媒認為的結構性資產,亦不是雷曼本身的穩健程度。以兩年前的市場資訊,兩者都有AA的信貸評級,比起其他公司如渣打或和黃等的信貸還要高,以今天的資訊去批評雷曼或其資產為高風險類別,只可說是馬後炮,人云亦云而已。

小弟在前文指出迷債的最大風險,是發行商採用了火燒連環船的戰術,只要六間相關機構任何一間出事,發行商就可以提早贖回(不同於政府要求的回購),而贖回價格只會百分百參考出事機構損失的價值,而並非按六分之一的減值計算。即係等於將風險放大六倍,而我相信發行商就以此賣出六倍的CDS套利及對沖。只要小心閱讀銷售書,就能了解到這正是產品的核心風險。

相關機構爆煲,觸發債券提早贖回,就發生在星展的結構性零售產品之上。根據
報導,其產品與八間公司信貸相關,即把風險放大八倍。只是恰巧雷曼是八間之一,而它的價值又差不多跌到零,以此為贖回價計算,那些星展產品的優值可能已煙消雲散。換轉如果相關機構是North Rock 或 Washington Mutual 等,其結果亦是一樣。悲觀再想深一層,以今天的形勢,誰敢擔保在2011年前,即產品到期之前,另外七間公司仲係全部屹立不倒呢?

因為星展是發行商,即等於莊家圍骰通殺,winner takes all money。亦可能因為覺得自己贏得太多,怕官府或散戶反撲,星展即時表現得非常「關顧」客戶,主動與客戶開會講解,並以逾百人處理投訴,承諾如果證明有職員誤導某客戶,銀行願意百分百賠償。在商言商,如果莊家圍骰通殺所有散戶,對個別苦主作百分百口水,銀行只係贏小一點,就當是公關宣傳支出,其他仍然通贏,又何樂而不為。

反之那負責零售雷曼迷債的廿一間銀行,除卻小數刻意誤導客戶的職員外,大多緊守崗位,擔當著中介的角色,只從中賺取一兩個%的佣金,但就要背上包底的重責,隨時可以損失億元之數,可以說是黑狗偷食,白狗當災。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耆英港第一期

今日新聞報導,政府將批出天水圍一幅六萬多平方米的土地,撥予房協發展長者綜合社區,包括長者住屋,並提供看護、送飯及康樂配套服務。房協表示,計劃預計五至六年內完工,相信會能帶動天水圍的就業,預計可提供八百個新增職位。

波蘿游以前曾經提出
耆英港計劃,今次以房協先行,可以算是計劃的第一期。因為是房協出馬,相當於計劃的居屋版。小弟熱切期待大型地產商也積極參與耆英港計劃,興建更多元化的長者社區,質素可能與私樓的大型屋苑看齊,甚至包括耆英豪華服務會所。

發展商亦可發行債券集資興建耆英港,讓那些富裕長著,除了定期存款及迷你債券以外,有更多投資機會。而且投資於自己居住的耆英社區,更可藉債權人(或股東)身份,監察自己的資產如何運作,真是一舉二得。



後記:

今天再看報紙,得知房協打算興建600個單位,讓資產在三百萬以上人士申請。波蘿游稍作計算,假設每個單位平均600呎實用面積(約800呎建造面積),在六萬平方米土地上興建600個單位,相當於0.6的地積比率,比起山頂的獨立屋的0.8倍還要寬敞。計劃就算不仿效大型屋苑的6倍比率,而以低密度的2至3倍為基礎,已可以將單位數目增至2000個,創造更多供應及職位,而仍能保持寬敞的退休環境。

按今次計劃的比率,等同將山頂地皮交予房協發展,因為房協品牌所限,根本是浪費資源,無法達到應有的市場效益。如果交予私人發展商,以如此低密度發展,肯定可以攪一些類似錦繡及加州花園等級數的長者社區,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希望房協以實際情況出發,不要好大喜功,應該以提供更多單位及職位為先,把單位數目增至2000個以上。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迷你債券 - 何去何從

今日明報即時新聞以“出現和解曙光”為題,報稱有迷債苦主與銀行達成協議,銀行願意退回部分投資款項。波蘿游前文指出迷債款項有百億之數,而銀行只從中賺取約1%的“蠅頭小利”,我很難相信銀行會輕易妥協,甘願奉上百億賠償。我估計這只是極少數的例子,可能苦主手執銀行痛腳,足以證明銀行職員曾經誤導苦主,否則銀行絕對不會隨便打開缺口,讓滔滔洪水湧進。當然,“消息”亦可能是政黨的宣傳手法,以增加黨及苦主士氣,並以反間計分化不同零售銀行。

波蘿游雖非金融人士,亦趁假日細讀星洲版的
迷債銷售書,一則是滿足八卦心態,亦可藉此補充一下金融知識。我最有興趣的,是整個迷債的賺錢模式。一般人認為是發行人以風險高的劣質CDO,但只付上區區5%年息套利。對此小弟有不同見解,很多迷債都是06年中出售,那時美國樓市還處於上升軌,市場更沒有甚麼次按危機,我相信那時的雷曼及評級機構,都相信用作抵押的資產,絕對是優質貨色,不然亦不會有AAA評級。

一般由美國或西歐政府發行的債券,及美國政府保證的債券,例如房利美等,
會被評為AAA的最高信貸評級,而最佳的商業機構,例如匯豐或花旗等會評為AA級,其他的香港大藍籌則可評為A級。根據基本債券知識,AAA級因為最為可靠,違約機會最低,發行人需付出的利息亦是最低。

舉例來說,如果美國政府債券的年息是4%,那些AA及A級債券,可能要付上6%或更高利息才能吸引投資者。其中的2%分別,就是投資者願意承擔較大風險的誘因。銷售書提到迷債會與六間公司的信貸情況相關,它們都是匯豐、和黃等大型藍籌公司。根據銷售條款,只要其中一間公司信譽有變,發行人就可以提早贖回債券,而贖回價錢只會以首先違約公司的資產變化為依據。換言之,六間公司只要有一間倒閉,即其信貸變成零,投資者損失的不是六分之一,而是百分百。一些人以為迷債有六間公司分散風險的功能,是完全誤解,實情是條款以火燒連環船,只要有一間倒下,即以此埋單計數,變成一鑊熟的局面,而我相信發行商就是以此連環船套利。

很多基金都會擁有匯豐或和黃等藍籌發行的AA或A級債券,基金在收取比AAA債券多出2%利息之時,亦擔心大藍籌有違約風險。為了保障本身投資,就衍生CDS這門衍生產品。即有雷曼等投資銀行願意為基金承擔藍籌違約的風險,但每年就收取一些保費。因此,如果基金願意付出1%的CDS保費,即可大大增加保障,接近AAA級數的穩健程度,但仍然比直接投資AAA債券多出1%的年息。

波蘿游不懂用深奧的微積分去計算風險及回報,只能以簡單的市場數字去證明本身論據。銷售書聲明是以AAA的CDO作抵押,一般而言(但願如是)是CDS再加上AAA債券(即政府或房利美等)。基於可以用迷債六倍對沖CDS風險,發行商可以向六類基金各收取1%的保費,即總數是6%的收入,而藉迷債的投資者以連環船型式同時對沖,再加上本身AAA債券的4%收入,即共有10%收入,而把1%分予零售銀行,1%用作掉使費,5%付予散戶投資者,本身仍穩袋3%收入,而風險則成功轉移。

在最初投資迷債之時,散戶的最大風險,是置身於連環船之上,面對六倍風險。但正是世事難料,人算不如天算,連環船沒有起火,反而指揮台首先起火,攪得各方人仰馬翻,事件沒有一個贏家。

那些AAA抵押資產,一直經由託管人保存,匯豐正是香港迷債的託管人。託管人有責任將資產處理,扣除使費後,妥為出售套現償還予散戶。希望真如小弟所料,裏面的資產是CDS再加上大量AAA債券。即使近日市場波動,AAA級的政府或保證債券價格依然穩定,就算付上清算等使費,散戶損失亦不會太大。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誰為債券定分界

雷曼迷你債券的債主,一剎那變成苦主,甚或退休金泡湯,對於辛勞一生的中產(有幾十到過百萬算是中產了),當然是十分傷感。正如財爺所講,令人大分同情。

但有不少苦主及政客,投訴今次的產品並非債券,藉此表示銀行有誤導成份,小弟就不能苟同。根據基礎金融課本,對債券有清楚定義。只要你購買的產品,是先付本金,然後定期收取固定銀碼的利息(也可以是零息),到期本利歸還,已可以稱為“債券”,發債機構背後是甚麼產品抵押,並不影響其“債券”定義。

投資債券主要有兩類風險:利率風險及違約風險,而今次是違約風險。

債券普遍給人穩健的感覺,只是相對於波動較大的股票或商品而言。債券也有垃圾級別,要靠高息吸引債主。而高風險債券類別,違約機會亦較高。以新加坡的雷曼迷你債券為例,其抵押產品的保證信貸評級為AA(香港的迷你債券評級則未見有傳媒報導)。年多以前,擁有國際評級機構的AA信貸評級,即是跟匯豐的債券同樣穩健,比和黃及新地等大藍籌還要可靠。

但任何可靠或穩健,都只代表一個極低的違約機會率,但絕對不會是零機會,例如戰爭就可以將任何最高評級的債券化為烏有,誰人又保證有生之年可以免於戰難。如果運氣不佳的話,就算你穩陣到戴盔行騎樓底,都可以因為騎樓倒塌而出事。

究竟今次AA級別的產品泡湯,是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只能怨自己黑仔;還是評級機構沒有盡職,例如沒有及時更新評級,只提供過時或失實的資料;又還是發債機構利用了快將過時的評級,自知產品快要爆煲之前,乘機發債予散戶,以此將風險轉移。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要麻煩監管當局去找出真相了。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迷你債券 – 誰是誰非

今次雷曼迷你債券「慘劇」,真係禍延甚廣,攪到唔少人臨老過唔到世。我睇左幾份主要報章,都冇清楚報道認購文件內容,攪到好多評論員都係靠估,黎分析D運作模式。我見好多學者被訪問時,都係一知半解,唔知D野點work,但又要扮pro,真係十分難為情。照計當日散戶認購時,應該有本電話簿咁厚既認購書,今日冇softcopy在手,都可以借本電話簿俾傳媒研究,等大家唔駛靠估。

反而新加坡網友 lion investor,就有提供新加坡版既
雷曼迷你債券認購書,波蘿游本著求知精神,即時借黎研究一下。星洲版迷券同樣參照幾間星洲及國際公司信貸,其中包括匯豐及渣打,我估計玩法同港版大同小異。但星洲版並冇擔保人,反而根據報紙講,港版就有雷曼做擔保人。

我快讀星洲認購書,裏面清楚指出風險如下:

1. 參考公司〈即匯豐、渣打等〉信貸情況改變(例如面臨危機,以致評級下降,或有違約事件),可以引致部份及全部損失
2. 抵押票據的潛在証券(CDO是也),有價格下跌風險,可以引致部份及全部損失
3. 擔保人未能執行職責(只適用於港版)

星洲迷券書強調CDO最少是AA評級,但最頂癮係本書冇講係邊種CDO,並聲明只要評級夠秤,無需披露CDO係乜東東。

結果係:顯然匯豐、渣打冇事,但CDO個價就可以大跌(因為認購書冇講係乜CDO,冇人知跌幾多),加上擔保人雷曼自己摺左,變成無法買賣。我相信迷券最後淨番幾多,主要睇CDO剩番幾多,一時間真係冇乜邊個答到。

我估計金管局批准迷券零售,主要參考有AA評級資產抵押。一年之前,D所謂AA評級資產,應該穩陣過渣打及和黃等大藍籌債券,金管局點會諗過踏中百年一遇塊蕉皮,D零售銀行可能一樣烏SirSir,信晒AA級,除非散戶英明神武(係既通常唔會買債券),識得熟讀風險分析,否則難以倖免。

千錯萬錯,都係評級機構最錯!




