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30日 星期六

10年生意兩茫茫

回歸十年,潮流興講回憶,我都唔執輸,review一下,睇下過去十年,市場競爭點樣激烈法。唔經唔覺,我離開打工行列都超過十年,我地從事TMT行業承建商,因為多數對住D客都係大公司,乜鬼生意都要去投標,而且因為全球一體化,除左要同本地公司爭,仲要同海外公司爭。

但同一大小及複雜的job,過去十年D價錢就差好遠,好似十年前一個用10 mil到既job,今日如果你bid超過3.5mil都唔駛諗有機。咁究竟點解平左咁多,邊度慳左錢,可以平咁多。理論上要平左65%,應該每一個價錢結構成份,都平左65%,我試下分析D價錢結構,睇下做唔做到:

1. 材料: 科技材料費有D平左好多,都有一半(50%),亦有D冇乜點平,尤其果D同原材料有有關既,因為金屬及石油副產品近年好貴,計晒所有,可能都平唔到30%


2. 伙記人工: 都叫做專業,唔單止冇減過,醒果D仲double左,工時亦冇乜長到

3. 地盤工人: 話晒都係科技行業,工人都算係skilled labour,人工都冇乜點減,但工時就長左,effectively等於慳左20%啦

4. 利潤: GM由過去20%變成approach to but not less than 0% (有時Hi 野都變左negative)

如果你中學會考數學合格,你應該即刻睇到D數唔match,四樣野加起來,好似大纜都扯唔到去60%,D錢去左邊度, Where's is the beef ?

答案:經驗 and 創意

事實最後慳錢方法,就係靠「經驗及創意」,做到 Do more with Less。用聰明設計方案,以更少同更慳皮材料,難聽D講就係偷工減料,但唔影響製成品質素〈完全唔影響就假,總之核心質量及功能冇變啦〉,最後交到貨俾個客,而佢又滿意。


至於點樣work smarter ,我都唔知點講,大概一切從「心」出發,做野〈唔係講野〉要有heart,呢個講法雖然係糠D,亦係引爆你既小宇宙最有效方法。


借蘇東坡首詞,稍為改動下,互勉互勉:
「十年生意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存;千里戰場,輸左就淒涼。」

之後十年又點? 就好似我Blog頭講:有D迷惘。



2007年6月29日 星期五

MPF – 識得揀,先算係老闆

呢排MPF最熱門話題,就係收費過高,波蘿以前都提過,希望盡快通過競爭,將收費減低。為証明收費高,好多報紙都會用咁既計法,話如果供足三十年,隨時有40%俾左基金公司。

呢個講法,非常片面及有D誤導,其實市面收費最高D零售基金,除左1%年費以外,另加20%表現費,舉例每年增長20%(扣除收費前),咁一年就要扣你5%費用,如果三十年月供,計埋等於俾左70% D公司。但千祈唔好俾70%嚇親,如果你搵到呢隻基金,我應該恭喜你,因為最重要就係扣除所有收費後,你每年仲有15%淨增長,能維持呢個數字三十年,隨時令你發達,如果月供二千,三十年會累積千四萬(14 million)。呢個數字唔係神話,有一隻本地港股基金,十幾年來,扣除高年費及表現費後,每年增長仍高過15%。

所以我認為研究MPF收費是否過高,客觀方法係同市面一般零售基金比較,而唔係睇三十年係少左幾多%,如果真係幫你賺到錢,俾多D收費又點話。關於點樣將MPF同其他基金比較,留番遲D講。


今次想講既係好多人希望有得揀,即係伙記唔單止可以揀基金,甚至可以揀MPF公司,令多D基金公司可以參與競爭,咁D公司自然要減低收費。咁既諗法好正路,符合自由經濟原則,但諗深一層,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揀唔同公司,咁會計部每個月供款都幾頭痛,要填好多form,匯錢去唔同基金,如果人工(供款)經常變動,仲要跟唔同基金公司update D資料,另外D基金公司亦要加D人手,因為D老闆(尤其SME)可能因為週轉,容易遲遲未入數或入錯數。咁多野加起黎,增加基金選擇,最後慳到幾多收費,真係要睇市場力量。

再者,就算MPF年費收多一個%,條數長遠計好似好大,但比起揀錯基金既損失,年費算係小意思。如果你話開放多D選擇,一般市民又係唔係識得去揀。以我從匯豐MPF 01-06年數據分析,我將D數字整理,比較裏面幾隻主打類別:

類別 ********** 六年累積回報 **** 佔整體比重**
保本及保證 ***** 少於 15% ********* 25% **
均衡及增長 ******40% - 55% ******** 40% **
港股及亞洲股 *** 70% - 80% ******** 27% **

好明顯,有大約三份二人都揀左低回報果兩類,其中四份一仲揀左超低回報。數字好清楚,就算以匯豐MPF本身咁少選擇,依然大部份人揀錯,你話如果百花齊放,N咁多選擇,裏面一定有D質素差劣既籮底橙,最後揀錯會搞到臨老過唔到世。所以當大家咬牙切齒,要求減低年費既時候,唔好忘記掙大對眼,細心分析及了解自己需要,小心去揀,將來至做到老闆。





