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也談甘泉

波蘿游作為小小企的小founder之一,深明創業危機處處,而首兩年更是高危期,大部份新公司都無法渡過。商管課程都喜歡分析公司的成功經驗,但我覺得別人的失敗經驗,才是更寶貴的知識。

甘泉航空失敗個案,媒體有不少分析及討論。其中以鄭大班昨天在信報的文章,分析最為廣泛,亦招來不少討論。大班在文章中羅列不少營運數據,絕非外人可以推測出來。大班及黃子欣是老友,亦同是未來AM台的股東,黃作為甘泉第二大股東,而大班又有航運經驗(實情只是港機的維修經驗),在過去水深火熱的年半中,黃必定有請教大班,是否值得繼續注資營運甘泉,過程中亦必提及不少數據,所以大班文中的分析數字,只能看作事後孔明。

大班認為甘泉失敗主因是由外行領導,這說法有點片面,股東們雖是外行人士,但行政總裁苗禮士是港龍創辦人之一,有豐富航運經驗。大班說甘泉營運長途航班,並非主要問題,反之選錯航線,才是重大錯誤。例如,他指出來往倫敦的航空公司及航班次數,遠多於飛往紐約的,前者競爭激烈,廉航應選後者。

我對此意見不甚贊同,競爭激烈與否,不應單看班次數目,因為班次眾多可能只反映旅客眾多,商機處處。競爭激烈與否,應考慮航班載客率,航班平均收費及估計毛利。而且,廉價航行對象,必定是對價格非常敏感,需求十分彈性的客戶,例如學生、回鄉、旅遊人士等,很多都是幾個月前已經訂好機票的。往返倫敦的乘客不少都是此類人士,而到紐約的則多為對價格並不敏感,而又隨時要改動時間的商務乘客。如果以廉價長途航程而論,我認為飛返倫敦,比起飛返紐約更有潛力。

至於成立廉價航空,短線是否比起長線更易生存呢?我認為考慮因素眾多,不能一概而論。美國短線成功經驗,主要因為有大量內需乘客,而內陸機的監管及經營條例比較寬鬆,提供更多營運空間。但如以香港為基地的短線廉航,必以飛往亞洲為主(假設國內不歡迎新來競爭),即變成國際航線,其他國家必定盡力保衛本地航空公司,處處加上關卡,情況有異於美國內陸航線。歸根究底,廉航要成功,必須找尋需求彈性較高的航線,並可以減少相對著地時間,令有限的飛機資源可以物盡其用。

廉價航空必須減低成本,包括資本開支及營運開支,才可低價吸客。甘泉規模小,無規模效益,每名乘客的資本開支,必高於國泰等。而營運開支則以員工及機油為主,過去兩年油價暴升數倍,令甘泉營運開支大增,欠缺天時,除非有百億資金唔怕蝕,否則不管甚麼營運模式,結果都是神仙難救。


做生意的成功與否,永遠都是決定於:

天時、地利及人和(能力)
(排名不分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