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明日之後

以前的金融爆煲事件,大家普遍稱為金融風暴。而今次的金融骨牌效應,坊間則稱作金融海嘯。我覺得以海嘯形容,比以往的風暴更為貼題,風暴一般以線性移動,破壞力集中於線性軌跡之上;而海嘯則沿於海底地震震央,以360度向八方造成破壞,各方無一倖免。今次美國震央開始,破壞範圍無遠弗屆。

港股自03年沙士回升以來,經歷了四年大漲小回的局面,成就了不少哎股神。波蘿游一向認為要考驗投資能力,必須經歷完整的股市牛熊周期。恒指在過去四年的平均數,約為19000點,與去週收市價相若。即是過去四年以月供入市,今天平均只能累賺取了一點股息。如果以今天結算,能夠在過去四年投資當中,獲得正數回報,算是與大市看齊,成績已經是中規中矩了。

08年港府入市及去年增持港交所股票,都被不少人指責為干預市場,破壞自由經濟。但觀乎今次歐美這個自由經濟發源地,他們政府的救市手段,恐怕要令擁抱自由經濟主義的人,要對自由一詞重新定位。以美國政府為例,不單以個人判斷或喜好,選擇性地出錢拯救個別公司,還即時改變遊戲規則,禁止拋空金融股票。就好似球場上面,一個人擁有球員及球證的雙重身份,並即時改變球例,以令將對手(淡友)擊倒。對於一向被西方國家指指點點的發展中市場人士,大概會看得目定口呆。

波蘿游明白今次事態嚴重,以非常手段應付,算是情有可原。港人經歷了五十年的經濟增長,只面對過千禧年初的輕微衰退,其時的8%失業率,相對於美國30年代大衰退時的25%,只算是小巫見大巫。而波蘿游對美國大衰退的最大感受,源於羅素高爾《擊動深情》一片,因為經濟衰退,主角雖是拳擊好手,亦要靠搶做搬運工作為生,並且要經常捱餓,空著肚子出賽。能夠避免大衰退,今次每位美國人要額外負擔千多美元的國債,也只能一聲輕嘆。

今次事件的基本原因,可以說是美國人的放縱消費,毫無管制的借貸,只盲目以為樓價上升,就可以抵消債項,再加上各式的金融包裝,以不同衍生名目出售,令人難以評估風險系數。其中評級機構要負上極大責任,就以AIG為例,儘管基本因素無異,幾間評級機構可以在數小時內,同時將AIG評級大幅下調,他們分析公司的準則及能力,實在令人側目。但我少見傳媒就今次金融海嘯,對評級機構有任何批評,小弟要為今次嚴重損手的債券持有人,出句聲消消氣。

對於評級機構今後的評級,大家還認為有多少參考價值?







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主動式與被動式配票

08立法會選舉曲終人散,有人歡喜有人愁。泛民全港直選得票率由04年的60.5%跌至今次的59.3%,整體下降了2%。但泛民直選得票率卻由18席增至19席,增長了5.5%,明顯有額外進賬。對於如此結果,一般學者認為是幸運使然。波蘿游初看結果,亦以為幸運之神的照顧,但細想之後,我認為過百萬人的投票行為,必受制於或然率定理,不容易為幸運所左右,應以科學方法解釋。

其實泛民得此優勢,主要是比例代表制所賜。簡單來算,單以59.3%的得票率,就取得30席之中的19席,即63.3%的議席,明顯是額外收獲,實為比例代表的結果。所以,傳統智慧一直以為比例代表制不利於泛民,是與事實不符。但要在選舉中發揮代表制的優勢,必先要分開幾張名單,在同一區出選。04年泛民於新界東以七子連珠的鑽石名單出戰,正犯了代表制的大忌。

但以多張名單出選,必須避免選票過度集中某名單,而配票的成效就變成勝負的關鍵。一向以來,建制派因為資源充足,可以在選舉當日進行大型票站調查,即時調動鐵票及改變催票重點,鐵票選民都以被動式投票,以達到平衡選票的功能。但今次因為各種選前風波,令票站調查難以有效進行。我估計除了港大調查隊因為品牌效應,可以獲得較可靠數據外,其他政黨當日的調查數據,恐怕山埃成份甚高,令建制派配票功能失效。其失敗個案包括:葉劉搶盡蔡菜子得票,致其輸給余若薇;劉江華團隊,未有將多餘票過戶予龐愛蘭,最終負於劉慧卿;就算是西九的梁美芬,儘管李慧有過萬餘票在手,未有適時過戶予梁,令梁只是以二千多票險勝毛孟靜,可以看成配票失效,但僥倖成功。

建制派因為票站調查誤差,以致配票失效,而資源匱乏的泛民,連票站調查資料都欠奉,又如何配票呢?我認為主要是靠兩大選舉前數星期的民調,民調以滾動式進行,每星期都會更新各區候選人的預計得票率。這些數據給予部份泛民選民重要資訊,可以適時調節選擇。對很多泛民選民來說,如果同區有幾位泛民候選人可供選擇,選舉意向主要是以扶弱為主,最終令各名單得票相若,盡量發揮配票功效,避免投下多餘票。

如果留意數星期來的民調數據,有部份泛民名單雖然初時落後形勢,但因為泛民選民主動調節意向,以主動式配票,間接反映在滾動調查結果上,令初時落後的泛民候選人,得以在後期的調查上升。反之在初時調查數字較高的泛民候選人,在後期的數字則有所回落,最終各泛民候選人的預算得票相差不遠。在新西及新東各得五票的泛民,眾人都是魚生粥、僅僅熟,全部都是剛剛合格,沒有多餘票。泛民選民參照滾動民調,全家自行主動配票,擊敗了建制派的被動式配票。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塞錢入袋

與友人閒談,知道他前兩月剛有外傭上班,但因為政府最新「德政」,放寬豁免外傭稅期限,他前日收到德記女傭電話,只要付出千多元手續費,便可為他安排立刻終止外傭合約,再定新約,然後再於廿多個月後更新合約。如此一來,僱主就可以將免稅額由廿四個月,增加至四十多個月,扣除千多元的手續費,可以多六七千元。

期間僱主可能要做的,只是讓外傭出境一次,即深圳一日遊可也。僱主只要大筆一揮簽名,其餘由外傭公司代勞,就可以穩袋六七千元,加上外傭公司主動幫手塞錢入袋,相信沒有僱主會反對。誠如我
前文所料,估計政府最終要多付十幾億元,其中幾億由外傭公司賺取。如此德政,教人奈何。

只能希望得到數的僱主,能與外傭分享一下這份意外收穫。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

曾浮雲為了討好中產,七月時宣佈豁免兩年外傭稅,但因為要到九月一日才開始,引來不少僱主不滿。眼見中產來勢兇兇,加上傳媒撥火,政府要息事寧人,前天急急將施行日期提早致八月一日,而且故意手鬆,若僱主在今年八月簽約,到2010年7月前與外傭提前續約,豁免期便可以高達47個月,較原先優惠幾乎多了一倍。

政府以兩年免交費用,而不採取退款方法優惠僱主,為的是避免觸犯法例。而政府又以修法需時(立法會剛剛休會,修法要等幾個月),不願以修法去處理(儘管議員大多數會舉腳贊成)。但新的措施,明顯鼓勵僱主鑽空子,用盡方法令利益最大化,很多人定會提早解約,以增加豁免銀碼,足夠抵銷重新續約的使費。所以,一方面很多僱主無法理解細節,抱怨政策不清,變成僱主所得銀碼不同,造成不患寡而患不均。另一面,有識之士則早有打算,最大化自己利益,將會令入境處處理個案急增,也難怪生果報稱之添煩添亂。

政府原來的廿四個月豁免,約值二十多億元。但今次故意手鬆,外傭中介公司定會千方百計,幫僱主舔盡數,令公司自己可以賺取額外行政費用,甚至可能會與僱主及外傭分成政府的額外支出,最後將令政府支出大增。我估計政府支出會較原先增加十多億,而中介公司會拿去其中的幾億。本來打算益中產,卻間接肥了中介公司。最慘的是納稅人付了鈔,但因為施行混亂,多謝之聲未有所聞,但就怨聲媽聲震天。

反之如果政府等到立法會重開,立法以退款型式進行,就可以考慮未來兩年僱主實際所付,把款項實數退還,以避免不均情況。估計行政費亦不會多花一億,但就可以減少很多混亂,令市民很快受惠。但是政府知易行難,多做多錯,多錯多做,信心全失,令人痛心,教人擔心呀!

上次維港巨星匯,政府多花一億已引致官員受罰。今次更白白多花了十幾億,我認為必須要找人問責,請問今次是誰人最後定案,是局長,還是其老闆政務司長,甚至會否是曾浮雲的最高指令。是誰一意孤行,不以修法進行,而企圖以混亂手段強行過關?

轉轉話題,有報道梁展文已加盟新世界集團,我聽到真是火都黎埋。這是甚麼的價值觀,對盡忠職守的公務員來說,真是情何以堪。負責批准梁入職的官員,用了甚麼的準則,是否也正為自己將來打算?


但願這不是曾浮雲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錢從何來

政府上月公布,5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5.7%,闊別多時的通脹,正式重臨香港。其中食品價格升幅最大,按年升19.2%;升幅顯著的食品,有豬肉(56.8%)、牛肉(50%)、罐裝肉類(45.7%)、米(39.9%)、食油(36%)、其他肉類(30.5%)及淡水魚(23%)。

可能港人已被過去十年的通縮現象洗腦,覺得今次通脹來勢兇兇。但對於有廿年工作經驗的港人來說,通脹絕不陌生,按年6% 至 7%的數字只算是濕濕碎而已。記得香港九十年代初的幾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幅一直維持在10%左右。當時通脹主要是生產力帶動,通脹高時人工增幅更高,而基層市民主要是土生港人,現實及期望的落差較少,社會氣氛融和及高漲。

今次通脹重臨,主要是環球物價帶動,本地薪金整體雖然有增加,但基層薪金恐怕難以追上。環球商品價格波動的原因,總離不開長遠需求因素及短線炒賣,雖然中國及印度對原材料需求增加,但增加在過去年月不斷累積,也不是一下子急速上漲,原油及金屬價格在過去幾年的倍數跳升,還是弱美元引致的炒賣居多。

環球商品之中,以原油及金屬為例,不容易立刻增產,價格短期維持高企,是可以理解。但對於國內輸港的鮮肉及罐頭大幅漲價,只要農民及廠家見有厚利可圖,定必大幅增加產量,促使價格回落。我相信新鮮食品及罐頭價格,不可能長時間高企,年尾之前應該回順,會減輕基層市民的負擔。

立法會選舉將近,議員全部都盡情把握機會,以基層人肉沙包為盾,要求政府派米紓解民困。適逢政府自知民望下滑,更樂於束手就擒,盡情開倉派米。今次以一次過派米方法,大多數基層都獲得約全年10%的優惠,理論上是足夠抗衡7%左右的通脹。如果食品價格如我所願,在年尾回落,則基層變相會有額外花紅。

本來基層要求政府伸出援手,是可以理解的表現;但觀乎今次通脹,連一些富貴中產都變成大喊十,要政府減乜減物,我就不以為然。昨晚亞視就報導了一位乜生,但見乜生衣著光鮮,是有車一族,與太太及子女住在千呎單位,每季差餉四千元。乜生在銀幕前投訴支出大增,借機要求政府減汽油稅、差餉及外傭費。

我以簡單推算,乜生每季要交四千元差餉〈假設連地租〉,單位價值約一千萬。要供一層千萬單位,年薪約為一百萬,算是十分富貴的中產。以這樣的經濟水平,通脹影響甚微,但還要諸多要求,可以說是富貴中產之恥。在民粹主義抬頭的年代,議員伸手討選票,基層及中產伸手拿數,商家繼續上下其手,最後還是那句:錢從何來?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嫁入豪門

買家是外國上市公司的附屬公司,他們董事局成員都係打工仔,與小企的董事及老闆身份,對買賣的最終期望當然會有所分別。作為賣家的小企老闆看重價錢,但買家的打工仔高層則會看重自己的利益,例如會否因而多發花紅獎金,或獲得認股權,又或會升官發財,買賣價錢,或收購效益反而其次。

