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從國營到民營的陣痛

今次政府大幅調升部份職系起薪點,部份增幅高達百份之三十,本來應該皆大歡喜,但因為執行不得其法,變成好心做壞事,觸怒不少二千年以後入職的專業界別人仕,其中又以醫護、社福及教師的反應最為激烈,成為七一遊行的生力軍。

這種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始於二千年,只是當時經濟不景氣,新入職者都願意向現實低頭,但隨著就業環境改善,不少人正努力向外找尋更好的機會。特首本身是公務員出身,正所謂血濃於水,剛剛競選連任,便立即獎賞文武百官。先有薪酬調查,以「孫臏賽馬」之比較方法,合理化公務員的薪酬,再以過去一年的薪酬趨勢,劃一增薪4%-5%,而衝擊最大的,是前次將部份職系起薪點一次過大幅提升,加劇同工不同酬的問題。

過去為了節約開支,政府都採取了不同方法,減薪聘請增加職位,包括以「非公務員職稱」請人,再而壓縮撥款予醫管局及社福團體等,以一筆過撥款,要求其自負盈虧,迫令社福團體採立浮薪政策,以市場機制用最低廉薪金聘請員工,變相令資深顧員被迫減薪留任。本來採納市場經濟,彈性地用合理薪酬聘請顧員,乃無可厚非之事,問題只在於社福界及醫管局等,一直採用跟公務員掛的固定薪級機制,要他們立即改為市場主導,以海鮮價招聘新人,但相同工種的公務員,卻繼續享受大鑊飯般的定期加薪,正正犯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之弊點。

以今次增加起薪點為例,好多適合大學畢業生的職位,月薪由萬五元急增至二萬元,跟現時畢業生的萬二元平均月薪(不包括醫科生)比較,政府明顯對將來的同事提供極大的優惠。既然只影響將來的同事,又是否需要一次過作出提升。幾年前政府減薪採用○三三方案,都用了三年時間才減了6%,今次一次跳升超過30%,儘管是恭賀特首連任,又是否需要如此慷慨。如果今次增加起薪點能分三年分步進行,對各界的衝擊肯定大為減少,而因為分三年進行,政府的實質支出亦可以減少。

今次問題核心主要是有兩個不同機構:政府及非政府組織,負責相同的工作,但有不同的待遇。最徹底解決辦法,是把大部份的工作,交由非政府組織或私人機構負責,即由國營變成民營,讓市場發揮最大的效率。儘管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陣痛,而最終市場力量會為個人及社會帶來最大的回報。例如以工程師專業,大部份工作都由顧問公司或私人企業執行,政府可以將執行工作外判,只保留少量公務員負責監管及法例方面的工作。同樣地,大多數醫護、社福及教師等工作都可交由市場負責,薪金都由市場決定,避免同工不同酬的問題。

但以上建議,恐怕只是筆者一廂情願的想法。皆因為官之道,想要升職加薪,並非努力工作以求破格提升,而是想盡辦法令機構膨脹,因而要增加管理階層,變相製造更多升職的機會,以此不斷惡性循環,令政府架構越加腫脹。再者公務員及與其薪金掛的機構,代表著數十萬龐大的選票,令很多議員都不敢對公務員福利事宜表態。正如今次公務員薪酬及趨勢調查,除了自由黨的零星意見之外,其他民選議員又為什麼忽然變得沉默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