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蘋果批裏挑骨頭 - 環保通識

「環保觸覺」最近有一項調查,指本港的銀行調校冷氣溫度過低。但日前蘋果批專欄作者,則認為環保觸覺」的環保通識不足,對其理據提出多項質疑。我覺得作者有感環保團體經常小題大作,建議又大多成效不彰,故提出質疑。但今次的質疑則甚為偏頗,小弟對作者部份論據有以下意見:

蘋果批:「調查指,銀行平均溫度為攝氏22.9度,低過政府建議的25.5度,並說銀行溫度偏低了。此一說法,有何問題?(1)23度,大約和去年十一月的氣溫相若,不太熱,也不太冷,坐著不動的時候,是一個很舒適的溫度,不過一走動,汗大的人,就有機會出汗,說銀行平均溫度過低,是言重了。 」
波蘿游:「何謂舒適溫度固然因人而異,小弟房間常則設於26度,25.5度亦算是一般共識,再者銀行普遍面積有限,要走動的機會不多。」

蘋果批:「 (2)政府建議開25.5度,但把冷氣調校至25.5度,不等於室溫是25.5度。加上,不少銀行在地舖營業,市民出出入入,把冷氣調校至25.5度,隨時冷氣長開,感覺卻和街頭一樣熱,更不環保。」
波蘿游:「既然「環保觸覺」錄得22.9度,那是實際溫度,已包括大門開關因素。除非冷氣機有問題,如調至25.5度,最終溫度應穩定於此水平。雖然大門引致熱氣流入,但冷氣機的壓縮器會增加運作duty cycle,以抵消此影響,維持調較的25.5度平衡點。
相信大家都有經驗,午飯後從酷熱戶外,回到26度室溫的公司,在如此大的溫差下,那感覺已經很美妙,為何作者認為一般顧客需要追求23度呢?如果身體出汗,在23度風口下排隊幾十分鐘,會否很易著涼,況且很多排隊的都是長者客戶啊。」

蘋果批:「(3)市民在夏天走進冷氣不夠涼的銀行,感覺又翳又焗,隨時滿身臭汗味。客人用多了紙巾抹汗,銀行也有可能要增添空氣清新劑來辟客人的體臭,七除八扣之下,調高冷氣溫度的環保功效有限。」
波蘿游:「參照我(2)的解釋,除了少數大汗子民外,從酷熱戶外走進25.5度,已經是很好的感覺。 」

蘋果批:「(4)銀行內人流多,氣溫變化大,職員為免見客時大汗疊細汗,有可能在辦公室內加設抽濕機、風扇等,在冷氣節省的電力,又用在抽濕機、風扇之上。」
波蘿游:「我們於人多時感覺熱,主因是實際溫度已經上升。冷氣設計功率應該考慮最高人流時,如果人多時仍能維持25.5度室溫,那顧客感覺仍是舒服的。如果室溫因人多而上升,超過調較的25.5度,那只因冷氣機設計有誤或老化,就算你人為把它調到23度,它更沒力應付,最後室溫還是超過25.5度的舒適溫度」

蘋果批:「(二)調查又指,職員制服太多,是冷氣開得過大的元兇,建議銀行更換制服,調高冷氣溫度。如此做法,有問題嗎?建議答案:(1)調小了冷氣,不等於不開,日本亦有類似的「coolbiz」輕裝運動,官方聲稱減少了四十六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但相對於日本每年約十二億噸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是小巫見大巫了。」
波蘿游:「從另一組數字看,運動節省了一百萬戶一個月的用電量,都省了幾億元吧。環保工作要從小做起,建立環保意識,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既可環保,又能省錢,何樂而不為(兩電股東除外)。」

蘋果批:「(2)要更換制服,便要重新訂做,製造成衣時所消耗的水、電、衣料等資源,再加上排放的廢料,有機會把調低冷氣所減低的污染抵銷,甚至造成更多破壞。」
波蘿游:「銀行家當然比環保團體及作家更懂得計算成本效益,更換制服有否經濟效益,他們自會決定。如果真要實行,可能要等到現有制服殘舊再算吧。」


波蘿游的一些附加意見:

a. 根據中學物理知識:熱量從室外流入室內,其流量大概與兩處溫差成正比。而要維持穩定室溫,冷氣機的用電功率又與熱流量成正比。換言之,用電量大約與溫差直接相關。當戶外是33度時,不難估算於23度及25.5度的室溫下,冷氣用電量有多少分別。

b. 「環保觸覺」認為如果制服是淺色,可以增加室內涼快感覺,這是錯誤的。根據初中學物理常識:深色制服較能吸熱,但亦同時較能放熱。如果身處太陽照射的炎熱戶外,其溫度高於人體表皮,深色衣服有吸熱效應。但當身處25.5度的室內時,表皮溫度更高,深色衣服變成有放熱功能,可以有助身體散熱,增加涼快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