雖然小企已經人老珠黃,絕不sexy,但畢竟作為黃面婆,都算係好駛好用,擔擔抬抬粗重野包冇炸型。加上雙方認定業務上有協同效應(水兵嫁水師都奉旨適用的金句),而且小企業務亦包括部份亞洲城市,而老外一直盤據歐洲,收購可以幫助進軍亞洲市場,再講落去就係拓展環球業務,最後就進軍火星。賣方固然吹噓效益,我發覺班買家打工仔都樂意一齊吹,務求令董事局覺得方向正確。

方向正確固然重要,但成交價錢更加重要,買家呢方面就絕不留手。價錢因素取決於往績及未來,打工仔除了細閱及分析小企歷年賬目以外,仲要求我地提供五年計劃及預算。以小企一向無為而治,堅持既來之則安之的經營哲學,一切事情隨遇而安,今日唔理聽日事,只要年年進賬,有糧出,有息派,莫講話五年,就係每年都無任何預算。今次幸好買家預先通知,我地先有時間急急「製作」五年計劃,以進軍火星為短期目標,至於佢地信幾多,就大家心照不宣。

買家定價以過去營利及五年預算營利為基礎,然後以超低P/E定價。而且只先收購51%,因驚我地收錢太多會走佬,舊股東(董事)並須簽約一致留任數年,確保繼續「優良」管治,以令未來的營利達標。而將來數年的營利數字,會與收購餘下49%股權的價格掛。即係話如果未來幾年業績未如理想,老外可以用低價,甚至可能不用一分一文,收購餘下股權。條款算係十分苛刻,當然如果價錢理想,只要股到錢到,就甚麼條款都有得商量。

最後經雙方律師審閱條款細節,加上無謂建議及反建議(唔係點收果幾十萬律師費),老外最終入主小企,成為大老闆,而小企亦正式嫁入豪門,成為跨國集團屬下的一小員。







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有買趁手

眨眼,敝小小企已經開張十幾年。對於一眾小小企創辦人,如果佢地有D理想,有D野心,都希望公司有D發展,大致有兩條路行:

第一:擴大成為中中企,再變成大大企,甚至上市,衝出香港
第二:將小小企「谷大」,然後悉心包裝,將佢上市套現,或搵主好人家賣出去

對於我地D十幾歲小企來講,可以算係人老珠黃,好難再靠色相呃人,要搵主好人家實在唔易。同上年紀既港女一樣,唯有靠內在美去討好鬼佬。多年來我地同不少外國公司都有往來,終於兩個月前俾D英國佬睇上,向我地問價。對於一向無所事事既兩位大老闆來講,本來早已意興闌珊,早走早著既心態,今次真係姣婆遇上脂粉客,而波蘿游作為小小老闆,當然一切只有靠邊站。

雖然我都認識英國公司D要員,但對佢地公司認識不深,上網查佢地族譜,佢亞爺都來頭唔細,曾經鯨吞過一些數百億資產D公司,我地如果變佢地太孫,都可以叫做有D blue blood 成份。

英國公司既然有Blue Blood 成份,當然唔會無媒苟合,對我地是否小康出身,身家是否清白,都要查得一清二楚。因為佢地身在海外,又唔清楚本地風土人情,
當然是要委托逼科D本地人幫手。幾星期前就派幾位妙齡少女上來,準備翻箱倒櫃,查我地有幾多家當,過去D往績及身世。如果你睇過我之前
稅務貸款一文,就知道敝小企既會計同大老闆D財務水平,要應付這位經理級的逼科Auditors,恐怕會俾人笑到面黃,所以全程就由波蘿游頂晒。

呢幾位姐姐,可能見小弟咭片上面職位同會計及財務毫不相關,初時講野D語氣都幾重港女feel。波蘿游雖然唔係財務專業,但話晒都係N年前讀過乜鬼NBA(sorry 係 MBA),其中財務科D成績都唔差,果時D同學雖然係逼科要員及上市公司CFO,都問我借D功課來參考,佢地隨時係呢班姐姐既老細既老細。及至姐姐們見我對答得有節有理,不卑不亢,D聲線先肯減低番兩個bar。

我地為減省D行政工夫, D入數方法都人為地簡單化。姐姐們雖然對D數字無乜意見,但就喜歡搬D乜鬼會計準則出來嚇人,成人問我地點解唔咁咁做。我心諗如果做到咁繁,最後咪我自己做番。我換轉方法同佢地講,我地身家咁清白,一無賒借,二無包仔(冇subsid),家徒四壁,inventory都冇乜,只係銀行有D cash。加上呢幾年一直奉行100% dividend payout 政策,真係每個賺既都係真金白銀,冇花冇假。佢地接得呢單job,收二三十餅走唔甩,我地D身世咁簡單,日半就check晒收工,easy執啦。



過完逼科媒人果關,就係雙方家長見面,上我地公司做due diligence,中文唔知點譯。我睇英國代表隊既名單,嘩,駛唔駛咁大陣仗呀,有MD,CMO,CFO,再加Legal,大約停留一星期。

大佬,成個禮拜流流長,邊有咁多野睇?咁多野講呀?









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政治演員

四川八級地震災難還未過三七,華南十二個省市近期又暴雨成災,真是屋漏更遭連夜雨,令人嘆氣再嘆氣,造物弄人,不禁問聲老天夠皮味。

近日政府公佈副局長人選,其中最大爭議,是不少持有外國護照,但我對此就不以為然。我的觀點主要是從法理考慮,現時除卻局長外,紀律部隊的處長亦不能持有外國護照,副處長及助理處長都有機會署任處長,但為何從來未有要求他們不能持有外國護照,其中是否有居英權,議員門有冇去問清楚。如果對副處長沒有此要求,為何對副局長又如此逼迫,議員是否志在沛公。

國籍一事,我以為是政府的鋪排失誤,明知咁多人有外國籍,仲包括民建聯的惹火人物,早應該在名單未有公佈之時,就先放風指出不少候選人都有國際視野,並強調合乎法規,可令傳媒及反對派難以聚焦,打擊副局長人選。

讀過副局長們的履歷,都是一些持有星級學歷的明日之星,但是否就是最佳人選,我就有D懷疑。現在的政治家,好似奧巴馬咁,根本就似足演說家,好似前美國總統列根話齋,自己既演員背景,令佢更適合做總統。現代公共行政管理分工細微,各項都有專家及顧問提供分析及意見,最後政策成功與否,除了政策是否合適外,還看推行時的民心所向,如令政策推行順暢,則事半功倍。

要成功推行政策,一個口甜舌滑,講話有感染力的政客,比一個強於數據及分析的學者,前者更具備成功的條件。就以近日的醫療改革諮詢為例,牽涉到非常複雜的數據及分析,市民根本冇能力去了解。政客就乘機發難,以sound bite 鼓動群眾,強調政府打市民荷包,劫富濟貧等等怪論,更有民粹政客帶同基層市民反對,見此小弟真是笑到肚攣。真係既都知醫療融資過程,月入一萬至兩萬的初級中產最受影響,約佔在職人口三成。政府要其參加強制保險,就係將來可以靠保險去私家醫院,唔駛去公家醫院,同D基層市民爭床位。如果冇融資,冇預先買保險,公家醫院床位爭崩頭,初級中產會分薄基層“福利”,基層變成最大受害人。

講番D星級學歷副局長,政策分析及策劃方面,可能合其所長,但面對傳媒,演說及推銷能力是否升任,則不得而知了。觀乎候任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梁卓偉,並未辭去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及社會醫學教授,只是停薪留職,予人未有承擔的感覺。本來一腳踏兩船,乃世界仔本色,而如何表達及自圓其說,才是其價值所在。但今日經濟日報引述梁君回應,大意是:「停薪留職,也是承擔。。。而斷然離去,會對學生影響最大」。

傳媒質疑梁君的承擔,已經醞釀了幾天,按理他應該想好漂亮的回覆,但「停薪留職,也是承擔」的邏輯,與當年董生「留下才是最難」異曲同工。至於對學生影響,副局長按理會做到2012年,即要做足四年,四年晤見,恐怕人面全非,對學生點會冇影響,唔通副局長準備這四年兼職去大學教part-time?

要自圓其說,梁君大可說自己對醫療政策有研究及抱負,相信可以利用未來四年作出貢獻,正是承擔所在。以現時打算,覺得四年時間可以完成志願,而未來則會返回大學,繼續自己未有完成的研究工作,如此吹水,是否make sense 得多?




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也談甘泉

波蘿游作為小小企的小founder之一,深明創業危機處處,而首兩年更是高危期,大部份新公司都無法渡過。商管課程都喜歡分析公司的成功經驗,但我覺得別人的失敗經驗,才是更寶貴的知識。

甘泉航空失敗個案,媒體有不少分析及討論。其中以鄭大班昨天在信報的文章,分析最為廣泛,亦招來不少討論。大班在文章中羅列不少營運數據,絕非外人可以推測出來。大班及黃子欣是老友,亦同是未來AM台的股東,黃作為甘泉第二大股東,而大班又有航運經驗(實情只是港機的維修經驗),在過去水深火熱的年半中,黃必定有請教大班,是否值得繼續注資營運甘泉,過程中亦必提及不少數據,所以大班文中的分析數字,只能看作事後孔明。

大班認為甘泉失敗主因是由外行領導,這說法有點片面,股東們雖是外行人士,但行政總裁苗禮士是港龍創辦人之一,有豐富航運經驗。大班說甘泉營運長途航班,並非主要問題,反之選錯航線,才是重大錯誤。例如,他指出來往倫敦的航空公司及航班次數,遠多於飛往紐約的,前者競爭激烈,廉航應選後者。

我對此意見不甚贊同,競爭激烈與否,不應單看班次數目,因為班次眾多可能只反映旅客眾多,商機處處。競爭激烈與否,應考慮航班載客率,航班平均收費及估計毛利。而且,廉價航行對象,必定是對價格非常敏感,需求十分彈性的客戶,例如學生、回鄉、旅遊人士等,很多都是幾個月前已經訂好機票的。往返倫敦的乘客不少都是此類人士,而到紐約的則多為對價格並不敏感,而又隨時要改動時間的商務乘客。如果以廉價長途航程而論,我認為飛返倫敦,比起飛返紐約更有潛力。

至於成立廉價航空,短線是否比起長線更易生存呢?我認為考慮因素眾多,不能一概而論。美國短線成功經驗,主要因為有大量內需乘客,而內陸機的監管及經營條例比較寬鬆,提供更多營運空間。但如以香港為基地的短線廉航,必以飛往亞洲為主(假設國內不歡迎新來競爭),即變成國際航線,其他國家必定盡力保衛本地航空公司,處處加上關卡,情況有異於美國內陸航線。歸根究底,廉航要成功,必須找尋需求彈性較高的航線,並可以減少相對著地時間,令有限的飛機資源可以物盡其用。

廉價航空必須減低成本,包括資本開支及營運開支,才可低價吸客。甘泉規模小,無規模效益,每名乘客的資本開支,必高於國泰等。而營運開支則以員工及機油為主,過去兩年油價暴升數倍,令甘泉營運開支大增,欠缺天時,除非有百億資金唔怕蝕,否則不管甚麼營運模式,結果都是神仙難救。


做生意的成功與否,永遠都是決定於:

天時、地利及人和(能力)
(排名不分先後)。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醫療融資系列 (五)老人醫療知多少

對於好多年青Blog友來講,老人醫療可能是冇雷公咁遠既事,但如果你有長輩已到花甲之年,而佢地又冇儲足彈藥,你就變得責無旁貸。根據醫管局06-07年報,每名老人(65歲以上)的公共醫療支出是每年$16,000,以平均壽命82歲計算,則整個老人階段要用上27萬元。記住27萬元只是平均數,如果你運氣較差的話,隨時要用上五六十萬元,而且呢個係政府支出,如果幫襯私家醫院,參考我前文分析,咁就150萬都冇得剩。

