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ELI: 一Q清袋

昨天閱讀各大報紙,都見到一個題為:「石Sir與家燕姐分享投資ELI心得」的大頁報導。因為見到石Sir及家燕姐兩張彩照,我最初還以為是甚麼名人或專家訪問,藉名人投資經驗,教育一下市民。但因為見到其報導內容太過「正面」,而且分析過程亦過於「樂觀」,加上有幾份報紙都有同樣報導及彩照,細看文章下面小字,才知道那是銀行提供的「資料」,直接來說:廣告一則是也,至於內文是否如實報導兩人對話之內容及其全部,我就不得而知了

既然是銀行推廣ELI產品,難免就有隱惡揚善的成份了。近日股市風起雲湧,每次走過中資銀行門口,都見到散戶們貪心及恐懼的忐忑面容,亦同時見到銀行每天的門前廣告:「今日最高回報:年息為14%」。我雖然沒有查問那14%是甚麼投資項目,但唔駛問亞貴,應該是與股票或外匯掛鉤的ELI產品。

去年六月我寫過
ELI - 贏粒糖,輸間廠,介紹ELI產品的利弊,那時已經預計會有今天的情況。港股在○六及○七兩年,經歷的都是大漲小回局面,就算偶有調整都只是維持了兩三星期,又再拗腰勁彈,其間港股共翻了一番。對於一般有個多月期限的ELI產品,很難會跌價到要接實貨,正如家燕姐提到自己的經驗,兩年來(期間已可包含十幾次投資),只是接過一兩次貨,但很快就因為股市上升而獲利更多。簡單而言,光看前兩年的ELI表現,散戶當然是十分風光。

但去年十二月至今的大調整,恐怕是ELI產品的追魂訊號了。今次如斯大的調整,再加上病入膏肓的美國經濟,港股已不可能再像去年般立刻反彈。過去兩年來的不斷獲利,而且是每月1%以上的穩定回報,很易令散戶忘記這個產品的潛在風險,因而會不斷加碼以增加收益。正所謂:贏粒糖,輸間廠,這兩年累積拿了一袋糖,可能亦不及今次超過20%的調整。而且很多都是散戶,又不是活躍投資者,其心態亦會傾向保守,今次可能一Q清袋,將要面臨重大打擊。

除了ELI外,市面近年還有一個叫Accumulator的產品,都是一些散戶難以理解的結構性投資項目。在下一向以為,越複雜的產品,其牽涉的公司及部門會越多,行政成本亦越高,最終必然會轉嫁給散戶,變相削弱散戶的回報率。

除非你懂得用其他衍生工具對沖其風險,否則都是實行簡約投資法更為化算。





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

大班電台

剛剛遇著,民間電台風波剛起,大班即宣佈要成立AM電台。近日有很多媒體,見到其星光熠熠的股東名單,都試圖分析大班台動向,其中最前瞻及富想像力的,要謂其最終會成立電台、互聯網及報紙的跨媒體行業,最後會連TVB也收購過來。

波蘿游只有小小企的短淺目光,當然無法想得太遠及太廣,只能以有限智慧,分析一下這個「商業決定」〈因為政治決定包含太多變數及陰謀論,在下無力分析〉。

前文
區域電台提到,要用一條FM頻道覆蓋全港,最少要於七大山頭建設發射站。但AM因為頻率較低,傳送性能較為廣泛,可以用一個山頭達致理想覆蓋,細節可參考本港電台及山頭發射站分佈資料。

大班今次只申請一條AM頻道,理論上亦只需建設一個發射站覆蓋全港。其最大好處,就是減少前期資本性投資〈capex〉,而為了減低營運支出,據聞可能用極低底薪,邀請名嘴加盟,然後觀乎其收聽率及廣告收益,與其分賬。簡單而言,如以此策略進行,可以減低投資金額及風險,容易說服眾位股東。

但AM始終是古老技術,大廈公共電線系統,一般只轉播FM,而沒有AM的,因此家裏覆蓋將會很差,效果令人難以接受。至於路上行走的車輛,又因為大班台沒有在隧道裝設轉播系統(要興建的話,隧道公司必收取高昂費用,並要花上很多時間),令廣播容易中斷,司機恐怕難以接受,而不能成為長期聽眾。考慮到AM廣播的缺點,大班是否打錯算盤呢?