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是政策失誤 還是行政失當

關於羅范椒芬請辭一事,很多人理解為政策失誤,羅太因負責而下台。一般人認為羅太只是公務員,並非問責官員,但卻因為她一直勇於推銷政策,最終變成公務員問責,個人要付出政治代價。此事引起公務員界廣泛回響,擔心立下一個壞的先例,令公務員要為政策失誤負責,破壞其中立性及穩定性。

但查實今次聆訊當局指責的,是羅太干預學術自由的部份證供成立,主因是羅太利用本身權力,影響及要求教院高層,禁制某些教院講師發表不利言論。這樣的做法,筆者不認同是政策失誤,我只認為是行政失當。所謂政策失誤,應該是政策執行過程或之後,引致的不良後果。但今次事件明顯是羅太執行手法有問題,過程中她濫用本身權力,要求教院高層約束講師,並以辭退作為威嚇,這明顯是不恰當行為,並被法官定性為干預學術自由。


要以適當的行政手段應付講師言論,羅太應對講師的論點逐點反駁,並著副手草擬反擊文章,然後傳送予講師、其上司或甚至院長,擺出一個學術討論的平台,要求他們認清政策的真相。之後羅太亦可致電講師的上司,當面提出講師們言論中的「繆誤」,並歡迎他們前赴教統局再作深入討論。若能如此做法,不單能有效申明本身立場,迫使講師們更「周詳」地提出不同觀點,而且做法落落大方,保持高透明度,不易招人非議。


再者,教院講師本身因為利益關係,其論點是否持平亦值得商確。就以「小班教學」為例,如果加快全力執行,肯定對新任老師的需求增加,從而令更多教院講師可保飯碗,講師們的立場就難免變得:「好惡亂其中,利害奪其外」。而今次事件是否真的干預學術自由,我個人就有不同理解。教院講師在報紙發表文章,我會看成是一種表達自己意見的方法,不見得是甚麼學術研究。如果是學術研究,是否同時於什麼學術物發表,又有否要請其他學者參與研究及討論,如果僅於報紙發表,那恐怕是側重宣傳言論而多於學術研究。正如筆者常於自己博落發表文章,其中亦有數據佐證及分析,但我只當作發表言論,如我硬吹噓為「學術研究」,那恐怕令真正的學者捧腹。


就算不是干預學術自由,但以權力打壓言論自由,也是極不恰當的行為。正如我前文所述,羅太現職廉政專員,相對於其他政府職位,大家對其品格都有著最高的要求,此亦導致羅太請辭的下場。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巴菲特 – 愛的回報

好多智慧型的投資者,都會將股神巴菲特作為偶像,並且經常閱讀股神大作,對股神金句更加琅琅上口,其中最為膾炙人口幾句包括:

1.投資三大教條: 第一,儘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二,儘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三,堅決牢記第一、第二條。

2.要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3.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時候,你才知道誰一直沒有穿泳褲


好多名言是係知易行難,主要係內心總有貪念及恐懼,加上難以克服的心魔,無辦法做到股神所言。而且好多決定除左心理質素以外,timing亦最重要,而timing之準確與否,取決於資料掌握及分析,但更重要的恐怕仍然係「運氣」。就算你完全擁有股神的特質,但如果欠缺運氣,一樣難以大成。所以我經常講,巴菲特能夠成為股神,除左佢既IQ同EQ之外,運氣亦功不可沒;假設巴菲特返到二十歲,有同樣智慧重頭開始,我就唔信佢最後能累積千億財富。當然。以佢IQ及EQ,要累積幾千萬或甚至幾億財富就應該問題不大。

最近巴菲特及蓋茨同時接受訪問,股神被問及自己最大成就,佢既回覆:

「我最大成就係:我愛的人,同樣愛我」,

一個非常簡單的答案,但係就發人心醒。原來股神最自豪唔係千億身家,亦唔係每年二十巴仙回報,亦唔係世人既崇拜,而係好humble咁享受愛人同被愛既感覺。

當我地埋頭埋腦去爭取多一點金錢回報既時候,又有冇忽略身邊既人,小左關顧佢地,而同樣地佢地又有冇小左care你呢。有時唔駛等到發達先去關顧身邊人,只怕到時你已錯失好多機會,而有D機會走左係錢買唔番。我好多時見同輩朋友,放左好多時間同心力係工作上面,希望做到最好,繼續升職加薪,但就往往忽略左身邊人。好多時候,賺多左D錢買唔到你需要既愛,但因為顧住賺錢而損失D愛,就有錢都買唔番。寫到咁鬼感性,皆因近年幾位同齡朋友都相繼蒙主寵召,自己更加覺得親情及友情可貴,希望藉此自勉。

巴菲特咁中意投資,唔知佢有冇將愛睇成一種投資。我意思就係你要付出愛作為本金,然後用盡方法,去爭取最大的愛作為回報。只求愛人(本金),不求被愛(回報),恐怕只有聖人先做到。



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

月供投資 – 免貪心,破恐懼

股神巴菲特有幾句投資格言:「恐懼和貪婪,是兩種傳染性極強感覺,並經常在投資界出現,他個人不同之處,就是“當別人貪婪時我恐懼,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股神的意思好簡單,就是當股市狂升時,你要變得謹慎而唔好貪心入市;而當股市大跌之後,你反而要變得進取而勇敢入市。但世事往往知易行難,人性行為剛剛與股神所講相反,因此當股市大升時成交亦大增,股市大跌後成交就萎縮,正反映一般股民脆弱的心理狀況。