要應付上面既開支,除非係小數富貴退休中產,否則冇可能負擔得起。就算係富貴老人而有足夠儲備,恐怕都寧願留番俾兒孫,唔肯拎出來俾醫院。最後會點?當然都係公營醫院負責,提供幾乎免費既醫療,納稅人付鈔。根據統計處
市民健康調查,會光顧私家醫院的老人恐怕不超過5%。所以政府的融資方案,是希望收入中上〈$10k〉的在職人士(約佔該批年齡人口三份之一),能早作準備,老了能夠自己負擔醫療開支。即係政府希望佢地依靠自己的比率,會由現在的5%,增加到將來的33%,但政府依然要大幅增加開支,去應付其他三份之二的老年人口,比起現在的醫療服務及床位需求,大約還要增加30-40%,咁將來就要辛苦而家未到三十歲班後生仔喇。

要準備老年醫療支出,當然要早作準備,例如預先儲錢,或者買保險。但正如上面所講,健康充滿變數,醫療支出亦可升可跌。除非係富貴中產,否則單靠儲錢,唔保證實夠錢醫。而且中年變成老年,入息亦變成零,除非資深審查,否則就算是富貴中產,一樣大條道理搵政府醫院。如果真係要資產審查,為左慳番幾十萬,富貴中產亦可以將資產轉移俾下一代,然後向政府求救。

因此,買保險變成唯一可行之法。既然買保險可以解決,點解而家只有5%的老人光顧私家醫院?原因很簡單,根據統計處調查,原來只有2%的老人有買醫療保險。老人醫療保費貴到飛起,就算好人好姐,一年閒閒地要兩三萬。如果你有例牌的老人病,就可能多多保費都冇商量。最後情況就係,2%最fit既老人就買醫療保險,其他就等公營醫院解決。所以如果以現在自願保險的方法,去應付將來老人醫療,相信大部份人(98%)只會顧及在職時期,而不會預先多付數倍保費,去為老年期打算。

要有效將老人醫療保費減低,只有通過強制性保險,令中上收入的在職人士,趁早鎖定一生的基本醫療保險,然後通過全民分散風險,統一基本保障條款以增加業界競爭,令保費下調。亦只有這樣做法,才可避免不獲受保者轉投公營。當然,基本的保險只是例牌常餐,市民可以因應需要、能力及收費,付上額外保費,增加保障範圍。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中產惜福

寫左幾篇醫療融資,依然未入正題,去評論諮詢文件利弊,但就已經覺得有D悶。其實融資既野,一定係財富再分配,即係有能力既就俾多D,幫下D有需要人士,但點樣界定邊個係有能力,邊個要俾多D,及要俾多幾多,永遠係沒完沒了的爭論。

低下階層當然希望福利有增冇減,中產又會大喊錢就出左,但福利就冇我。咁究竟點先算係合理分配,邊個先係受益人,邊個先算係受損既中產,今日我就講下呢個話題,而波蘿游作為小商人,一切考慮都會由錢出發,計下港人一生的得失,就要將佢一生拎過既福利,再減去佢可以交既稅,就得出結果。

如果以「現價」粗略計算,一般港人成長期領取既福利包括:
a) 九年免費教育津貼,約三十萬元
b)如果有住公屋,二十年津貼,約二十萬元
c) 本地大專或大學津貼,約三十萬元
d)其他:公立醫院、治安及消防、馬路、文娛、掃街、等等,就暫時唔計住

一生下來,原來直接福利都有八十萬。如果要靠三十幾年工作交稅去還,每年都要交兩萬幾蚊稅,即相當於每個月有三萬蚊收入。但記住呢個三萬蚊係一世人的平均數,現時大學畢業生一般係三十歲前,都係平均月入萬幾,要六十歲時還清的話,在黃金30+歲的人工就要升到三萬幾了,而在40-60歲時就升到四五萬了。

以06年的在職港人月入統計,擁有學位人士的月入中位數是$19,500,即月入三萬以上的學位持有人恐怕未到四分之一。考慮以上數字,莫講話基層還唔清俾政府(更何況收入中位數以下的幾乎不用交稅),就算是大學畢業的中產,最終能以一生努力,而無負於社會的,可能唔到四分之一。

有人或會認為本港樓價高企,是政府高地價政策,因此中產置業,其地價成份,應看成是一種稅項。在下不同意這個觀點,要有地方安身,你可以選擇租樓而非買樓,因此買樓只算一種投資,冇人強迫閣下去做,你可以改為買股票,相信冇人會將買股票看作交稅。你或許認為樓價高企,令租金都高企,但實情是租金高低,係你為左享受方便或環境的選擇,好似你覺得太古城租金太貴,可以選擇東區的唐樓,交通方便無異,但租金就平了一半有多。

中產的定義向來十分模糊,而自稱中產的,又往往抱怨付出多過收獲。根據小弟以上計算,如果你一生平均月入三萬以下(如果將配偶都計埋,就變成五六萬的家庭收入),政府俾你的好處,多過你付出的。因此,就算政府要閣下多交一點稅,又或者甚麼融資稍稍減少左你的淨利益,也不要太計較吧。

如果你月入超過三萬,又或家庭月入超過五萬,那我恭喜你,我認為你先配叫做中產,並感謝你對社會的淨付出。我明白你有今日既成就,主要靠年青時努力讀書及工作,比朋輩付出更多的成果。但你又有否想過閣下高於常人的IQ及EQ,及個份努力不懈的意志力,都是上天賜予的恩物,如果你冇擁有呢D天賦優點,你又點可能有今日既成就。我想你在惜福及感恩之餘,亦可否多點貢獻社會,就好像蜘蛛俠的格言一樣: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多交一點稅,多融一點資,飲少兩餐茶,對你而言,少意思吧。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醫療融資系列 (四)公營私營醫療對對碰

日前經濟日報引述保險公司調查,香港私營醫療費用之高,全球排行第二,僅次於因為醫療訴訟普遍而費用極高的美國。我先前粗略估算,都證實香港私家醫療費用高昂。今日細看政府醫療融資文件,一再證實我的看法,根據文件提及的04-05年數字:

1. 政府公營住院支出: 212億
2. 私營住院收費:57億
3. 公營及私營病床數目比例: 10:1

單看上面數字,就得出每張私營病床收費是公營2.7倍,如果再考慮04-05年時私家醫院仍未大旺,入住率應該只得60-70%,低於政府的數字(90%以上),一來一回,就計到私營實際收費是公營支出的三倍以上。

見到D咁既數字,波蘿游即時要向醫管局員工致敬,肯定一下佢地努力工作的成果,其中亦包括顧問醫生及高層。波蘿游感慨九七之後,好多港人都患上“憎人富貴嫌人貧”惡習。雖然醫管局過去十年,面對工作增加(人口及老人數目上升),但整體支出反而因效率提升而稍微下降,但卻經常遭人埋怨效率低,管理層人工高(實情係佢地人工低過私家做既同學好多),實在是批評者對市場一無所知。

另外,對於各位私家醫院及醫生們,我亦要大叫一聲,你地效率好低,更貼切係,你地食水都好深啊。但近年私家醫院病床都接近飽和,令你地失去減價動機,因為就算醫生願意減價增加客量,都冇足夠病床配合,最後當然係吊起來賣,賺盡一分一毫。雖然好多私家醫院都正在加建,但如果考慮到私營床位只佔全港的10%,而人口老化會令未來全港床位需求增加70%以上,就覺得現在的加建都係細眉細眼,就算將來成功融資有錢,香港都沒有床位,可能要返去大陸醫。

既然私營效率不彰,又要顧及將來醫療需要,政府可能要使出以下奇招:

1. 速建五六間(?)等同瑪麗規模的醫院,主要提供私家收費服務。選取優秀醫護,將工作量減少30%,以做到無需輪候,與優質私家服務體齊,收費以成本再加上30%利潤(其中10%作為員工花紅),估計到時收費都只係私家現在的一半,極有競爭力,足以迫使私家降價。

2. 興建耆英港,分唔同級數收費,做埋私家條水,給予私營壓力


3. 快速大量撥地,給私家競投起醫院,令佢地達到規模經濟效益,同時加大競爭,令私家市價下調


4. 與國內有水平醫院結盟,將其規範及提升服務水平,以增加私營醫療的供應量




如果唔解決供應問題,有錢醫都會冇訂使。










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醫療融資系列 (三)公營醫療效率(下)

上文提到根據醫管局年報資料,其住院及門診成本,似乎遠高於私家醫院收費,即意味公營醫院效率遠低於私營,事實是否如此呢?

當我首次讀到這些數字,即時考慮的是資料的準確程度,數字有否被粉飾。我用了一個簡單的反證法,就是利用年報羅列的各項服務單位成本,再乘以報告中的服務次數,當中主要是各類住院,還有普通及專科門診、急症、綜合醫療及各種到訪服務,最後得出總和約為290億元,與醫管局該年的總支出相若,即是單位成本大致與事實相符,沒有被人為扭曲。

接下來要比較的,是服務的內容,會否與私營相若。首先是佔了支出七成的住院服務,我近年有不少近親光顧私院經驗,雖然私院床位每晚只為兩三千元,但入得醫院當然不是齋睡,而是有跟進服務,就以一個小手術個案,第二日就可以出院,床位費一晚雖然只是三千元,但還有手術二萬,手術房一萬,麻醉師一萬,一些化驗幾千,雜費又是幾千,最後盛惠五萬大元。但相比之下,醫管局的平均成本只為是每天三千多元,但已經包含所有檢驗、手術及相關支出。

根據報告,醫管局住院病人平均要留院六天,要在醫院住上六天,相信病情都相當嚴重,普遍的驗血、驗乜驗物,CT或MRI,恐怕是指定動作,再加上醫生巡房,在私院最少都要花上兩三萬元,而且要做手術的話(機會相當高),最簡單的都要再加兩三萬元,相對於醫管局的二萬元平均支出(六天成本),私院收費最少高出一兩倍。

同樣情況亦發生在門診,醫管局專科門診多為長期病人,而以老人佔多數。長期病人每次覆診,都會獲發三個月藥物,有時還要接受一些照射或化驗,檢查病情進展,亦可能包括無需住院的小手術,而這些支出都包括在$740的單位成本內。私家醫生根本不會發放三個月藥物,而會要求病人一個月內覆診,單計算三個月藥費,恐怕已經要付上一兩千元,再加上一些化驗費就更不得了,平均收費必遠高於醫管局門診成本。

從上面數字,不難看出私家醫療收費遠高於公營成本,我估計最少貴上一兩倍。以另一說法,亦可謂公營醫療效率遠高於私營對手。

公營效率之高,主要有賴低廉收費,吸引大量病人,達到規模效益,令效率提升。加上公營醫生人工普遍低過私營,就以公營最高薪的的顧問醫生為例,他們的收入與高檔私營醫院醫生相比,亦只能敬陪末座。最後的原因,當然還包括公營醫護,普遍做到冇停手的因素使然。儘管如此,公營醫療支出倚賴稅收支持,有責任不斷提升效率,以向納稅人交待。


我以為公營醫療效率雖然相對較高,但在效益方面就有很多改進空間。公營醫療就好像收費低廉的快餐一樣,以規模效益減低成本,提供千篇一律的服務,沒有為病人給予快捷及個人化的服務。隨著人口老化,實質醫療支出增加,醫管局應該加強與私營合作,通過資助部份有能力負擔的中產,誘使他們投向私營。一方面可以減省公營支出(前提是資助金額必須低於本身成本),亦可帶動私營趨向規模效益,令私營效率相對提高,以應付因為人口老化,而不斷上升的醫療服務需求。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醫療融資系列(二) 公營醫療效率(上)

要照顧將來老人醫療,除了加錢融資以外,當然就是提升效率,以更少資源,完成更多工作。今期要分析的,是醫管局的效率如何,她的工作是否應該被私營取替。首先聲明,在下及近親都沒有在公營醫療體系工作,所見所知同大家一樣。

如果你是生果批信徒,你一定痛恨官僚浪費。生果報昨天
「問題出在醫管局,笨蛋」一文,更列出醫管局經常支出佔政府支出圖表。從90年的3.7%,,增至95年的15%,近十年又回落至14.2%。單看圖表,你一定媽媽聲,點解90-95支出年增加了3倍,肯定洗腳唔抹腳。