我以為大班其志不在此,今次目的是「爭凳仔,霸頭位」。有見政府已暗示會有新的公營電台取替港台,並可能在三兩年內進行,以港台現佔有三條FM頻道,即共佔用3x7=21條頻率。如果轉為另一公營電台,大班台股東(有心有力之士)即可要求新營電台交出其中一條,即要交出七個頻率。大班台到時作為電台經營者,大可名正言順,申領其中四個頻率,以數碼技術廣播的話,就可以為全港提供四個不同頻道的節目,是現時商台及新城的總和,大大加強其競爭力。

而推動數碼廣播最大的障礙,就是要有廉價的解碼器,以現時為例,誰會願意負擔價值千元的解碼器。大班台相信有見及此,股東有偉易達及信興的老闆,前者是生產無線器材的大廠家,可以大量生產廉價解碼器;後著是推廣及銷售影音產品的代理,令其產品更為普及,正正是各有所長,大大增加他在數碼廣播方面的牌面實力。

然而,就算具備完美的硬件組合,但數碼廣播生意成功與否,還是取決於其節目質素。始終Content is the king,要成功亦要有Killer's Application,即是提高收入的點子。現有歐美數碼電台,在此方面都未見有何突破,依然受困於舊有框框,繼續艱苦經營。

大班台在這方面有否絕世好橋,我就不得而知。但其到時已從簡陋的單一AM台,進化為完備的多頻道數碼電台,還可以提供互動服務,身價已不可同日而語,再經投資銀行包裝一下,進行上市或轉手給有志之士,肯定可以帶來可觀的回報。

對於大班及股東們等生意人來說,首要還是賺錢。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舢舨充炮艇

今天閱畢生果報黃世澤:「政府提出論據有沒有尊重過專業?」一文,真教在下大開眼界,即時想起英語:Empty vessel makes more noise。

我不知道黃君有何專業知識,批評政府指出民間電台廣播,有可能干擾緊急無線電,是一個非專業行為。黃君提出的理由是因為頻率有異,干擾雙方的理據不能成立。黃君此言,足證明其對無線電知識一知半解,就妄稱專業判斷。

無線電干擾的成因眾多,黃君提出的同一頻率干擾,亦是最普遍的情況。但因為本港應用頻率眾多,數目成千上萬,可以產生的干擾情況亦幾何級數增加。除了同頻干擾的情況外,還有可能是雜散輻射,多年前本港就曾發生傳呼機(約300 MHz),干擾大哥大(800-900 MHz)的問題,正是雜散輻射引致。另一普遍的干擾成因是由多訊號互相引發,例如合法的FM廣播,再加上警察訊號,如果頻率沒有適當協調,是有可能干擾救護車訊號的。因此,干擾成因可以非常複雜,遠超黃君的認知,此亦為何政府有特定部門負責頻譜管理。

如果查看電訊管理局網頁,便知道他們其中一個工作範圍,是無線電頻譜管理及衛星協調,負責日常頻率管理及協調,還要分析及調查干擾原因。再查看其部門結構,就知其擁有數十名電訊工程師,這些都是專業工程師,年薪百萬的高級公務員〈在下亦十分垂涎其職位,只可惜力有不逮〉。把他們每天的實戰經驗加起來,合共是數百年的功力。如此強大的專業頻譜管理隊伍,任何私人公司或高等學府都無法匹敵。如果要找尋同等份量的專業隊伍,在法庭上挑戰本港電管局的專業判斷,恐怕要找歐美的電訊管理局出馬了。

當然,電管局有可能為了統一政府口徑,作了過於保守的判斷。但作為學者(雖然象牙塔已現了裂痕)或時事評論員,以本身「有限」知識,對事物作出批評,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上綱上線,以外行批評內行不夠專業,就變成舢舨充炮艇,惹人訕笑了。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區域電台