定額月供投資,包括月供基金、月供股票或甚至強積金,都能幫助股民克服上面的心理弱點。因為是每月定額付款,你於股市急升後能買到的unit會減少,即係變相減少投資,強迫自己變得恐懼(謹慎);而當大市下跌之後,用同樣定額你能夠買到更多unit,即係令自己變得貪心(進取)。因為所有買賣都是電腦處理,到時到候就扣你筆錢,自動用當時市價買入unit,一切不經人腦,避免個人的貪心及恐懼所影響,所以月供投資做到股神的要訣。

再者,股市特色都是長遠向上,但短期會有波動,而一般波動都係:跌得快,升得慢,因此按一般統計觀察,在漫長歲月裡面(月供最少要有十年期,才將充份發揮優點),總是升的時間比較多,跌的時間比較少,因此月供計劃剛好能以統計優勢,長線捕捉大部份的股市升幅。

講咁耐,就用過去六年半MPF供款期為例,期間恒生指數升幅,再加上每年的3%派息,約等同76%累積升幅。但如果以月供MPF恒指Tracking Fund,扣除2%收費後,累積升幅都有82%,比起一鋪過買有6%額外增幅。

月供投資投資的好處,正好減低時間的風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三衰六旺,任何一次過的投資重鎚,話之你之前有幾詳盡分析,都有機會出錯,亦有機會撞正大市調整或股災,咁就損失巨大。月供方法能夠用時間分散風險,提高回報,減低風險,正是所有投資者追求的目標。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羅范椒芬 – 脫軌火車頭

幾星期前跟友人閒談,提及教統局風波聆訊一事。我當時指出,羅太那位三十年同學的證供,對羅太涉嫌干預學術自由一事非常不利,皆因其同學供詞可信性很高,包括:1)三十幾年同學,而且兩人並無恩怨,不可能惡意中傷;2)其同學並無牽連於教院人事及研究糾紛,沒有需要講大話;3)同學不單清楚記得羅太用字,並確認曾因此事而查閱的相關文章,以上種種證據足以令羅太百詞莫辯。我當時並謂羅太作為廉政專員,背負著香港其中一個最大的商譽,若果法官判她是一個不誠實的證人,恐怕羅太再難繼續此職位,最後只有辭職收場。

但友人作為工程界人仕,可能感到業界貪污有惡化跡象,對廉署過去幾年的表現不甚欣賞,指廉署近年除了打打烏蠅,插手一些雞毛蒜皮的商業罪案,起訴一些濫用房屋津貼的小公務員外,就看不到有甚麼建樹,並笑謔廉署神話已隨著英國人離去,這個生銹招牌也沒有甚麼犧牲價值,而羅太的命運,大家就等著瞧吧。

明顯地,特首之前已經作了最壞打算,就是可能要同時犧牲車馬:李國章及羅太,我相信他倆的候任人選亦已經準備就緒,對於今次只有羅太被指責,情況已經算是受到控制。同時羅太亦表現到豁出去的態度,藉著辭職信對現實的不公作出最後控訴。羅太對教育工作的熱誠及努力,恐怕無人能及,但她行事的手法,就不能做到因事制宜,往往只是以硬踫硬,即使面對教協這座大山,仍然不顧一切,最後只有焦頭爛額,把個人的信譽都毀掉。再者,她批評教院學者的方法,實在過於粗疏及橫蠻,給人一種極權高壓的感覺,種下今天的惡果。其情況就好像脫軌火車頭一樣,毫無方向的橫衝直撞,除了傷及四週途人以外,最後自己亦會粉身碎骨。而她的淒然下台,亦會對現任公務員鐵飯碗的神話,做成一定的衝擊。

小弟畢業於八十年代,當時只有兩間大學,其次的是理工學院,再其次的是其他書院及師範學院(教院前身)。說實話,師範學院在眾書院中的地位一直敬陪末座,其畢業生水平亦可想而知。教統局成員很多都是大學中的精英,我想他們每次到學校觀課,目睹老師的表現,心裏一定覺得不是味兒,內心更希望盡快改革,提升老師的水平。只是凡事都講求技巧,而且亦要因應老師的水平,提供適合的改革方案及步伐,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會做成反效果,加上老師們有教協及六萬選票作為護甲,最終必會極地反撲,做成今天兩敗俱傷的局面。





曲解堅尼系數

根據統計處的資料,按職業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由九六年的0.518增至去年的0.533,顯示收入差距擴大,每月收入在四千元以下的家庭,由九六年佔總數的6.7%,增加至去年的9.2%;而入息超過四萬元的家庭,亦由15%增至17%。看見這些數字,「為民請命」的議員已急不及待,指出堅尼系數惡化,貧富兩極人數增加,正好反映貧富懸殊加劇,務必要政府增加資源,改善貧富懸殊問題。