且慢生氣,圖表只可能反映作者無知,又或者刻意誤導讀者。如果醫管局一直都係大花同,點解95-06年支出又會稍微下降。主因是九○年前,未有醫管局,醫院及診所屬衛生處管理,然後於90年初逐步交予醫管局管理,醫管局初期開支急劇增加,主要是擔起之前衛生處的醫院及診所。當然,期間亦有新建醫院(東區醫院及大埔療養院等),支出自然增加。另外,醫院服務在90年代大幅改善,亦是有目共睹,過程中自然要增加使費。至於95-06年支出下降,則因為經濟不景,公營機構亦要資源增值,雖然期間人口及病人增加,支出反而輕微下降。可能你仍不滿下降幅度,但亦須承認期間效率確有所提升。

所以,生果作者光看醫管局90-95年支出,以證實其浪費,又或太過倚重公營醫療,都是以偏概全,或者故意誤導的講法。要比對的話,應以所有公營醫療支出作準,然後再列出各年的支出,比對期間人口增長(特別是極高支出的長者一族),才算是客觀及全面的分析。

但你可能唔順氣,經常聽到咁多醫管局浪費事件,其效率如何會高。要研究醫管局效率,一定要查看其最新
06-07年報,先有客觀資料分析。以下是醫管局的一些有趣的成本數字:

1.一般醫院病人費用:每天 $3,290
2.專科門診: 每次 $740
3.普通科門診: 每次 $260

根據在下經驗,現在本港私家醫院病床,每天床位費用約為:三等:$1k-1.5k, 二等:$1.5k-3k, 頭等: $3k以上。而比較好的私家醫生門診,專科門診約$300-400,普通科門診: $100-200。。看見以上數字,你可能又眼火爆,並且大,點解貴過私家醫生咁多,醫管局效率低劣,還不證據確鑿。

波蘿游好似巴菲特一樣,都喜歡閱讀上市公司年報,電腦裏面冇一千都有幾百個不同公司及年份的年報檔案。對於年報上面的數字,深知有人為意志作梗的成份,自己絕不會輕言盡信。我作為一個連
統計處報告都可以質疑的的人,對醫管局報告中的數字,亦有另一番見解。因為復活節要放假出外,假後再作討論,將事實真相剖開。


PS: Blog友
藍天蔚兄最近有不少文章,討論醫療融資,小弟因為與他看法有別,多番在其Blog留言,與藍兄有不少交流。有興趣討論醫療融資的朋友,可到藍兄處一遊。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醫療融資系列 (一) 人口老化

對於政府醫療諮詢出台,波蘿游作為小企僱主,乃見錢開眼之流,見到融資二字,當然有興趣多加了解。我在前文「400億從那裏來?」,曾試圖計算一下人口老化對政府支出的影響。政府提到的人口老化問題,強調2030年最為嚴重。原因是六十年代,國內大批年青男女因為生活艱難而偷渡來港,生活安頓下來,並誕下大量嬰兒,包括波蘿游及波太,一家八口通街都係,令今天的40-50歲的成為人口中堅分子,佔了全港的20%。

七十年代,政府見通街都係細佬,就成立家計會,宣傳「兩個夠晒數」,令出生率減慢,又乃至九十年代市民知識水平提高,傾向道遲婚及少生,再加上九七之後經濟不景,令本地出生率更大幅下滑,直到近兩年經濟好轉,出生率才得以回升。另外,過去十多年的入境政策,令每年有五萬國內同胞以單程證入境,其中一半為港男的年青配偶,再加上部份國內出生的小童,補充了本地超低出生率,令人口總數輕微上升。

二三十年後,今天40-50歲的人將會垂垂老矣,因為人數眾多,如果他們屆時未能自己負責醫療費用,會對社會做成龐大的負擔,此亦令政府要會將來醫療融資作出打算。以人口統計數字來看,除非這些中年人突然消失,否則老年數目將會急增加就不容爭辯。而且近年本地醫療服務水平提升,令人均壽命更長,成為世界一二,以醫療科技的發展,人均壽命肯定會繼續增加。

要改善人口老化問題,除了考慮融資早作綢繆,還應該通過人口政策,增加年輕人口,以提升社會總生產力,應付老年人口的需要。觀乎本港的情況,大概有以下方法:

1. 鼓勵生育
我認為政府有必要提供更多誘因鼓勵市民生育,例如將子女免稅額從五萬增至十萬。其實到要兩子都盡享免稅額,家庭收入必為四十多萬以上的中產,他們有能力為子女提供優質教育及私家醫療,令政府可以減少支出,減低因稅收減少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長遠效益,這批經過悉心栽培的兒童,很大機會成為未來的社會骨幹,肩負老人支出這個擔子。

政府及NGO應該加強幼兒托管中心服務,令那些還要搏殺的父母,可以放心產子,而繼續日間工作,將孩子交托中心暫時照顧。另外,NGO亦不妨參考新加坡的不同招數(在下不知成效如何),幫助本港適齡男女拍拖、結婚及生仔。

2. 出入境政策
根據既有政策,每年有五萬同胞入境,其中約二萬婦女為港男配偶,二萬為兒童。後者雖然可改善老化,但其母親普遍為低學識人士,亦變相取替了本地婦女產子的機會,可說是針無兩頭利。而因為中港商貿頻繁,越來越多香港行政人員定居內地,改交內地稅,直接令香港庫房損失。

去年醫管局要求內地婦女到港產子,須交付四萬元費用。此措施頗為引起爭議,亦有意見認為會鼓勵內地人來港產子,藉此取得身份證。但我認為四萬元收費,是一個十分有效的篩選機制。以國內生活水平,四萬元約等同本港廿萬購買力,有如此實力及門路的內地家庭,應該是最富裕及有本事的一族,因此我不擔心他們會刻意來港拿兒童福利。反之,他們可能更傾向於在內地接受優質教育,長大後才決定是否來港落籍及發展,從投資角度來看,其預期回報率可以非常高。

3. 輸入專材政策
政府的輸入專材政策十分強差人意,似乎是要求過於嚴苛,令不少有志之士卻步。觀乎香港人口分佈,應該除了放寬學歷及技術要求以外,年青家庭亦應該獲得優惠(難免招來不少反對聲音),令他們更有機會來港發展,落地生根,培育下一代。

以上種種,都可以減低人口老化的壓力,亦直接減低要融資的銀碼。




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

08樓市點睇 ?

文講開樓市,網友又有回應,都係先講講點睇樓市,然後再寫D關於醫療融資既野。首先利益申報,正如我先前「07樓市雜談」一文提到,我於上年底兩次入市,已經上會,現仍持有,一個租出,一個空置,善價而沽,兩者帳面皆有微利,。

前文提到的利好因素,基本上仍然存在,包括利息低,人工上升,供款能力提升,租金上升速度加快,供平過租的樓盤周街都係。而且過往樓市急升動量,都有最少50%升幅,去年至今升了30%,即仍有超過20%動量。港股直通車尚待開通,對股市有支持,令樓市間接受惠。

但過去幾個月,亦出現了不少負面因素:

1。 成交量下降
二月成交登記下跌,預算三月登記會因農曆年假而下跌更多,顯示買賣雙方膠著。根據過去經驗,如非年假因素,而成交連續兩月下跌超過30%,乃急升後急回的訊號。

2. 美國經濟下滑
美國經濟弱過藥煲,拖累港股下滑,盛傳部份Accumulator損手大戶賣樓救股,令貴價單位氣氛變壞。原先我估計市場淡友會顧慮直通車,恒指可守二萬四以上,但去週已跌到二萬二。如此港股走勢,今年直通車可望開通,但最終威力如何,還看中央出手有幾重。

樓市後市點睇?我冇水晶球,只有見步行步,見招拆招,以「一年為限」,我估計有兩個可能:
a) 大致橫行(波幅少於10%)
b)鞏固後再急升(超過20%),然後很快又回順(可達急升的七成)

後市策略,我會分成兩類單位考慮。以六百萬元分界,好多貴價樓已經炒過龍(去年升超過40%),不宜真正買家。而中產樓則升了20-30%,升幅未算離譜。如果已經購入,可以繼續持有,相信以去年「有限」升幅及本港經濟因素,其價格難以大跌。如果有需要置業或換大樓,以現存因素,尚可按能力以保守按揭入市,但就要有心理準備,不要太著重短期波動。

自己畢竟年紀大,膽子小,作為投資者,會用上長短棍戰略,一個中長線收租,一個就坐近車門,等待落車訊號,隨時可以下車。



警告聲明:以上貼士山埃成份極高,服用前必須先考慮本身體質,及徵詢專業意見。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生仔托市

上最期讀畢馬沙兄「樓市見頂未?」一文,指出因為出生率上升,亦令生第二胎的人數增加,隨著家庭成員數目上升,有需要搬往三房單位,推論該類單位一兩年內需求仍然殷切,其樓價還未見頂云云。

馬沙並在意見欄引用統計處數據,佐證出生率上升。我認為出生率上升當然對樓價有利,但影響程度究竟有幾多,才是論證的關鍵。看到馬沙提出的數字,個人認為頗有趣味,亦刺激自己思維,嘗試分析一下。

07年本地夫婦所生嬰兒數目約為43,000,比06年增加了8.4%。為方便計算,我假設未來年增長為10%,即每年約增加了5000嬰兒。此5000個家庭,會有多少意慾及能力,購買三房單位,要考慮以下因素:

1. 家中次名嬰兒
馬沙認為當家庭孩子由一變二,會引發對三房單位的需求。本港平均出生率,每家庭約只生養一名孩子。我並無數據顯示分佈,只簡單假設家庭子女數目為0,1及2的機會率各為三份之一。換言之,當有小孩誕生,其為家中次名小孩的機會是1/4,為數約5000 x 1/4 = 1300。

2. 經濟能力
要搬往三房單位,必須有相當經濟能力,以市區三房單位最平的三百萬起點,估計家庭月入要$25,000以上,才能負擔得起。以本港家庭月入分佈,只佔全港家庭三份之一,即有能力及需求的家庭數目為1300 x 1/3 = 430

3. 購買意慾
有能力及需求,還要看意慾如何。參考本港私人樓宇每年的成交率,即使以07年為例(97後最高),亦不足10%。我假設那430住戶換樓意慾高漲,達到50%之數,最終每年換樓數目為430 x 50% = 215戶

07年的私樓成交為124,000宗,比06年的82,000多了42,000宗,增幅約為51%,亦令07年樓價升了30%。

相對於去年42,000宗的增幅,那215名準備換樓的住戶,會對該年的樓價有多少影響力呢?

