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一校兩制

政府近日推出母語教學微調方案,讓部份達標的現有中中學校,可以開立「彈性班」,容許校內部份達標學生以英語上課。同一學校,應該說是同一級別,有兩種授課語言,亦即有兩種制度,變成一校兩制的試驗場。據官方所言,一國兩制已經“成功落實”十年。但今次的一校兩制,成效則恐怕是吉凶未卜。

英語授課班只限於英文達標的學生,校長要推行「彈性班」,必須將此等「精英」集中於同一班內。假設每級有四班學生,恐怕要將所有精英集合於其中一班,以達教育局要求作英語授課,而其他三班則維持中文授課。

在實行方面,學校的資源必須大幅增加。以初中非語文學科為例,老師們必須要準備中文及英文教材各一,定必大大增加老師整體工作量。根據教育局要求,老師亦要英文達標才能以英語教學,對英語能力較差,尚未達標的老師,會變相成為學校發展的絆腳石。負責數理的老師普遍英文根基稍遜,要他們進修英文以求達標,多少強人所難。平情而論,只要關心學生,具有教學技巧,就算以中文授課,亦可以教出好學生。

因為要大量增加資源,就算學校能符合彈性班的要求,亦不易局部轉型。但對於功利為先,只看門面的家長,又只會以英文班多少來鑒定學校優劣。難免有學校就算教師資源不足,亦強行開辦彈性班,結果老師要雙語備課及講學,在同一資源下,恐怕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如果教學資源要兼顧中英班,學校要擦亮招牌,勢必將資源放在精英雲集的彈性班,他們就好像王府的貝勒及格格等,得到最好的教養及關顧。而其他英語水平一般的學生,會因此而受到冷落,變成彈性學校裏面的犧牲品。

因為各級只有部份學生享有英語授課,難免有標籤效應。良性的標籤效應,本來會速成良性競爭,推動同學力爭上游。問題是如果校內的彈性班有上落車制度,是否有學生會因為成績升降,變成今年是英語授課,來年就變成中文,而反之亦言,叫這些邊緣的上佳學生如何適應。如果沒有上落車制度,是否中一成績定生死,往後六年如何努力亦不能改變命運,在校內造成嚴重不公的現像。

彈性班知易行難,加上該些學校學生只是中游分子,師資恐怕亦是一般水平,學校明知力有不逮,亦為了討好家長而逆水行舟,結果難以想像。比起理念正確的母語教學,微調方案恐怕才是中等水平中學的十年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