從技術角度而言,堅尼系數是以家庭為基礎,比較富裕及低下家庭於社會所佔比重,因此其先決條件,是要家庭組成部份比較前後要一致。但過去十年,香港的家庭成份變化很大,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堅尼系數的結果,如硬性以堅尼系數比較十年前後的變化,得出來的數字就會被扭曲,而無法作出持平的比較。

1. 人口老化
過去十年,五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8.4%增至22.1%。明顯地,這群人大多進入退休年齡,亦即是由有收入人士,變成無收入的一群,一定程度上令月入四千元以下家庭組別的數目增加;由於數據沒有分析這群人士退休後的實際經濟狀況(例如儲蓄及投資收入),所以不應硬把退休人士列為貧窮一族。

2. 家庭人數變少
此外,佔香港人口比重最大的四十至五十歲組別,在過去十年裏,他們有可能結婚,自組家庭,搬離老家不再與父母同住,大家庭變成小家庭,每個家庭的人數減少,由十年前平均的3.3,減少至現在的3,平均家庭收入亦變相攤薄,也令堅尼系數變差。

3. 提早退休人仕
而且統計處的調查,包括家庭中所有成員︰即在職、失業及退休的都計算在內。過去十年因經濟轉型,很多中產都提早退休,但他們不少都擁有自己的房子,再加上幾百萬的退休金及積蓄,退休生活過得十分愜意,單單調查家庭收入,他們是屬於最低收入(甚至無收入)的一族。明顯地,按統計處的調查方法,他們會被分類成「貧苦」大眾。

4. 間接補貼
事實上,跟其他先進國家比較,香港低收入家庭,在多方面都接受著額外的津貼,其中包括極之優惠的公屋、遠低於成本的公共醫療等間接補貼,實際令他們可用資源遠高於表面收入。

統計處堅尼系數的計算,未有扣除以上因素,故不能直接地與十年前的數據作比較。以現時的數據來看,貧富懸殊是否加劇可說是未知之數,我們卻可從數據見到另一社會問題:老人問題。蓋因十年來65歲以上老人增加了35%,但申請老人綜援的個案卻增加了81%,而此數字並未包括一般老人生果金,這正正反映人口老化對社會帶來的負擔。

隨著人口老化逐漸加劇,老人綜援個案勢必越級跳升,比起貧富懸殊,老人問題恐怕更為迫在眉睫。




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香港vs紐約 – 請特首三思

前天特首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提出要香港達至紐約及倫敦等級數的國際都會,人口要從現在的七百萬增至一千萬,還要強化金融制度,增加藝術及運動設施,而大學及商界亦要不斷吸引內地人才云云。

要將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金融都會,是前朝政府掛在口邊的宏願,亦已經變成政府對外國媒體慣用的口頭禪。然而政府只顧訂下一個虛無飄渺的目標,多年來卻未見認真分析三地人口結構、教育水平、文化背景、政治現實、環境生態等因素,清楚了解自己相對的長處及缺點,訂出有利長遠發展的計劃。

就比較香港及紐約兩地引言,本港就存在著很多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情況。我試從以下各方面比較兩個城市的優劣:

1. 人口結構
美國是世界最自由的國家之一,對人民於國內流動毫無限制,而紐約作為美國的核心城市,一直吸引著美國三億人口中最優秀的一。任何美國國民,只要你擁有學識和才能,隨時可以由鄉村小鎮,搬到紐約居住及發展。相反地,就算你在紐約出生,如果你沒有足夠能力與城中精英競爭,你亦可以隨時搬去美國其他城市生活及工作,收入可能減少,但因為物價亦相對便宜,生活水平亦可以維持。簡單引言,紐約〈特別是華爾街〉都集中了美國最優秀的人才居住及工作;與此同時,紐約亦憑藉開放的人口政策,不斷吸收世界各地精英前往發展。

但就香港而言,我們在人口政策上,一直處於封閉及被動的狀況。幾年以前,政府都沒有固定政策來吸引外來人才,一向都靠本土培育,並無像美國般吸納大陸人才。再者,不管你是社會精英,或普羅百姓,一旦成為香港人,就算自己競爭力不及其他港人,亦要硬著頭皮繼續留港生活,不能像紐約人般可以隨時搬到其他國內城市居住及工作。再加上過去輸入人口政策,每年到港的五萬國內人口,都以低學歷及低技術為主,對香港發展金融及高增值項目,都有著極大的障礙。儘管港府近年「積極」招引國內精英,但礙於政策僵化,加上部份民粹議員的阻擾,效果未見理想。反而因為國內高速發展,很多身為跨國企業高層的香港人,為著追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不惜舉家移居內地,成為企業駐內地的代表,變相削弱香港自身的競爭力,實在是人才流動中的「劣幣驅逐良幣」。

2. 教育水平
港人普遍教育水平不高,恐怕平均只有初中程度。儘管政府近年大力增加大學畢業生,但因為增長過急,以致一般畢業生水平反而有下降跡象。另外,大學當局因重點於開源節流,紛紛只顧開辦如副學士般的賺錢課程,忽略整體教學水平,更遑論學術研究,為本港工業及科技發展提供支援。反之紐約一直發揮其去蕪存菁之功能,只有高學識及高技術人仕,先至有得留低。