我的答案是:微不足道。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耆英港

政府近日積極放風,拋出幾個醫療融資方案,其中當然心有所屬,預料下星期會正式諮詢市民。我之前亦膽粗粗計算過將來政府醫療開支,深明要早作綢繆的道理。但融資只是撲水,如何有效運用,將會是另一課題。

隨著人口老化,香港會衍生很多為老人服務的商機,主要包括醫療、護老及安老服務。加上今天的中年人士都奉行家計會建議,只有一兩名子女,而當其步入晚年,子女亦有自己的家庭,就算能應付經濟支出,亦無法抽出時間照顧家中長者。如果長者身體轉差,行動不便的話,更不可能搬出搬入,安老中心恐怕是唯一的選擇。

香港現有八十多萬老人(65歲以上),不要說得太遠,單是十年之後,估計會超過百一萬,如何為這三十多萬的額外老人提供服務,政府、NGO及私營機構都要最作安排。以現在各單位的供應量,單看各輪候時間表,就知無法應付將來的的老人醫護需求。

很多市區的長者中心,其個人面積及設施都強差人意,而要擴張服務更絕不可能。要讓業界有心人配合將來需要,我認為政府要增撥土地,鼓勵業界興建相關設施。市區土地珍貴,撥地當然要以新界為主。我建議可以在元朗及天水圍附近興建,其中一個構思就是利用農地,興建中高密度的老人醫療、護老及安老中心。以其地方廣闊,可以容易規劃將來擴張之需,而交通網絡亦容易配合,主要以鐵路:包括現有西鐵及將來的北環線貫通,再輔以接駁巴士,甚至可考慮加建輕鐵系統,方便住院老人、職工及訪客。

除了醫療服務需要專業醫護人士以外,很多工作都是低技術性,包括醫護助理、清潔及搬運工作,是一個人力集中的行業,相信會為新界西北的基層市民,提供不少就業機會。因為到時會有北環線鐵路,貫通現有東鐵及西鐵,可方便東鐵沿線居民,快捷前往元朗區工作。

我希望到時會見到不同業界:政府、NGO及私營機構,興建及營運各類的老人醫護中心,從免費提供給沒有經濟能力的公營老人中心,到有恆溫泳池、spa、高爾夫球設施的豪華耆英會所,前面會是一望無際的米埔濕地,將會有著各式的設施,為數十萬老人提供服務。

如此浩大的建設,可以稱為耆英港。在不久之將來,波蘿游亦要加入耆英行列,如果有日不幸行動不便(估計只是時間問題),希望到時真的有我今天期望的耆英港,不是大隻講,讓我可以好好度過收尾幾年,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老吾老

上文提及捐款事情,而我作為一位過度理性,凡事講求效益的小企商人,連做善事都考慮很多經濟元素。

就以幫助病人的慈善團體為例,我會考慮那個機構可用最少醫療資源,令病人得到最大的康復,從而恢復最高生產力。其中最大效益的,我認為是幫助醫治白內障或眼疾的團體,因為如果病人失去治療,變成失明,要周圍人士照顧,變成社會負擔,而平宜的手術費(國內只需三幾千元),就可令他們重見光明,達到最高回報。反之,醫療癌症病人,回報率則相對較低,一來醫藥費用高,二來亦不一定醫得好,最後可能白費心機。

同樣地,要幫助有需要人士,我認為應該集中兒童及青少年。主因是他們無自主及謀生能力,亦無要求來到世界,兒時的不幸都是成人造成的。相反地,很多有需要援助的老人,除了少數因為殘障影響生計外,大多是年青時未有做好打算,最終晚節不保,要社會施以援手。再者,幫助貧困兒童成長,可讓其長大後回饋社會,但如果將有限的資源給予老人,則不能期望他們會有甚麼回報了。

曾經讀過一本非主流的經濟小品,建議如果閣下銀兩有限,就不要分散捐款給不同機構,因為反正閣下捐款有限,數目都無法滿足任何機構,何不集中一個機構,省得麻煩費時。如果你認同我上面見解,未知會否改變閣下捐錢時的決定。如果凡事都像我這樣機關算盡,日子就不容易過了。為善不如從心出發,管它甚麼回報及效益,最重要還是自己開心。

提到援助老人方面,在新出的財政預算案中,我留意到不少青壯人士,都有致電到電台,要求加大生果金。今天老人需要援助,主因固然是年青時未有做好打算,次因是年青後輩沒有給予支援。兒女固然有責任供養父母,但如果姨媽姑爹生活拮據,經濟許可伸出援手,過時過節給予一千幾百,亦可讓其安度餘生。

古語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如果大家分擔自己長輩所需,由父母以及姨媽姑爹,那就不需要政府出手,老人得到自己子侄照顧,就不需要外人(政府)幫忙,變成:老吾老,何須人之老.







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

大善人

昨日公佈財政預算案,內容與各大報章之前估計大致相若,想是拜消息人仕預先放風所賜,測試市民反應。其中最有創意的,是利用電費補貼,以最低行政成本,回饋全港市民,更令四無人士〈無收入、無樓、無公屋、無福利〉,首次受惠財爺派糖,亦令各大傳媒費煞思量,找尋有否漏網之魚,今次無法受惠的市民。另外那五百億的醫療融資備用金,也算是對期待已久的醫療融資計劃,有催生作用。

有關各類稅項寬減,波蘿游對捐款扣稅上限方面,有些有趣的發現。財爺鼓勵商界及社會人士更慷慨地向慈善團體捐款,建議把可扣除捐款佔利得稅、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應評稅金額的比例上限,由25%提高至35%,政府會因此少收約八千萬元。

如果政府少收八千萬,以16%稅率計算,即意味有約五億的捐款,其比例竟佔了該公司或人士收入的25%以上,即超過四分之一。他們每年願意捐出四分之一收入,如此慷慨,真教波蘿游汗顏。我自己一直都希望每年能捐出10%人工,給一些慈善團體,但很多時都知易行難,通常年尾結數,都無法達到目標。主因是每次準備寫票之時,總覺得有點肉赤,想錢銀多留在身邊,覺得經自己投資生錢,可以產生更大效益,或許將來可以捐得更多。至於將來還有多久,自己就無法解話了。

預算案沒有將那五億捐款來源細分,未知公司及個人捐款的百份比為何。但我認為那些能持續每年捐出四分之一收入的人,大致可以比美聖經裏面的大善人。

政府今次提出寬減,必然是有持份者之前提出(政府不可能先知先覺吧),認為能增加慈善捐款,可以幫助更多人。理論上,慈善團體應不知金額佔捐款人收入比例為何,因此,很可能是準捐款者主動向政府提出,要求增加寬免上限。

我有點懷疑一個習慣每年大比例捐款的大善人,是否會如此執著那些稅款,而向政府討價還價。以自己為例,雖然捐款比例少得多,我也懶得申請扣稅,反正那些微少稅款,最終還是回饋市民(假設公務員不會為那多出的一萬幾千而加人工)。所以,對於真正的大善人,我很難相信他們因為介意那些微百份比的稅金,而主動向政府游說。

如果沒有猜錯,應該是那些職業慈善家所為吧。很多慈善機構每年都要輪流更替總理,並要對大型節目贊助捐獻,總理們又可增加知名度,正是家家有求,總理及團體各取所需。因為這些都是大額捐款,一般是數十萬到過百萬元之數,總理們當然希望更多稅務扣減。更何況那些捐款大多一次性(明年有其他善人替代職位),稅務優惠更顯得不容有失了。

政府稅務寬減的目的,本是希望大善人能繼續每年捐獻,甚至持續加大捐獻,但如果我的論據成立,政府恐怕就表錯情了。我認為寬減只令總理們一次過得益,未見會做成誘因,促使他們加大捐獻,或甚至每年持續捐獻。最終局面可能是政府減少收入,慈善團體則未見有額外進賬。

希望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未明大善人之心吧,否則就變成比寬減紅酒稅更「還富於富」了。










2008年2月13日 星期三

十年樓事幾翻身

今年拜年途經港島的海怡半島,我走過屋苑的內園時,舉頭遠望其中一個中層單位,窗口是打開的,應該有人入住。不禁想起九七那個樓市的火紅年代,大家都忘我地玩著交火棒的遊戲。我自己除了有份接火棒外,亦將這枝火棒交了給一對年青夫婦,我現時還記得他們當時以「筍價」入貨的雀躍表情。十年過去,不知道這對夫婦是否還在堅持(現在該單位市價仍只及當年的八成),或是在更早之前已經當機立斷,轉賣給別人。

在差不多同一時段,我亦有買賣了荃灣愉景新城的另一單位,其價錢與海怡的單位幾乎一樣。兩個單位當年都是熱賣盤,海怡固然是港島的大盤,而愉景新城則為荃灣多年未見的龍頭盤,兩者都是年青中產喜愛的選擇。當年的資料如下:

九七年中:
荃灣愉景新城:約750呎,中層內園景,樓齡:全新,$550萬
港島海怡半島:約750呎,中層內園景,樓齡:三年,$550萬

我雖然早已沒有持有這兩個樓盤,但今天還是因為八卦原因,想知道兩者的最新市價,就到銀行網頁進行樓宇估價,了解它們的市價如何,差別都令我十分詫異。

○八年初:
荃灣愉景新城單位:市價:約330萬
港島海怡半島:市價:約430萬(比前者貴了30%)

十年過去,因為大家都是中層內園景,景觀不會有甚麼變化,週邊的交通設施亦沒有多大轉變(到海怡的地鐵還要七年後才建成)。這兩個曾是價錢相若的單位,今天竟然相差了30%,充份反映了港島區樓宇供應短缺,單位較為保值的鐵律。

今天要選擇買樓人士,絕對要考慮港島區樓宇的保值因素。但今天港島同一面積、景觀及設施的單位,價錢可能就比九龍及新界貴了20% - 40%。換句說話,以同一價錢,你可以在九龍及新界買到大上20% - 40%面積的單位,享受更舒適的居住環境。

究竟應該是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那就各取所需了。





2008年2月7日 星期四

強烈譴責奇拿

關於藝人淫照事件,這兩天看見一些病態現象,雖然是年初一,都要寫點東西表達一下。自從警方公佈照片來源之後,繼續有網民上載淫照,被其他網民稱之為「奇拿」。有不少網民及Blogger,都很熱衷報導奇拿再剃警方眼眉,不少對其行為還十分讚賞。對於這些網民及Blogger的無知,及其道德水平之低,在下深感遺憾。


淫照女星不是AV女郎
淫照與互聯網上的AV女郎艷照不同,AV女郎既然拍得艷照,當然希望廣為發佈,增加自己知名度。但淫照雖為女星自願下拍得,但只作私人珍藏,絕無意傳給大眾欣賞,所以網民私自傳閱,其性質與偷窺無異。好多網民都將淫照等同AV女郎艷照,四處傳送給其他人,缺乏分辨事非之能力。



淫褻及不雅條例 - 朋友是寬鬆的豁免
原條例是不容許管有淫褻物品以供發布,條文根本沒有豁免「朋友」。按我對條例的理解,如果你發布給朋友,法官一樣可以將你入罪。黃助理處長在其演譯時,提到「朋友」可獲豁免,明顯是因為一哥之前講大了,令公眾嘩然受驚,政府及律政署有見及此要急忙補鑊,臨時加上「朋友」這個豁免權,讓黃助理處長解開大家的疑慮。如果律政署遵守這個豁免權,你就不會因發布給朋友而被起訴,法官當然就不能單看條文而將你判罪。

只是很多人都不去深究政府在過程中已經讓步,主動提出「朋友」這個豁免權,希望令大家安心。不少網民只知自鑽牛角尖,將朋友定義無限延伸,而藉此譏笑政府定義模糊不清,實為不明事理之表現。



強烈譴責奇拿
很多網民都因為奇拿成功發放照片,挑戰警方權威而覺得開心,在下以為此想法愚不可及。正如前文所述,奇拿上載的照片,根本是人家私人所有,其做法等同非禮女星們,自私地毀了她們一生,破壞了她們的家庭。情形等同你不滿警方的表現,卻來認同繼續非禮女星的奇拿二世,接下來可能還有三世,而那些將照片傳給朋友的人,他們的行為根本與奇拿無異。我少見有人懂得分辨誰是誰非,譴責奇拿之所作所為。

我強烈譴責奇拿,強烈譴責那些認同奇拿的人。

2008年2月6日 星期三

藝人淫照案雜談

波蘿游差D連亞嬌同亞Sa都分辨唔出,本來對藝人淫照案冇乜好講,但既然全城哄動,我都試作另類討論。

普通人以為今次事件是全輸局面,但我唔太同意。輸家當然包括警方、裁判官、牽連藝人、被捕人士。但贏家就包括括普羅市民,唔係因為有正野睇,而係更認識淫褻及不雅條例,了解管有及發佈定義,及本身法律上的權益。而最大的贏家,當然係各大傳媒,報刊發行量均勁升,唔係點會日日頭版,鋪天蓋地去報導,週刊就連最後一滴都lam埋。當記者批評過多警力參與本案時,有否看看自己報紙投入的人力可能更多。

一般人認為警方今次善待藝人,但我就並唔同意。別忘記女星都是英皇公司的人,以此公司過往牽涉的案件,我不認為警方對此公司有何好感。現實是警察壓力先來自網民,經傳媒推動(因有商業價值),變成全民壓力,警察必須全力出擊。雖然整體部署合理,以首名被捕網民作「殺雞警猴」,迫使「大部份」網民停止及刪除上載照片,從而減低其流通量,方便搜查工作。再通過國際刑警,估計藉此接觸身在海外的陳冠希協助調查(否則怎會咁快找到電腦公司),迅速找到相片流出原因。