民間電台涉嫌「非法廣播」一事,鬧得滿城風雨。其中一個爭議地方,是其認為外國的電台數目,有數十至數百之多,為何香港一直只有三個電台。而政府回應指因為缺乏頻道,技術上無法容納更多電台。兩者究竟誰是誰非,波蘿游作為過氣TMT人,嘗試從技術上作出解釋。

環顧全球,香港是一個最多高山的先進城市。而因為缺乏平地,人口不單集中維港兩岸,還分散到新界東、中、西部,港島南及離島。要以FM廣播覆蓋全港,本地電台現時要在七大山頭設立發射站,包括:歌賦山、青山、飛鵝山、畢架山、南丫島、等等,才達致理想覆蓋率。但因為FM乃舊有模擬制式,為了避免互相干擾,各山頭必須用上不同頻率。例如商業一台雷霆881,其88.1 MHz僅為歌賦山所用,其他山頭可能用上88.3, 88.5, 88.7, 88.9, 89.1, 89.3,等等,此亦解釋為何當的士穿越過山隧道後,司機或要稍微調較頻道。相對世界很多大城市,因為大多地勢平坦,普遍只需一兩個FM發射站已可全面覆蓋。

因為受到七大山頭限制,香港能容納的電台亦大幅下降。而且山頭訊號亦可遠達珠江三角,為了減少干擾,本港亦要避免採用國內部份頻率,令可用的頻率變得更少。本港現有三個FM廣播機構,合共只提供七個信道。如果沒有上述地域限制,信道數目相信可以增加十倍。

以本地現有的FM頻率及山頭分配,可謂難以插針。除非三間廣播機構都願意大花金錢,從新洗牌,搬遷現有發射站位置,配置新頻道器材,否則不可能再容納覆蓋全港的電台。現有的電台經營者,當然不會作出如此犧牲。只有當FM廣播全面數碼化,就可用單一頻率,同時配置所有山頭,作全港廣播,到時廣播信道亦會倍增。

至於現有模擬制式,是否無法新增任何電台呢?事實在回歸以前,駐港英軍在其七大軍營,都設有自用的小功率FM電台,名為BFBS,與另外三間電台共存。BFBS以英語廣播,主要是娛樂軍營士兵及家眷,但其電波亦覆蓋部份民居,我有朋友經常在大學宿舍收聽,並十分欣賞其揀選樂曲,稱讚其比港台及商台的Rock得多。

同樣道理,把發射站置於山頭雖然不可,但如以小功率置於大廈天台,作三數公里的短程廣播,以區域電台型式營運,是技術上可能之法。但就要官府中人配合,在頻率應用上加以協調,還要考慮到附近使用中的頻率,包括政府緊急部門及無線電話營運商等,作全盤審訂,以減少可能的干擾。

上述的全面技術審訂,固然要花上很多官員腦汁,但更困難的是以何機制發出新的電台牌照,例如:是頻率拍賣(但發射功率及區域有所限制),還是選美(如何制訂指標及評分),如何監管其廣播內容(廣管局的有型之手),和區域廣播只有很低的經濟效益(政治效益另議),都是令過去十多年沒有新增電台的原因。

既然社會有如此訴求,我認為政府應撥出小功率的FM頻道,用以覆蓋人口密集的地方,例如:維港兩岸、新界西、新界東等,以公平競投方法,讓有志之士,提供區域廣播服務。但競投始終金錢掛帥,講求實力之爭,相信牌照最終還是落到愛國愛港人士手上,這應會是港府樂見的結果吧。




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

象牙塔上的裂痕

波蘿游早前「香港失了水準」一文,曾經批評浸大商管學院學者文章中的謬誤,今日閱讀生果報財經版:「理財第一波」其中「置業投資」一欄,出自另一位浸大會計及法律系李教授手筆,同樣教在下搖頭輕嘆。

李教授提及置業乃人生重大決定,必須謹慎行事,這點小弟極表贊同,日前亦曾行文分析其風險。但對於李教授認為置業者,尤其是初次置業者,應攜同建築師、土木工程師、測量師、律師及會計師前往銷售地盤,以聽取實地專業意見,真教小弟大開眼界。如此書生之見,小題大作之舉,令我懷疑教授是否不食人間煙火,有否親身買樓經驗。