3. 文化背景
港人一向不熱衷於文化及體育活動,本地亦欠缺具規模的表現及比賽場地,難以吸引熱愛文化及體育活動的外國精英前來工作。就算現在加快興建西九文化設施,恐怕一時三刻,亦只有硬件而缺乏相關人才作為軟件。再者港人深受傳統思想影響,相對勇於冒險的紐約人,港人就顯得凡事因循,間接扼殺個人發展及創意。

4. 政治現實
過去十年,香港一直受制於政治困局。一個缺乏普選的社會,以致特首及政府認受性不足,加上不健全的政黨政治,政府要通過任何議案,都要依靠自己不能控制的政黨所支持,其間更需要中央揮動指揮棒,要求相關議員歸位,過程中難免要對中央政府及相關議員作出額外承諾,早晚都要連本帶利歸還。

另外,反對派議員因深知難以正式參政,只能發揮其為反對而反對的功能,盡量彰顯或誇大政府不足之處,變成議事堂內堂外的吵鬧,內耗政府不少時間及資源,拖慢了很多發展項目。

5. 環境生態
近年香港空氣污染嚴重,儘管政府提出「有利」數據證明情況日漸改善,但是經年模糊不清的維港,其視覺效果已嚇跑了不少外國精英。再加上灰白的石屎森林,臨海矗立的摩天巨廈,破壞了香港環山抱海的優美環境,令東方之珠再難發放光彩。


基於上述的困局,我無法相信香港能夠追上紐約及倫敦,成為同級的國際都會。再者,港人的平均收入及生活水平都遠低於兩地,而過去十年港人的平均收入都未有顯著改善,「超倫趕紐」恐怕是不切實際的期望。

儘管如此,我相信只要大家能從過去十年的挫敗中再次站起來,以港人進取及靈活多變的優點,輔以政府清晰的政策及適當的協調,充份利用大陸提供的商機和資源作為後盾,讓中下階層更能發揮其社會功能,以達致繼續保持本港繁榮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我想這已是大多數港人的心願,「超倫趕紐」就當是一個口號好了。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無緣無故的愛

父親節前夕,看到以下一則新聞(節錄自東方日報):

「秀茂坪發生殘酷虐母案,一名十多年來游手好閒、不務正業的男子,昨晨疑不滿母親吵醒他,規勸往尋找工作,竟持三腳拐杖敲打母親腳部的傷患及關節。。。

羅婆婆六十九歲,育有四子四女,因丈夫早逝,她獨力養大子女,。。。

羅婆婆稱,八名子女大部分已婚,『佢地辦結婚都要我出錢!但係依家!過時過節都無人黎探下,畀錢阿媽就更加唔使講!』羅婦愈講愈激動,眼泛淚光。。。」


看完這段新聞,當然難免唏噓,一樣米養百樣人,像案中這樣的逆子,行為固然令人髮指,但在我們的社會,偏偏這種事情又時有發生,新聞報導的已經不少,未有報導的更不知凡幾。而更令我詫異的,是亞婆含辛茹苦養大八名子女,竟然全部如此不孝,無一願意負起子女最起碼的責任,才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

亞婆的子女跟小弟年齡相若,儘管六十年代生活艱苦,一家裏面有五六個或甚至七八個子女,卻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而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父母能分予每個子女的愛心及照顧都十分有限,更談不上甚麼家庭教育。但言教不如身教,就算缺乏照顧,普遍子女都能體諒父母境況,以他們盡心盡力的行為作為榜樣,「生性」做人,就算當不上甚麼高薪厚職,也可以自給自足,建立自己的家庭,而眾多子女當中,總有一兩個生活條件寬鬆的,可以供養兩老晚年所需。

可是,也有像羅婆婆般的例外家庭。以我觀察同輩所得,父母年青時努力工作,而晚年得不到子女回報的,大概有以下原因:


1. 父母本身經常吵鬧或不歸家,令孩子對家庭缺乏歸屬感,或甚至不回家

2. 父母經常「過份」打兒女〈適量打,是以前維持子女秩序的不二法門),再加上惡言侮辱,令孩子對家庭反感

3. 父母厚此薄彼,錯誤地溺愛逆子,冷落其他孝順仔女

4. 最大的一兩名子女誤入歧途,帶壞年幼子女

5. 父母運氣不佳,所有子女都缺乏孝義本性



年青人對父母沒盡孝道,那肯定是年青人的過錯。但正如毛澤東說: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凡事有果必有因,為人父母者,亦應該自我反思,自己對子女付出的精力及愛心,又是否用得其法。







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的士「連長」

波蘿因為過去陰影,加上香港搵位泊車困難,一直都冇係香港車。再加上我比較心急,的士變成我既主要交通工具。除平時早出門口,返工搭地鐵外,一般放工、出街或返亞媽度食飯,都係打的,因為中長途車程關係,一個月大大話話都貢獻幾千蚊私己。不過我唔喜歡叫七折的士,主觀上覺得唔係咁正路,對其他打單泡司機唔公平。另外就係我好怕上架七折「指揮車」,除會完全喪失寧靜空間,生命安全亦受到威脅。記憶中我只係幾年前試過一次,由沙田到灣仔公司,正價連隧道費成百七蚊,我想試下係咪真係有價講,我當場「威脅」司機收八折,司機當然「無奈」答應。