儘管網民譏笑警方沒有找到真正上載者,但其實大家都知道,原照片經過兩年時間,已經去了不知幾多手,再經近日上下載,可能已有千百個副本,警方只能做到「殺雞警猴」,總不能花上千百人手去四處打擊。情況就好像幾十人紅燈過路,警察亦不能全部拘捕,只能拉一兩個以收警告之效。如果首位上載者等同非禮女星,那麼其他發佈人士就等同再非禮她們,而當女星還是衣衫不整時,那些駐足觀看的途人,或急電其朋友埋黎睇的,是否又有欠道德呢。

但警方所做,又因為其他不智行為,令效果大打折扣。包括首被告只犯小事,但又不准保釋(裁判官判斷有偏差),一哥言論過火(未知是法律水平不足,還是道德水平「太高」),副處長表現又輕佻,傳媒又樂於撥火,令警方事倍功半。

不少人批評男星及女星們沒有挺身做證人,指證有人非法盜用電腦資料(不誠實取用電腦),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對,那是不負責任(從不認為此君是負責任之人),但他們法律上有權拒絕作證,情況好像當年被綁架的富豪一樣,雖然案情嚴重得多,但都不願出庭作證,攪到本地案件要在大陸審理。今次案情輕微得多,試想想如果你是當事人,你願意拆爛塊面出庭作證嗎。不出庭作證雖然於理不合,但以案情引言,亦情有可原。

問題是去到互聯網世界,大家對道德要求都重身定位。或者是因為覺得你「睇我唔到」的關係,不少網民都勇於衝擊法律底線,以此顯示自己追求言論及資訊自由,而忽略自由都是基於對別人的尊重。

法律條文未能追上科技發展,這是確切事實。但法律條文一般是在於表達整體效果,不會寫得太過細節,很多時要靠法官們定立案例,作為日後參考,否則條文要經常修改,又容易被人鑽空子。現時的法例草原本是針對報刊、電視及電影,未有考慮互聯網及手機電視等新媒體,而因為市民習慣後兩者比較寬鬆的要求,如果以舊媒體的分類方法用於新媒體,恐怕未能配合社會發展。

至於條文要如何修改,過完年再諗。








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新銀紙

年近歲晚,又係時候換新銀紙,用黎過年派利是。雖然好多人認為新銀紙唔環保,但我就有D唔太同意,環保要考慮方便程度,亦要顧及效益。因為新銀紙唔係用一次,而係幾十至幾百次,直到殘舊為止。如果銀行新年發左新銀紙,該年餘下時間就可以減少印製。反之,利是封就係一次過,而且面積又比銀紙大,利是封更不環保,但就好少有人建議少用或再用。

反而諗起細個時候,因為冇銀行派新銀紙,及為左慳番D利是封,部份長輩親友派利是,都會一封過給我們全家,然後我地七個人自己分。記得裏面個銀碼都跟住香港經濟起飛,由最初的五十元,增加到後來的五百元。跟住就風水輪流轉,長輩都先後退休及老去,而家就輪到我地回餽,過年俾番飲茶利是。就算計埋通脹,長輩們都有理想回報。而當時一封利是全家分的做法,就係因為物資短缺下的環保表現。

要換新銀紙,一般都要去銀行排長龍,但我有幸銀行客戶經理識做,每年都會有新銀紙到會服務。今年為家人得悉,一傳開去,加上太太和我都來自大家庭,兄弟姐妹多籮籮,令需求急劇增加。去年還是四位數字的總額,今年差D去到六位數字,攪到我為左唔想load晒落一間銀行,要call埋另一間分擔一下。

一舊舊新銀紙,D氣味都相當難聞,唔知咁樣算唔算嫌錢腥。我都要先後分兩拿番屋企,雖然比起D每日袋住幾百萬過關同志來講,我D簡直係零頭而已,但我自己回家途中都有D驚,要東張西望,怕俾人老粒。

番到屋企,仲要按各人需要,細分及獨立包裝,等團年飯時分發。

咁多舊,為左掩人耳目,究竟用最cheap既紅白藍袋好,還是兩個百佳袋好呢?







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ELI: 一Q清袋

昨天閱讀各大報紙,都見到一個題為:「石Sir與家燕姐分享投資ELI心得」的大頁報導。因為見到石Sir及家燕姐兩張彩照,我最初還以為是甚麼名人或專家訪問,藉名人投資經驗,教育一下市民。但因為見到其報導內容太過「正面」,而且分析過程亦過於「樂觀」,加上有幾份報紙都有同樣報導及彩照,細看文章下面小字,才知道那是銀行提供的「資料」,直接來說:廣告一則是也,至於內文是否如實報導兩人對話之內容及其全部,我就不得而知了

既然是銀行推廣ELI產品,難免就有隱惡揚善的成份了。近日股市風起雲湧,每次走過中資銀行門口,都見到散戶們貪心及恐懼的忐忑面容,亦同時見到銀行每天的門前廣告:「今日最高回報:年息為14%」。我雖然沒有查問那14%是甚麼投資項目,但唔駛問亞貴,應該是與股票或外匯掛鉤的ELI產品。

去年六月我寫過
ELI - 贏粒糖,輸間廠,介紹ELI產品的利弊,那時已經預計會有今天的情況。港股在○六及○七兩年,經歷的都是大漲小回局面,就算偶有調整都只是維持了兩三星期,又再拗腰勁彈,其間港股共翻了一番。對於一般有個多月期限的ELI產品,很難會跌價到要接實貨,正如家燕姐提到自己的經驗,兩年來(期間已可包含十幾次投資),只是接過一兩次貨,但很快就因為股市上升而獲利更多。簡單而言,光看前兩年的ELI表現,散戶當然是十分風光。

但去年十二月至今的大調整,恐怕是ELI產品的追魂訊號了。今次如斯大的調整,再加上病入膏肓的美國經濟,港股已不可能再像去年般立刻反彈。過去兩年來的不斷獲利,而且是每月1%以上的穩定回報,很易令散戶忘記這個產品的潛在風險,因而會不斷加碼以增加收益。正所謂:贏粒糖,輸間廠,這兩年累積拿了一袋糖,可能亦不及今次超過20%的調整。而且很多都是散戶,又不是活躍投資者,其心態亦會傾向保守,今次可能一Q清袋,將要面臨重大打擊。

除了ELI外,市面近年還有一個叫Accumulator的產品,都是一些散戶難以理解的結構性投資項目。在下一向以為,越複雜的產品,其牽涉的公司及部門會越多,行政成本亦越高,最終必然會轉嫁給散戶,變相削弱散戶的回報率。

除非你懂得用其他衍生工具對沖其風險,否則都是實行簡約投資法更為化算。





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

大班電台

剛剛遇著,民間電台風波剛起,大班即宣佈要成立AM電台。近日有很多媒體,見到其星光熠熠的股東名單,都試圖分析大班台動向,其中最前瞻及富想像力的,要謂其最終會成立電台、互聯網及報紙的跨媒體行業,最後會連TVB也收購過來。

波蘿游只有小小企的短淺目光,當然無法想得太遠及太廣,只能以有限智慧,分析一下這個「商業決定」〈因為政治決定包含太多變數及陰謀論,在下無力分析〉。

前文
區域電台提到,要用一條FM頻道覆蓋全港,最少要於七大山頭建設發射站。但AM因為頻率較低,傳送性能較為廣泛,可以用一個山頭達致理想覆蓋,細節可參考本港電台及山頭發射站分佈資料。

大班今次只申請一條AM頻道,理論上亦只需建設一個發射站覆蓋全港。其最大好處,就是減少前期資本性投資〈capex〉,而為了減低營運支出,據聞可能用極低底薪,邀請名嘴加盟,然後觀乎其收聽率及廣告收益,與其分賬。簡單而言,如以此策略進行,可以減低投資金額及風險,容易說服眾位股東。

但AM始終是古老技術,大廈公共電線系統,一般只轉播FM,而沒有AM的,因此家裏覆蓋將會很差,效果令人難以接受。至於路上行走的車輛,又因為大班台沒有在隧道裝設轉播系統(要興建的話,隧道公司必收取高昂費用,並要花上很多時間),令廣播容易中斷,司機恐怕難以接受,而不能成為長期聽眾。考慮到AM廣播的缺點,大班是否打錯算盤呢?

我以為大班其志不在此,今次目的是「爭凳仔,霸頭位」。有見政府已暗示會有新的公營電台取替港台,並可能在三兩年內進行,以港台現佔有三條FM頻道,即共佔用3x7=21條頻率。如果轉為另一公營電台,大班台股東(有心有力之士)即可要求新營電台交出其中一條,即要交出七個頻率。大班台到時作為電台經營者,大可名正言順,申領其中四個頻率,以數碼技術廣播的話,就可以為全港提供四個不同頻道的節目,是現時商台及新城的總和,大大加強其競爭力。

而推動數碼廣播最大的障礙,就是要有廉價的解碼器,以現時為例,誰會願意負擔價值千元的解碼器。大班台相信有見及此,股東有偉易達及信興的老闆,前者是生產無線器材的大廠家,可以大量生產廉價解碼器;後著是推廣及銷售影音產品的代理,令其產品更為普及,正正是各有所長,大大增加他在數碼廣播方面的牌面實力。

然而,就算具備完美的硬件組合,但數碼廣播生意成功與否,還是取決於其節目質素。始終Content is the king,要成功亦要有Killer's Application,即是提高收入的點子。現有歐美數碼電台,在此方面都未見有何突破,依然受困於舊有框框,繼續艱苦經營。

大班台在這方面有否絕世好橋,我就不得而知。但其到時已從簡陋的單一AM台,進化為完備的多頻道數碼電台,還可以提供互動服務,身價已不可同日而語,再經投資銀行包裝一下,進行上市或轉手給有志之士,肯定可以帶來可觀的回報。

對於大班及股東們等生意人來說,首要還是賺錢。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舢舨充炮艇

今天閱畢生果報黃世澤:「政府提出論據有沒有尊重過專業?」一文,真教在下大開眼界,即時想起英語:Empty vessel makes more noise。

我不知道黃君有何專業知識,批評政府指出民間電台廣播,有可能干擾緊急無線電,是一個非專業行為。黃君提出的理由是因為頻率有異,干擾雙方的理據不能成立。黃君此言,足證明其對無線電知識一知半解,就妄稱專業判斷。

無線電干擾的成因眾多,黃君提出的同一頻率干擾,亦是最普遍的情況。但因為本港應用頻率眾多,數目成千上萬,可以產生的干擾情況亦幾何級數增加。除了同頻干擾的情況外,還有可能是雜散輻射,多年前本港就曾發生傳呼機(約300 MHz),干擾大哥大(800-900 MHz)的問題,正是雜散輻射引致。另一普遍的干擾成因是由多訊號互相引發,例如合法的FM廣播,再加上警察訊號,如果頻率沒有適當協調,是有可能干擾救護車訊號的。因此,干擾成因可以非常複雜,遠超黃君的認知,此亦為何政府有特定部門負責頻譜管理。

如果查看電訊管理局網頁,便知道他們其中一個工作範圍,是無線電頻譜管理及衛星協調,負責日常頻率管理及協調,還要分析及調查干擾原因。再查看其部門結構,就知其擁有數十名電訊工程師,這些都是專業工程師,年薪百萬的高級公務員〈在下亦十分垂涎其職位,只可惜力有不逮〉。把他們每天的實戰經驗加起來,合共是數百年的功力。如此強大的專業頻譜管理隊伍,任何私人公司或高等學府都無法匹敵。如果要找尋同等份量的專業隊伍,在法庭上挑戰本港電管局的專業判斷,恐怕要找歐美的電訊管理局出馬了。

當然,電管局有可能為了統一政府口徑,作了過於保守的判斷。但作為學者(雖然象牙塔已現了裂痕)或時事評論員,以本身「有限」知識,對事物作出批評,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上綱上線,以外行批評內行不夠專業,就變成舢舨充炮艇,惹人訕笑了。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區域電台