教授認為建築師及工程師可就設計及建築水準給予評語,我未知是否要他們進入地盤,並核對建築圖則,還是要他們實地驗證施工水平。教授又指出測量師可以提供估價的資料,未知要否地產商提供地價、建築材料數量及單價、毛利率等數據,以方便測量師估價。又教授知否本港很多銀行都提供免費網上估價,只需一分鐘的時間,就可以給予估價;又或可到中原或美聯網頁,找尋相同坐向及高度單位的最新造價,絕對比測量師的估價來得準確。

至於律師及會計師,教授認為可告知你大廈公契及保險條款,及按揭計劃和付款建議。試問要買一層幾百萬的樓,尤其是新樓,大廈公契及保險條款對你的置業決定有多大影響,至於付款建議方面,只要找銀行貨比三家,不就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計劃嗎?

可能教授相識滿天下,隨時可在大學找到以上專業人士,而不需付上服務費。但對於一般置業人士,要多少錢才可以僱用這些專業人士,而他們的建議又有多少用得上?波蘿游初時以為教授都在象牙塔良生活,對現實情況認識不多,但見其既然有此教人理財的專欄,或許有其他方面的真知卓見,便在網上翻閱其昔日文章,其中「
稅務建議(四):不平等的免稅額」,有以下「驚人」論點。

教授認為按現在的父母免稅額規例,每位長者只容許一子女申領,會做成不公現象,並間接鼓勵無份申領的子女拒絕供養父母。對於教授此一觀點,在下認為有討論空間,但對於教授出身會計系,並行文教人理財,其計算出的數字,小弟就不敢苟同。教授認為現時申請父母免稅額共195億元,以邊際稅率17%計,約為33億元,實際可能更少,因此推斷如果容許所有子女都可以申領父母免稅額,政府減少的收入應少於33億元,即為原來的一倍,數目有限。

我無法理解教授的邏輯,如何可以這麼容易就推斷出「一倍」這個答案。就以自己為例,父母有七名子女,其中五個在職,另外兩個則為全職主婦。因為大家都超過三十歲,有多年工作經驗,薪金亦處社會中上水平,如果政府放寬限制,則會由現時一名子女申請,變成五位都可以申請,政府的收入將會減少四倍,不是一倍。你可能以為我是極端例子,但很多平均七十歲的長者,都有至少四至五個子女,有七八名子女的亦不勝枚舉。如果其中有三名在職,而以其工齡及工資亦可享免稅額的話,則數字會是教授推斷的兩倍或更多。

波蘿游批評的不是教授數字的準確性,而是其推論過程欠缺邏輯,亦無細意參考其他有用及相關數據,更談不上學術性,如此理財顧問,最好還是避之則吉。

近年的普及大學教育,影響的似乎不單學生水平,還有教授水平,可能是互為因果,變成象牙塔上的裂痕。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樓與股

同事三十出頭,未婚,畢業後加入公司,眨眼已經十個年頭了。他雖然人工不低(在香港來說,是最高的10%了),依然與父母同住公屋。相對於波蘿游當年一踏出校門,因為老家地少人多,為了追尋更大空間,寧可自己租住板間房,也要過其獨立生活。因此,以同事的經濟水平,及負擔能力(估計有七位數字資金),仍然與父母同住,我就很難理解其心態了。

近日與他閒談,問及其有否置業意向。他透露正有此打算,加上他一直持有一些藍籌股,於是徵詢我的意見,是否應該賣出股票,作為置業首期。我雖然是房地產大好友,更於去年尾以
行動支持,但買樓始終是人生重大投資,其風險甚高,我沒有全力推介,只講了一些小道理,例如應考慮本身能力,以自己需要為主,可作為長線投資等等,建議他可以積極考慮。