所以我一直用隨機(隨緣)截的士方法,邊個咁就揀邊個。以過去幾年市道,加上我「識訂」,通常唔駛兩分鐘就有車上,比起叫七折的但係要隨時等五至十分鐘,前者既瀟灑感覺就係我願意付出既「溢價」。但有時唔好彩,一樣會截到指揮車,今日放工就上架咁既車。我一睇車頭位置,除一般指揮車裝備,即係棟起四部手提電話,隔離有兩部Walkie以外,仲加多個PDA,從倒後鏡望一望司機,四十幾歲,個樣幾醒目,戴住個有閃燈既藍牙,成個G4咁既款。

我一坐低講完目的地,就見佢電話響個不停,司機個大腦、小腦、手腳、眼耳及嘴巴同時發揮多種功能,不斷接駁各類order,做到冇停手亦冇停口,過大約十分鐘先見佢做完D order,可以靜一靜,

司機對我講:「唔好意思,嘈住你,不過搵食艱難呀。」

我見佢個樣咁誠懇,都好好奇問佢個PDA要黎做乜。司機即刻示範一手呔,一手Scroll Down D客戶資料俾我睇,包括電話、住戶及公司地址,動作一氣呵成,好Pro。我又再問佢個Team有幾多人,原來有成二百部車,好似佢咁D指揮車有十部左右,盡量分散市區各處,就好似隊波有十個球員咁,各施各位,拉開黎踢,加強同其他隊友D接駁功能。

我問佢好似今次咁,接我由九龍東去九龍西,會唔會將佢隊波拉散。佢話唔會既,大家D隊友會有默契,好似荷蘭隊咁,識得自動走位喎。我笑佢地好似成隊兵打緊仗咁,佢負責廿個兄弟,計下人數都算係「連長」級,是否多一份人工,好好搵呢。

司機笑笑口話:「OK 啦,OK 啦。。」

跟住佢電話又響,身體各部份又開始工作。

。。。

終於返到屋企門口,「連長」俾張咭片我,叫我多多關照。我笑笑口婉拒,只係話一切隨緣,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坐「連長」你架車。

我踏出車門,深深吸一口新鮮而寧靜的空氣,不期然從心裏講出來:


「感謝主,終於又安全到步!」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昂坪360 – 先天缺陷

因為要完成三集「老鼠跌落天秤」,到今天才有時間討論昂坪360事件,但鑒於事件影響深遠,雖然稍有延遲,仍值得發表一下。

地鐵作為360母公司,有非常豐富的基建經驗,多年來建成的鐵路都達到世界一流標準。三十年前首建觀塘線時,主要倚靠英國British Rail的工程師指導,而隨著其他新線的落成,地鐵逐漸掌握及改良所有技術,今天更將其技術外銷,提供顧問服務到海外,協助國內及國外興建和營運新建地鐵。而對本身的鐵路,地鐵是全程參與設計、建造、維修及營運,儘管近年追隨世界潮流,把部份維修及操作外判,仍能通過嚴謹的監控,保持最佳服務水平。

對於今次360「事故」(此為技術官僚用語),難免令人對外判營運公司 – SkyRail的能力有所懷疑,但我認為是次主因,是跟360先天建造及營運模式有關,蓋因360與一般鐵路的做法不同。一般鐵路系統,因為牽涉各類技術範疇,包括: 地質、勘探、土木、路軌、火車、機電、訊號、監控‧‧等,地鐵都會因應不同技術,以獨立承建合約處理,再加上本身各範疇都有專業工程師設計及督導,並協調各系統銜接事宜,確保整個鐵路系統的質量。

但360是新型項目,涉及新技術,技術細節主要倚靠歐洲的纜車公司Leitner,而其他土木及機電配套則以總包形式批出,以節省合約管理成本,但也令到地鐵無法(亦無預算)監管每一技術細節,以致營運初期雖然小事頻生(其實每次新地鐵落成都會有類似teething problem,需要一段時間調整和磨合),地鐵都難以回應。再加上將營運及維修外判予SkyRail,而SkyRail並沒有參與系統設計及測試,主要倚靠幾十本操作及維修手冊,無法對系統有深層了解,當發生技術問題時,恐怕只能查詢原生產商Leitner。但Leitner是歐洲公司(未知有否駐港辦事處),加上合約已經完工,而SkyRail亦只是地鐵的判頭,可想而知Leitner會對SkyRail有多少支援。當然,SkyRail本身的管理及技術能力,觀其過去一年之表現,我們亦可窺一豹。

本人並非機械工程師,沒有參與360任何工作,亦有興趣估計是次事故的技術原因,我猜有以下可能:

1. 懸吊系統設計或用料有問題
2. 安裝有問題,冇完全按規格進行
3. 因周圍常有大風,加速機件磨損及金屬疲勞
4. 維修工作沒有完全按照程序進行及檢核
5. 三日大檢驗後,未有重身鎖緊裝備
6. 三日大檢驗後,有人對空車進行“非常規”測試,超出系統負荷

我估計(亦是希望)最終原因是: 6
即此乃個別、人為及非常原因所致,這亦是對系統信譽打擊最少的“選擇”。

無可避免,今次事故對於旅遊業,及香港作為先進城市的信譽,其打擊都至為深遠。開業只有短短一年,就遭逢此「不幸」,不禁令我想起海明威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可能亦是全世界最短的一個故事,只有一句:
" For Sale: baby shoes, never worn. "