民間電台涉嫌「非法廣播」一事,鬧得滿城風雨。其中一個爭議地方,是其認為外國的電台數目,有數十至數百之多,為何香港一直只有三個電台。而政府回應指因為缺乏頻道,技術上無法容納更多電台。兩者究竟誰是誰非,波蘿游作為過氣TMT人,嘗試從技術上作出解釋。

環顧全球,香港是一個最多高山的先進城市。而因為缺乏平地,人口不單集中維港兩岸,還分散到新界東、中、西部,港島南及離島。要以FM廣播覆蓋全港,本地電台現時要在七大山頭設立發射站,包括:歌賦山、青山、飛鵝山、畢架山、南丫島、等等,才達致理想覆蓋率。但因為FM乃舊有模擬制式,為了避免互相干擾,各山頭必須用上不同頻率。例如商業一台雷霆881,其88.1 MHz僅為歌賦山所用,其他山頭可能用上88.3, 88.5, 88.7, 88.9, 89.1, 89.3,等等,此亦解釋為何當的士穿越過山隧道後,司機或要稍微調較頻道。相對世界很多大城市,因為大多地勢平坦,普遍只需一兩個FM發射站已可全面覆蓋。

因為受到七大山頭限制,香港能容納的電台亦大幅下降。而且山頭訊號亦可遠達珠江三角,為了減少干擾,本港亦要避免採用國內部份頻率,令可用的頻率變得更少。本港現有三個FM廣播機構,合共只提供七個信道。如果沒有上述地域限制,信道數目相信可以增加十倍。

以本地現有的FM頻率及山頭分配,可謂難以插針。除非三間廣播機構都願意大花金錢,從新洗牌,搬遷現有發射站位置,配置新頻道器材,否則不可能再容納覆蓋全港的電台。現有的電台經營者,當然不會作出如此犧牲。只有當FM廣播全面數碼化,就可用單一頻率,同時配置所有山頭,作全港廣播,到時廣播信道亦會倍增。

至於現有模擬制式,是否無法新增任何電台呢?事實在回歸以前,駐港英軍在其七大軍營,都設有自用的小功率FM電台,名為BFBS,與另外三間電台共存。BFBS以英語廣播,主要是娛樂軍營士兵及家眷,但其電波亦覆蓋部份民居,我有朋友經常在大學宿舍收聽,並十分欣賞其揀選樂曲,稱讚其比港台及商台的Rock得多。

同樣道理,把發射站置於山頭雖然不可,但如以小功率置於大廈天台,作三數公里的短程廣播,以區域電台型式營運,是技術上可能之法。但就要官府中人配合,在頻率應用上加以協調,還要考慮到附近使用中的頻率,包括政府緊急部門及無線電話營運商等,作全盤審訂,以減少可能的干擾。

上述的全面技術審訂,固然要花上很多官員腦汁,但更困難的是以何機制發出新的電台牌照,例如:是頻率拍賣(但發射功率及區域有所限制),還是選美(如何制訂指標及評分),如何監管其廣播內容(廣管局的有型之手),和區域廣播只有很低的經濟效益(政治效益另議),都是令過去十多年沒有新增電台的原因。

既然社會有如此訴求,我認為政府應撥出小功率的FM頻道,用以覆蓋人口密集的地方,例如:維港兩岸、新界西、新界東等,以公平競投方法,讓有志之士,提供區域廣播服務。但競投始終金錢掛帥,講求實力之爭,相信牌照最終還是落到愛國愛港人士手上,這應會是港府樂見的結果吧。




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

象牙塔上的裂痕

波蘿游早前「香港失了水準」一文,曾經批評浸大商管學院學者文章中的謬誤,今日閱讀生果報財經版:「理財第一波」其中「置業投資」一欄,出自另一位浸大會計及法律系李教授手筆,同樣教在下搖頭輕嘆。

李教授提及置業乃人生重大決定,必須謹慎行事,這點小弟極表贊同,日前亦曾行文分析其風險。但對於李教授認為置業者,尤其是初次置業者,應攜同建築師、土木工程師、測量師、律師及會計師前往銷售地盤,以聽取實地專業意見,真教小弟大開眼界。如此書生之見,小題大作之舉,令我懷疑教授是否不食人間煙火,有否親身買樓經驗。

教授認為建築師及工程師可就設計及建築水準給予評語,我未知是否要他們進入地盤,並核對建築圖則,還是要他們實地驗證施工水平。教授又指出測量師可以提供估價的資料,未知要否地產商提供地價、建築材料數量及單價、毛利率等數據,以方便測量師估價。又教授知否本港很多銀行都提供免費網上估價,只需一分鐘的時間,就可以給予估價;又或可到中原或美聯網頁,找尋相同坐向及高度單位的最新造價,絕對比測量師的估價來得準確。

至於律師及會計師,教授認為可告知你大廈公契及保險條款,及按揭計劃和付款建議。試問要買一層幾百萬的樓,尤其是新樓,大廈公契及保險條款對你的置業決定有多大影響,至於付款建議方面,只要找銀行貨比三家,不就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計劃嗎?

可能教授相識滿天下,隨時可在大學找到以上專業人士,而不需付上服務費。但對於一般置業人士,要多少錢才可以僱用這些專業人士,而他們的建議又有多少用得上?波蘿游初時以為教授都在象牙塔良生活,對現實情況認識不多,但見其既然有此教人理財的專欄,或許有其他方面的真知卓見,便在網上翻閱其昔日文章,其中「
稅務建議(四):不平等的免稅額」,有以下「驚人」論點。

教授認為按現在的父母免稅額規例,每位長者只容許一子女申領,會做成不公現象,並間接鼓勵無份申領的子女拒絕供養父母。對於教授此一觀點,在下認為有討論空間,但對於教授出身會計系,並行文教人理財,其計算出的數字,小弟就不敢苟同。教授認為現時申請父母免稅額共195億元,以邊際稅率17%計,約為33億元,實際可能更少,因此推斷如果容許所有子女都可以申領父母免稅額,政府減少的收入應少於33億元,即為原來的一倍,數目有限。

我無法理解教授的邏輯,如何可以這麼容易就推斷出「一倍」這個答案。就以自己為例,父母有七名子女,其中五個在職,另外兩個則為全職主婦。因為大家都超過三十歲,有多年工作經驗,薪金亦處社會中上水平,如果政府放寬限制,則會由現時一名子女申請,變成五位都可以申請,政府的收入將會減少四倍,不是一倍。你可能以為我是極端例子,但很多平均七十歲的長者,都有至少四至五個子女,有七八名子女的亦不勝枚舉。如果其中有三名在職,而以其工齡及工資亦可享免稅額的話,則數字會是教授推斷的兩倍或更多。

波蘿游批評的不是教授數字的準確性,而是其推論過程欠缺邏輯,亦無細意參考其他有用及相關數據,更談不上學術性,如此理財顧問,最好還是避之則吉。

近年的普及大學教育,影響的似乎不單學生水平,還有教授水平,可能是互為因果,變成象牙塔上的裂痕。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樓與股

同事三十出頭,未婚,畢業後加入公司,眨眼已經十個年頭了。他雖然人工不低(在香港來說,是最高的10%了),依然與父母同住公屋。相對於波蘿游當年一踏出校門,因為老家地少人多,為了追尋更大空間,寧可自己租住板間房,也要過其獨立生活。因此,以同事的經濟水平,及負擔能力(估計有七位數字資金),仍然與父母同住,我就很難理解其心態了。

近日與他閒談,問及其有否置業意向。他透露正有此打算,加上他一直持有一些藍籌股,於是徵詢我的意見,是否應該賣出股票,作為置業首期。我雖然是房地產大好友,更於去年尾以
行動支持,但買樓始終是人生重大投資,其風險甚高,我沒有全力推介,只講了一些小道理,例如應考慮本身能力,以自己需要為主,可作為長線投資等等,建議他可以積極考慮。

買股票與買樓雖然都是投資,但在風險管理方面,有著很大分別。股票你可以通過分散投資,例如買入盈富基金,相當於一籃子的實力股票,避免個別的良莠不齊,而因為遇股不淑,引致重大損失。加上可用月供方式投資,正如前文:
月供投資 - 免貪心,破恐懼提到,分散時間風險,減低因為「時運低」而帶來的打擊。

相反來看,買樓則差不多是「一鋪過」的投資,很難分散時間風險。就以買入二百萬的單位為例,你的投資風險不是首期的三成(六十萬),而是整整的二百萬。而首期的金額,都是多年來積累或投資而成,真是每塊大元咬出來都有血有汗。買入後如果樓價上升,當然是還得神落。但一旦下跌,對置業者(尤其是首次置業者)會造成很大心理壓力。波蘿游有不少同齡朋友,就是於九七前後首次置業,落得十年抗戰的艱苦境況,去年才能浮上水面回氣,但就虛度了黃金十年。

對於有意將來置業的年青人,其中一個減低未來買樓風險的方法,就是利用月供地產股的方式,以多年時間累積買樓首期。因為如果樓價上升,地產股價中長線亦然,藉此達致與樓價套戥的效果。另外月供投資,可以減少因為股市波動(地產股尤甚),而令閣下作出不理智買賣。當然,就算閣下最後以此法累積了上述的六十萬首期,但一旦投入到二百萬的單位內,相差的一百四十萬就沒有經過套戥,要赤裸裸的面對風險了。

始終買樓只能付上首期,必需要加上借貸,就變成了有炒Margin的風險味道。當然,高風險亦可以帶來高回報,如果閣下在三個月前置業,而又揀中了一些大路貨,價格應該上升了15%,以三成首期為準,期間回報就是50%了,遠勝同期的股票升幅。


都是那句,「有危就有機」。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養和豪院


週末與太太乘巴士上太平山頂「登高」,途經跑馬地半山時,詫異見到一興建中的玻璃幕牆大廈,心想自己對香港地產發展都算略有研究,怎麼竟不為意有一豪宅在此興建。正感狐疑之際,幸得太太提醒,才想起那是快將落成的養和醫院加建部份。

波蘿游近月都光顧了幾次養和,亦知其正在加建,但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之前近看再加上綠色圍網,只知是一個多層建築。但今次遠望則恍似是一棟建築中的豪宅,綠色圍網已經退下,露出閃亮的玻璃幕牆,一洗以往白色巨塔的古老形象,將來病人可以通過落地玻璃,飽覽瞭闊馬場景,醫院更應易名為「養和豪院」。

最特別的是今次增加的廿層,是在原有的十幾層醫院屋頂上加建,再以玻璃幕牆豪裝一翻。在加建工程時,原有的十幾層醫院照常營業。像這樣的加建方法,在香港真是十分少見。能夠如此省時加建,主要是前院長甚有遠見,在多年前興建現有建築時,已考慮到將來有需要擴建,多花錢把地基部份打得特別深入,以便將來可以直接在上面加建。

根據各方報導,今年的私家醫院生意大增,婦產科更加做到冇停手。自己今年亦兩到私院產房探班,要探望剛誕下的嬰兒,其排隊及擠迫情況,絕對是振撼場面。養和把醫院這樣豪裝,正好配合上蓬勃發展的私人醫療市場。只可惜本港的私家醫院都沒有上市,否則小弟一定飛身入飛。

私家醫院生意大好,主要有賴中產經濟水平提升,醫療保險越來越普及,令更多人都可以負擔得起。本港醫院的良好商譽,亦吸引了不少內地富豪,願意花巨款到香港產子及看病。有見如此勢頭,私家醫院都各自找方法擴建,以配合市場需要。我認為政府應該有見及此,積極與業界商議找尋適合興建私家醫院用地,以公平競投方式批出。

私家醫院要擴展,自然要挖角增加人手。我相信今明兩年,醫管局將要面對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影響最大的會是經驗豐富的高級及顧問醫生,在大學任教的教授級醫生更勢必成為首選獵物。但醫管局受制於固定的薪酬制度,再加上政客及媒體的指指點點,其高層要面對的挑戰將會十分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