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中產惜福

寫左幾篇醫療融資,依然未入正題,去評論諮詢文件利弊,但就已經覺得有D悶。其實融資既野,一定係財富再分配,即係有能力既就俾多D,幫下D有需要人士,但點樣界定邊個係有能力,邊個要俾多D,及要俾多幾多,永遠係沒完沒了的爭論。

低下階層當然希望福利有增冇減,中產又會大喊錢就出左,但福利就冇我。咁究竟點先算係合理分配,邊個先係受益人,邊個先算係受損既中產,今日我就講下呢個話題,而波蘿游作為小商人,一切考慮都會由錢出發,計下港人一生的得失,就要將佢一生拎過既福利,再減去佢可以交既稅,就得出結果。

如果以「現價」粗略計算,一般港人成長期領取既福利包括:
a) 九年免費教育津貼,約三十萬元
b)如果有住公屋,二十年津貼,約二十萬元
c) 本地大專或大學津貼,約三十萬元
d)其他:公立醫院、治安及消防、馬路、文娛、掃街、等等,就暫時唔計住

一生下來,原來直接福利都有八十萬。如果要靠三十幾年工作交稅去還,每年都要交兩萬幾蚊稅,即相當於每個月有三萬蚊收入。但記住呢個三萬蚊係一世人的平均數,現時大學畢業生一般係三十歲前,都係平均月入萬幾,要六十歲時還清的話,在黃金30+歲的人工就要升到三萬幾了,而在40-60歲時就升到四五萬了。

以06年的在職港人月入統計,擁有學位人士的月入中位數是$19,500,即月入三萬以上的學位持有人恐怕未到四分之一。考慮以上數字,莫講話基層還唔清俾政府(更何況收入中位數以下的幾乎不用交稅),就算是大學畢業的中產,最終能以一生努力,而無負於社會的,可能唔到四分之一。

有人或會認為本港樓價高企,是政府高地價政策,因此中產置業,其地價成份,應看成是一種稅項。在下不同意這個觀點,要有地方安身,你可以選擇租樓而非買樓,因此買樓只算一種投資,冇人強迫閣下去做,你可以改為買股票,相信冇人會將買股票看作交稅。你或許認為樓價高企,令租金都高企,但實情是租金高低,係你為左享受方便或環境的選擇,好似你覺得太古城租金太貴,可以選擇東區的唐樓,交通方便無異,但租金就平了一半有多。

中產的定義向來十分模糊,而自稱中產的,又往往抱怨付出多過收獲。根據小弟以上計算,如果你一生平均月入三萬以下(如果將配偶都計埋,就變成五六萬的家庭收入),政府俾你的好處,多過你付出的。因此,就算政府要閣下多交一點稅,又或者甚麼融資稍稍減少左你的淨利益,也不要太計較吧。

如果你月入超過三萬,又或家庭月入超過五萬,那我恭喜你,我認為你先配叫做中產,並感謝你對社會的淨付出。我明白你有今日既成就,主要靠年青時努力讀書及工作,比朋輩付出更多的成果。但你又有否想過閣下高於常人的IQ及EQ,及個份努力不懈的意志力,都是上天賜予的恩物,如果你冇擁有呢D天賦優點,你又點可能有今日既成就。我想你在惜福及感恩之餘,亦可否多點貢獻社會,就好像蜘蛛俠的格言一樣: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多交一點稅,多融一點資,飲少兩餐茶,對你而言,少意思吧。




3 則留言:

飛蚊導彈 提到...

問題是,現在有很多的中產,尤其是四十歲以上,成長於六七十年代的,很多沒有讀過大學或大專(當年只有港大和中大,要進大學可是很難的,當年的"大專"也沒有現在那麼多資助,很多人是半工讀的),甚至連九年免費教育都沒有享受過(在他們成長的年代,九年免費教育還是新事物),更不用說甚麼公屋(當年哪有這麼多公屋,等上樓要等十幾年).至於其他的政府服務,當年還沒有ICAC,不要說甚麼津貼,不用自己倒貼已經是萬幸了.
他們十幾歲出社會做事,由低做起,憑個人努力慢慢向上爬才成為中產,到政府開始有各種福利津貼的時候,他們已經沒有資格去拿了.這些波老闆口中的"中堅份子"正是拿福利最少的一代,而他們到這個年紀正是"收成期",也就是交稅最多的時候,要他們再付出更多似乎不太公平.

波老闆指的中產恐怕是好像黃仁龍的那些有幸在六七十年代能大學畢業,成為專業人士的"天之驕子",或者是七十年代或以後出生,在經濟起飛與普及教育中成長,剛剛到了黃金三十歲的"新進中產".只有他們才能符合"八十萬福利"的標準.如果這樣的話,不如醫療融資等到現在的中年人退休以後才實行吧,就讓那些真正享受很多福利的人去還債給這些"老年人" 吧....

波蘿游 提到...

64年前出生的人,雖然只有六年免費教育,但超過30%還是有政府津貼到中學。兩間大學以外,還有理工、師範、浸會、珠海及各式工業學院,都提供大專教育。好多都有公屋住,雖然可能一家八口同住。

根據統計,月入兩萬以上者,超過90%都有高中或大專程度。月入二萬以上而只有初中程度只佔人口3%,但當他們的配偶又是相同學歷,但就擔當無收入主婦時,他們的家庭還是得到津貼比付出的多。

不管怎麼計,香港總有些家庭,付出比得到的多(我估大約十分一),但既然咁叻,多少都是天賦的,應該惜福及感恩,回報多少給社會,又有何難呢?

PS:其實我的計算例子,主要針對二三十歲人士,四十幾好少睇blog

VC 提到...

應以disposable income計稅; 統一人、法人、公司利得稅率便最公平又鼓勵消費,帶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