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

強積金 – 勉強有幸福

昨天看生果報評論,強烈反對智經的強制醫療儲蓄建議,並且一如以往口徑,大力鞭撻現有強積金計劃,高舉自由經濟旗幟,反對政府強制市民投資決定,建議取消強積金,將錢剩下來,讓市民用自由意志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編者並引述諾貝爾得獎者評論,指出強積金收費過高,從而為其觀點說項。

波蘿未有細讀智經的醫療建議,暫不作評論,但有感生果報對強積金之負面觀點,則覺得有需要表達一下意見。小弟作為自由市場受益者之一,由少時住山邊木屋,到今天的經濟自主,全賴英國人提供一個自由及法治的環境〈儘管此說法極為政治不正確〉,讓小弟可以憑藉後天努力,提早達標。

但世界永無絕對自由,否則我們就不需要法律,不需要強制納稅,更沒必要九年強制教育。自由經濟學者一定會話,成人有自由意志,做甚麼投資作晚年退休之用,應該有絕對自主權,得失自己負責。但只怕不是所有人懂得為將來打算,正如螞蟻與蚱蜢的故事,如果每個人都有螞蟻之心,懂得積榖防飢,政府根本就不需要為此煩惱。但事實是很多人都意會到,老年無錢可以靠政府養,作為文明都會,我們當然亦不會見死不救,但對如此有恃無恐,有酒今朝醉之不負責任心態,我們亦必須要提防。

我有一妹妹,三十幾歲,未婚,於上市公司已經工作了十幾年,過去十年月薪約有萬五元,我最近問她有多少積蓄,發現竟不足十萬元,想必平時都花在衣物及旅行上。我立刻督促她參加月供款四千元基金的計劃,並每月資助一千元作為鼓勵。因為她身體情況長期欠佳,估計她最多只能再多工作二十年,以她公司本身的退休金,另加月供計劃,及老家的公屋,勉強都能於退休後維持基本生活所需。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強制供款,以四十歲以下年青人,平均只有一萬元收入〈全港中位數〉,會否主動地未雨綢繆,更別說每月只有幾千元收入的了。

再翻查政府過去十年統計,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增加了36%,但申請老年援助的卻增加了80%,此計算並未包括一般老年生果金。再過二十年,到我輩中坑都退休,恐怕會是人口老化最嚴重之時。上一輩老人,很多還有孝順仔女供養,但再過二十年的一輩,恐怕就不要奢望了。蚱蜢當然可以不顧將來,但一個要供養蚱蜢的政府,就要作出長遠打算。

環顧歐美及亞洲先進城市,都有各式的強制退休供款,或以高入息稅預先支付。天下無免費午餐,香港入息稅率全球超低,但對比其他國家,卻提供極優惠的醫療及公屋服務,加上我們亦欠缺超值的公務員隊伍,隨人口老化,醫療及老人援助費用增加,如果再沒有強積金及醫療儲蓄計劃,這頭駱駝遲早也要跨下來。

強積金收費高乃不爭之事,但應通過競爭改善,一時之缺無損其未雨綢繆之功能。當然世間還有很多更佳的供款計劃,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供款總是越早開始越好。再者生果報作者都飽經閱歷,盡皆金融才俊,當然不屑高收費、低回報之強積金,但對普遍只有初中程度的港人來說,又是否能作出甚麼明智而長遠的投資呢?強積金對很多人來說,是勉強之事,但幸福將來,我相信需要勉強出來。


關於過去六年的強積金回報,是否真的乏善足陳,會另文再作分析。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ELI - 贏粒糖,輸間廠

最近幾年,各大銀行都加個新職銜,叫客戶關係經理 (Relationship Manager),佢地好似經常監視住你個戶口咁,一發現你戶口有D多餘錢,冇投資,冇做定期,就會Call你,介紹各類投資產品俾你。其中一味主菜,就係ELI (equity linked investment),直譯應該叫「股票相連投資」,但銀行創作個高檔名稱,叫「結構性產品」。話時話,我都唔明點樣先算「結構性」,通常見到呢個term都唔係好野,例如「結構性失業問題」,凡係「結構性」問題,都好似巴士亞叔金句:未解決,或甚至乎冇得解決。

波蘿同老婆因為貪方便,經常到旺角利苑食飯,佢地有代客泊車,就算以旺角九反之地,隔離亦經常泊滿Benz,肯定D食客係唔野少 (小弟除外,我多數搭小巴)。酒樓遵從中國人「地盡其用」節儉美德,坐位編排得密質質,大大縮短人與人之間距離,亦令我經常聽到其他食客高談闊論。

今次波蘿唔覺意又聽到隔離食客大聲傾計,佢地應該係兩對夫婦,兩個男的好似分別叫Paul 哥及Tommy,今次應該係Paul 哥請食飯。酒過三巡,四條友至少殺死一條鯊魚、兩隻龍蝦及四個鮑魚,正係享受緊個官燕,Paul 哥面紅紅上頭,要發表一下:

Paul: Tommy, 最近忙D乜

Tommy: 冇乜野特別忙,你知啦,我地做工程,個市鬼咁淡,都唔夠job俾D伙記做,年中如果仲唔夠數,可能又要..,唉! Paul 哥你又點呀,你地做Fund 佬,呢排個市又係咁升,應該好掂啦。

Paul: OK 啦,我個Fund唔係最搏個D,總之人升我又升啦,緊貼大市,唔好跑輸,最緊要交到數,尤其就快六月底半年結,盤數一定要攪到好好睇睇。

Tommy: 咁最近你地投資邊方面最賺錢呀?