買股票與買樓雖然都是投資,但在風險管理方面,有著很大分別。股票你可以通過分散投資,例如買入盈富基金,相當於一籃子的實力股票,避免個別的良莠不齊,而因為遇股不淑,引致重大損失。加上可用月供方式投資,正如前文:
月供投資 - 免貪心,破恐懼提到,分散時間風險,減低因為「時運低」而帶來的打擊。

相反來看,買樓則差不多是「一鋪過」的投資,很難分散時間風險。就以買入二百萬的單位為例,你的投資風險不是首期的三成(六十萬),而是整整的二百萬。而首期的金額,都是多年來積累或投資而成,真是每塊大元咬出來都有血有汗。買入後如果樓價上升,當然是還得神落。但一旦下跌,對置業者(尤其是首次置業者)會造成很大心理壓力。波蘿游有不少同齡朋友,就是於九七前後首次置業,落得十年抗戰的艱苦境況,去年才能浮上水面回氣,但就虛度了黃金十年。

對於有意將來置業的年青人,其中一個減低未來買樓風險的方法,就是利用月供地產股的方式,以多年時間累積買樓首期。因為如果樓價上升,地產股價中長線亦然,藉此達致與樓價套戥的效果。另外月供投資,可以減少因為股市波動(地產股尤甚),而令閣下作出不理智買賣。當然,就算閣下最後以此法累積了上述的六十萬首期,但一旦投入到二百萬的單位內,相差的一百四十萬就沒有經過套戥,要赤裸裸的面對風險了。

始終買樓只能付上首期,必需要加上借貸,就變成了有炒Margin的風險味道。當然,高風險亦可以帶來高回報,如果閣下在三個月前置業,而又揀中了一些大路貨,價格應該上升了15%,以三成首期為準,期間回報就是50%了,遠勝同期的股票升幅。


都是那句,「有危就有機」。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養和豪院


週末與太太乘巴士上太平山頂「登高」,途經跑馬地半山時,詫異見到一興建中的玻璃幕牆大廈,心想自己對香港地產發展都算略有研究,怎麼竟不為意有一豪宅在此興建。正感狐疑之際,幸得太太提醒,才想起那是快將落成的養和醫院加建部份。

波蘿游近月都光顧了幾次養和,亦知其正在加建,但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之前近看再加上綠色圍網,只知是一個多層建築。但今次遠望則恍似是一棟建築中的豪宅,綠色圍網已經退下,露出閃亮的玻璃幕牆,一洗以往白色巨塔的古老形象,將來病人可以通過落地玻璃,飽覽瞭闊馬場景,醫院更應易名為「養和豪院」。

最特別的是今次增加的廿層,是在原有的十幾層醫院屋頂上加建,再以玻璃幕牆豪裝一翻。在加建工程時,原有的十幾層醫院照常營業。像這樣的加建方法,在香港真是十分少見。能夠如此省時加建,主要是前院長甚有遠見,在多年前興建現有建築時,已考慮到將來有需要擴建,多花錢把地基部份打得特別深入,以便將來可以直接在上面加建。

根據各方報導,今年的私家醫院生意大增,婦產科更加做到冇停手。自己今年亦兩到私院產房探班,要探望剛誕下的嬰兒,其排隊及擠迫情況,絕對是振撼場面。養和把醫院這樣豪裝,正好配合上蓬勃發展的私人醫療市場。只可惜本港的私家醫院都沒有上市,否則小弟一定飛身入飛。

私家醫院生意大好,主要有賴中產經濟水平提升,醫療保險越來越普及,令更多人都可以負擔得起。本港醫院的良好商譽,亦吸引了不少內地富豪,願意花巨款到香港產子及看病。有見如此勢頭,私家醫院都各自找方法擴建,以配合市場需要。我認為政府應該有見及此,積極與業界商議找尋適合興建私家醫院用地,以公平競投方式批出。

私家醫院要擴展,自然要挖角增加人手。我相信今明兩年,醫管局將要面對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影響最大的會是經驗豐富的高級及顧問醫生,在大學任教的教授級醫生更勢必成為首選獵物。但醫管局受制於固定的薪酬制度,再加上政客及媒體的指指點點,其高層要面對的挑戰將會十分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