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係數佬出身,都應該知道乜野叫風險管理。玩亞Q輸身家例子,最近係上市公司之中,都有幾個例子,好似鴻興印刷就係年初出事,以亞Q合約做外匯對沖,最後將多年基業拱手相讓他人。作為上市公司財務總監,應該知道呢個慘劇,做沽對沖要知所進退。今次輸左公司市值一半,如果唔係有母公司打開口牌照住,加上有紅衣護身,公司恐怕要即時摺埋。
按照報紙資料,公司未來兩年要三十多億澳元資金,但根據亞Q條款就要接收逾90億澳元,好明顯就係對沖過籠。既然有鴻興先前的教訓,D數佬又點解會輸到咁慘。我唔想用陰謀論來估,因為董事局究竟做過D乜,應該要向證監會同小股東解釋。但如果輸到咁金,一定係個亞Q合約個價set到好盡。同ELI差唔多,亞Q都係類似沽出認沽期權,可以係贏粒糖、亦可以輸間廠。
我相信數佬應該自己計過風險,然後先去簽份約。可能有人要爭取表現,又或者老闆要交功課,唔單止要做對沖,重要幫公司賺錢。如果澳元市況上升或保持淡靜,公司可以收取期權金,增加投資收益。加大力度做亞Q,就可以增加期權金收入,作為額外投資收益。但針冇兩頭利,被迫要接受銀行更棘既條款,除左加大注碼,重要承受逆市加倍接貨風險,最後就走上絕路。
大家可能會問,點解會輸到155億咁犀利,就算輸15億都好離譜。現實就係無論輸155億或者15億,打工仔都一定要執包袱。反正都係OPM,咁就有道德風險,如果賭到最大,就可以將“順景”下既利潤最大化,增加自己既花紅。反正如果逆市既話,兩者都係執包袱收場。作為打工仔既,可能都會好似特首話齋:賭鋪勁。問題係既然有鴻興事件,董事局究竟有冇人問過最簡單問題:“喂亞邊個,近牌澳元升左咁多,如果掉頭大跌,worst case 會係點?”。究竟有冇人有common sense,問個呢條問題,而又有冇人將答案美化,抑或有人覺得呢D係百年一遇,非常假設性,唔會咁好彩發生,然後抹殺個風險。
金融海嘯當前,百年老店要關門,上市藍籌勁蝕百幾億,散戶都變成一葉扁舟,祇求係海嘯下幸存。連國家債券基金都倒跌10%之時,波蘿游為求自保,唯有轉移陣地,以分散重投方式,落注幾間銀行做定期,希望以4%的年息保暖,渡過這個寒冬。