Paul: 梗係大陸股市啦,全球焦點所在,走唔甩。咁你又有乜野投資呀?

Tommy: 個股市升咁多,我唔敢再差隻腳落去,主要係聽銀行Sales建議,買下ELI,叫做風險低,好過做定期。

Paul: 乜話 ELI,專搵人老襯個D呀?

Tommy: 唔係喎,都好OK,我玩兩年,拉勻黎計,每年都有成12% return,對我地D唔係食開大茶飯人黎講,好OK架喇

但見Paul哥成碗杏汁官燕急急腳倒落喉嚨,都未吞晒就拍一聲放低個碗,趕住開口講野。

Paul: DLS !(助語詞,取材自「渣沽手冊」),12% annual return,你好彩,你知唔知如果隻股票跌又點呀?

Tommy: 唔係喎,一開波就先執1%折扣,以一個月為期,一年計等於12% annual return,就算隻股跌低過某價位,都已經袋1%先,圍起黎一年就有12%,銀行仲話...

Paul: 唔駛講喇!(顯得好晤耐煩),呢加野我都唔知幾熟。ELI係近年銀行專Sell 俾有閒錢個D客,尤其private banking客戶,好多係做幾十年小生意,積落D錢,唔甘心定期低息,又唔敢放晒落股票,銀行就介紹ELI俾佢地。另外就係Sell俾D乜鬼尊貴客戶,我見過你張銀行咭,好似你都係呢類,咁D銀碼當然細過Private Banking,但對銀行黎講一樣係冇風險,賺硬。

Tommy: 有賺硬投資咩 ?

Paul: (Paul 哥拎起杯紅酒,慢慢,好整以暇,清清喉嚨,再加上專家口吻) Sure,銀行黎講就賺硬,差在多少。ELI呢家野通常係有基金或者大莊家,重貨,見個市係咁升,但又驚隨時調整,就出ELI,經Retail Bank賣俾D散客,Retail Bank賺硬手續費及Commission,話知隻股點舞,都唔關佢事,總之Zero Risk。至於個莊家出完ELI,就等於鎖定利潤,以1-2%使費,將股票下調風險轉嫁俾你,如果個市繼續升佢就繼續賺,亞四叔D壽仔賺極都唔放,就係因為賣ELI,等於買保險,唔怕市跌,萬一真係跌就搵你用高價接晒D蝕本貨。

Tommy: 但係呢兩年個市都試過調整,但我最後都唔駛接貨喎。

Paul: 咁係因為每次調整都好短時間,唔夠一個月又反彈番上去,最後都升過接貨價。實情如果你對隻股票有信心,不如買實股,話晒贏就贏盡。你買ELI就等於Short個Put Option,莊家Set得個價買你個Option,一定計晒引伸波幅,流通量,佢地又可以沽低個價,迫你接貨;加上仲要俾埋銀行銷售費及Commission,你點玩 ?

Tommy: 呀?

Paul: (收唔到口,紅酒溝口水) 呀乜,Short Option 喎,你D Engin佬梗唔識係乜,就係: 回報有限,風險無限;即係 贏粒糖,輸間廠 ;唔係你玩。

Tommy: Short乜鬼Option,唔知你講乜,俾你攪到Short就真,我都係番去再諗清楚。不過都好多謝你D意見,尤其多謝呢餐!






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上癮

開始學人寫幾個禮拜Blog,我已經發現自己上癮。唔知點解,每次對住keyboard,就算簡單話題,都好似寫極寫唔完咁。記得以前會考中文作文,我最多都係寫八百字,但而家就閒閒地寫過千字,都唔係好想收手。加上我已經超過二十年未寫過中文,就算思潮如泉湧,仍覺手執千斤擔,同埋我用中文輸入法,係江湖上恐怕已經失傳「縱橫」,我估D威力頂多快過「速成」少少。

加上除寫野,我亦上癮經常去其他Blog觀摩,到處留情又留言,都流連唔少光陰。最近仲裝埋Histats,睇有冇人光顧自己個Blog。果種感覺就好似有個老闆仔,剛剛開間one-man鋪頭仔,成日希望多D客黎光顧,就算唔買野,入黎行睇,多D人氣,都係開心。但係個老闆仔又好怕醜,唔敢招呼人,只好靠鋪頭個反射鏡(Histats),曲線睇D客人數目,光顧時間,同埋少少背景資料,搞到成日都好似做緊偷窺漢咁。

以上等等,已佔據我唔少時間同埋心力,工作時間少,最慘連消閑時間都晤見埋,正如有兩期週放係面,好似到宜家我都未揭過。

呢鋪癮,會唔會越黎越深,從此 "mit" 唔甩 ?

還望各位前輩點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